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能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在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疑点、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提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构建“三个思政课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上好高校思政课,要充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高校思政课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离开高中初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正是接触社会的懵懂时期,三观处于待成熟阶段。高校思政课将思政理论与社会大课堂相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连。学会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实践性,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在过去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以及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等,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前提。

  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思想就是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实践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饱含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理论的角度丰富思政课内容。

  中华文明能够五千多年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穿越苦难、走向辉煌,靠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增加古代、近代、现代的爱国主义故事,通过视频、音乐、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重温历史爱国主义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化为中国精神,又将中国精神具化为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故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在达到课程目标时,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放缓,局部地区战乱频发,全球各种思潮再起波澜,“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伺机待发,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也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同时伴随着个人自媒体的发展,部分自媒体为了追新立异,博得流量,更是会将这些“不问来处”的理论当作独家判断,以求出彩。这些不良思潮、错误言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造成了极大波动,给一些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困扰,从而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带来更加负面的影响。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在讲到第三章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时,可以在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这一点中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授课重点,并进行剖析。在此过程中将高校思政理论课内容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心怀崇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觉传承好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文化拥有道德教化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皆有对道德修养的独特看法,这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儒家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法家提出“爱民无私德”。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总结传统美德中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在讲到第五章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时,可以重点为学生介绍古代道德思想,在讲到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时,《诗经》有云“夙夜在公”;在讲到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时,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优秀道德思想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融入过程中,仍存在些许困境: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较少,讲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融入思政课堂;大学生习惯快餐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思政课教师尚未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思政课作为大学课程,课程氛围应当更加活跃,逻辑应当更为严明,学生参与度应当更高。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学生熟悉了过去12年的应试教育,习惯老师灌输,天然服从老师的输入,对于思政课堂的现实问题难以深入思考。思政课堂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将其与现实相联系,缺少问题式、启发式引导,没有做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性了解,不足以支持其融入思政课堂,无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价值,难以将其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思政语言,在思政课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浅谈则止现象。在实际思政课堂中,思政课教师为了讲解某一理论,会使用少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但融入不够深入,往往一笔带过,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未深入结合,也只是在学生心里蜻蜓点水一般掠过。思政教师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中见缝插针式使用,以小见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理论、现实结合起来,在真实有效的叙事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以及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许多学生从小看美国大片,看日本漫画,唱韩国歌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较少,甚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节日的认识局限于节假日。除了书本上的汉赋唐诗宋词等,少部分学生会积极主动学习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对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了熟于心,甚至每逢“佳节”必参与。对于中国寒食节、重阳节、中元节等知之甚少。并且受到未来就业预期的影响,大学生更加注重未来就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对专业技术的学习或是实践大赛的参与上,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走入学生心中。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短视频文化越来越繁荣,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沉溺于快节奏的娱乐视频中,极少专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背后的深厚底蕴。学生对于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主动性不强,在生活中,除了博物馆之类的大众文化场所,极少积极主动参加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政教师应提升自己能力,同时,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蕴含。

  教师提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在思政课教师。”思政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显得极为重要。思政教师要增强将思政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错渗透杂糅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性研究,挖掘思政课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堂中。其次,学校也应为培养思政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培养机制。
 

 
  教师推动协同构建“三个思政课堂”。首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课堂融合。教师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方式的优势,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将其融入其中。其次,与学校相融合,学校在校园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布置校园文化墙,举办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等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赛。最后,与社会融合,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立德树人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加入社会实践当中。例如在讲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时,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基本精神。

  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优势。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循循善诱。例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道德相关内容时,可以先就“道德无用”与“道德有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思考,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道德有用的鲜活事例,比如张良捡鞋拜师、荀巨舍身救友的故事等,在此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重要性。在讲到第六章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时,可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坚定文化自信。大学生现在普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认识。但认识拘泥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面,存在什么“热闹”就认识什么的现象,对于一些较为“冷门”或者是认识难度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漠不关心。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尤其要积极主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中国的历史底蕴,感受中国的文化血脉,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积极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参加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耳濡目染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学生可以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知识竞赛、理论讲坛、学术沙龙等活动,例如每年一度《中国诗词大会》校园选拔大赛。在学校外,自主深入本地社区,参加社会服务,感受本地文化特色;参观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等场所,较为全面地了解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在中国的传统节假日,学生也应自发进行文化实践活动,春节拜年,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在多种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