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全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新时代乡村发展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放射更加夺目的光彩。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挖掘优秀乡土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巨大的文化优势,是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赢得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对乡村而言,通过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才能更好地激活乡村发展“源”,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系统总结各地在传统文化振兴乡村中的典型经验,以期为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

  (一)弘扬民本思想,筑牢乡村自治根基


  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历来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尚书》中就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的说法,体现了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的朴素道理。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弘扬民本理念,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不断增强乡村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以“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积极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明晰集体资产所有权、村民股权和经营权,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分红,村集体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人均18.5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86万元。改革充分尊重了农民意愿,让农民当家作主,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借鉴家国情怀,强化乡贤治村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蕴含政治伦理、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发挥乡贤在道德教化、邻里调解、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对凝聚乡村发展共识、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山西省垣曲县建立乡贤参与的“道德评议会”,设立“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八项道德评议标准,每月召开评议会议,褒扬善行义举。久而久之,移风易俗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文明乡风蔚然成风。评议会成员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组成,他们丰富的阅历、深厚的群众基础,使评议过程更容易被村民接受和认可。评议会还赋予乡贤参与村务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力,民主议事蔚然成风,形成了组织领导、村民自治、乡贤参与的共治新格局。

  (三)传承家风家训,培育文明乡风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美德建设,“天下之本在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蕴含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教化资源。在家国一体的传统乡村社会,家风家训往往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内化为村民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成为一村一乡的精神坐标。但随着现代转型的加剧,忠厚传家、克勤克俭等优良家风逐渐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农村地区滋生蔓延。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掘和弘扬蕴藏在优秀家训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家风民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安徽省金寨县吴家店镇经过挖掘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切合时代要求、符合农村实际的新家训。诸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等,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永恒的伦理道德准则,成为村民的共同行为遵循。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振兴传统工艺,打造“文化+”产业


  中华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是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资源。传承创新传统工艺,推动文化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丰富乡村产业形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山东省曲阜市充分利用尼山圣境、孔府等文化资源,打造国学小镇,2022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带动周边4个乡镇农民人均增收1.2万元。

  (二)秉承工匠精神,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农业生产中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农产品品质提升,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建水紫陶历经数千年不断发展,匠人们坚持手工制作,一片泥巴变幻出上百种造型,紫陶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厚植诚信文化,构建乡村产业新业态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农耕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发挥诚信文化在协调产销关系、打造放心农产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形成以信用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构建共生共赢的乡村产业新业态。四川省仁寿县以“诚信”为主题打造柑橘品牌,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经营模式,企业与农户按照品质分级协商定价,让诚信成为产业发展的“压舱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传承尊农重农,巩固职业农民文化认同


  中国是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民以食为天”。厚植尊农重农观念,弘扬“安土重迁”“悯农”“爱惜粮食”等传统思想,对提升职业农民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具有积极作用。黑龙江省依兰县举办“最美农民”“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涌现出张玉昆等一批知农爱农新型职业农民代表,极大地提振了农民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当代中国要实现农业强国梦,必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农重农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形成珍惜“舌尖上的安全”、尊重“镰刀铁犁”的浓厚氛围,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三农”工作。
 

 
  (二)秉承终身学习,拓宽职业农民成长路径

  学无止境的教育思想内化于中华民族的心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学习型职业农民队伍。搭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丰富网络、田间地头等学习形式,让广大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有助于加快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省泰州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培训网络,常年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和冬季农民讲习所,农民专业技能普遍得到提高。这些生动实践都表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对拓展职业农民的成长空间、提高学习实效性大有裨益。

  (三)倡导脚踏实地,锤炼职业农民过硬本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勤劳肯干、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天下事必作于细,天下理必作于实”的实干哲学,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毅前行的力量源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做好,汗水浇灌收获,拼搏成就梦想,是我国广大农民的优良品格。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倡导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激励新型职业农民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奋发有为中彰显时代风采。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举办“大发课堂”,成为万千农民学习的楷模。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树立天人合一,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朴素认识。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打造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乡村至关重要。浙江省安吉县以“两山”理念为引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成余村等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示范村,森林覆盖率达70.5%。

  (二)崇尚俭约节用,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人民群众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行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的必然要求。湖南省洞口县大屋瑶族乡利用小广播、田间课堂等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引导村民从身边小事做起,垃圾分类蔚然成风。

  (三)弘扬公德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格局

  讲公德、守规矩体现了中华民族维系公序良俗、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诉求。营造全社会生态环保氛围,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河湖管护、垃圾治理等环保行动,凝聚起建设美丽家园的强大合力。福建省南靖县和溪镇组建“河湖警长”队伍,发动群众参与五水共治,形成了全面保护生态的浓厚氛围,河流水质100%达标。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源泉。通过从治理、产业、人才、生态等方面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因地制宜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才能激发乡村发展的文化动能,焕发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滋养和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绚丽篇章。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