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问题解决能力是“四能”之一,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五年级是学生能力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紧抓关键时期,着力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根据五年级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探寻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地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在体验数学学习情境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等解决问题,由此形成的能力。学生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可以积极体验数学教学活动,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入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尤其灵活地迁移已有认知,使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建构较为深入的数学认知,顺其自然地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但是,现阶段部分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情况不佳,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的依据。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着力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厘清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有针对性的策略,优化数学教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一、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现状
(一)思维较为片面
思维是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支撑。部分五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强,其原因之一是思维较为片面。在思维较为片面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问题情境中的全部信息,出现信息提取片面化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找到问题解决思路,确定问题解决方法。长此以往,其思维容易局限于某一方面的问题上,出现思维僵化倾向,阻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二)表达能力欠缺
数学表达是影响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之一。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表达能力,可以逻辑清晰地表述问题解决思路,与他人分享彼此的问题解决经验,由此借鉴一些可行性方法,提高问题解决水平。大多学生欠缺数学表达能力,难以逻辑清晰地建构问题解决方案,影响问题解决进程。
(三)知识缺乏联结
数学知识是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保障。一般情况下,数学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站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学到的不同知识来厘清问题解决思路,获取问题解决方法,由此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未能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因此,很难有效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影响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四)自评表现较差
自评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在解决问题后,自主地进行反思。既可以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可以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方法、结果。然而,部分五年级学生的自评表现较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少进行反思,在解决问题后很少检验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
二、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教师应当基于现状,依托日常教学,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切入点,运用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指导学生全面思考,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全面思考是学生发现问题的直接途径,也是学生发展思维全面性的重要途径。在不断地全面思考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发现问题的能力,夯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基础。阅读是学生输入信息的方式。在输入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可以数学阅读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借此使其掌握良好的读思方法,灵活运用,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由此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设置问题:“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其底边长25米,高是其底边长的一半。如果每平方米的草地可以供4只羊吃一天。要想一天吃完所有的草,需要多少只羊?”指导学生学会分层阅读法。首先,学生要站在整体角度初读问题情境,建立初步的认知。其次,学生采用批注式阅读法,边阅读边思考,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如“平行四边形”“底长”“高是底边长的一半”“每平方米草地可以供4只羊吃一天”。最后,反复精读,建立个性的阅读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两环节”阅读法进行精读。具体地,学生要先划分层次,明确已知条件和具体问题。接着,学生要细读问题,圈画关键信息,提出问题:一天吃完所有的草,需要求算出什么?明确解题的关键点。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开放思维,发现其他问题,如“需不需要求算出草地有多大?”“求算草地有多大是在算什么?”“如何计算草地有多大?”等。在思考多个问题的过程中,厘清问题解决思路:求需要多少只羊——草地的面积除以4——草地的面积等于底边长乘以高——高等于底边长的一半。之后,学生发挥逆向思维,先求算高,再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除以4,得到羊的数量。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阅读方法,还可以切实地活跃思维,自主地发现、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问题发现能力发展水平。
(二)规范表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表达是学生能否准确地提出和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之一。学生进行规范的数学表达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引导。
1.教师示范
五年级学生具有向师性,常常将教师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数学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储备了丰富的、科学的数学语言材料,发展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引领的作用,进行科学、规范的数学表达,促使学生在倾听、模仿的过程中,学会规范表达,为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可以准确表达“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而非“谁是倍数”“谁是因数”。这样学生既可以精准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基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迁移课堂认知,表述“因数、倍数”的概念。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发现且指出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查漏补缺,进一步地规范数学表达。在数学表达得以规范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逻辑清晰地表述自己发现的问题,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实践
学生实践是指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表达。实际上,学生实践是其表述自己思考过程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可以认真地分析,厘清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及其之间的关系,确定问题解决思路,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助力学生学会规范表达,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课堂练习实现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呈现练习题:“红红家住在5楼,1楼到2楼之间一共有20个台阶。请问,从1楼到5楼之间一共有多少个台阶?”教师鼓励学生使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进行阅读,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就此进行表达。在阅读和思考题目后,有学生表达:“求从1楼到5楼之间一共有多少个台阶,实际上是在求段数。”教师继续鼓励学生描述具体的求算过程。“1楼到5楼之间一共有4段,每段有20个台阶。四段一共有80个台阶”。之后,教师可以呈现其他类似的问题,驱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耐心指导,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思维逻辑,促使大部分学生厘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有效锻炼数学表达能力,在数学学习中规范表达,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三)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之间相辅相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是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站在整体角度,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使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掌握某一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为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做好准备。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图形面积”的问题是典型的数学难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之间存在联系,共同指向转化思想。学生通过掌握转化思想可以发现这些图形面积之间的关联,有利于融会贯通地掌握学习内容,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灵活地应用转化思想、不同的知识点,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所以,在实施日常教学时,教师可以打破课时限制,整合“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圆的面积”这五大内容,重构出一个新的单元。在该单元中,教师可以将“长方形的面积”作为温习课,引导学生回顾探究长方形面积的不同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迁移应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来探究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会不断地操作、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出转化法。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运用转化法探究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发现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主动地将转化法作为它们之间的“桥梁”,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圆的面积”作为拓展课,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将圆转化为自己学过的平面图形,试着探究圆的面积公式,借此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主动地解决问题,掌握问题解决方法(转化法),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站在整体角度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单元所学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水平。
(四)融入自评,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日积月累地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教学评价具有激励、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不断地实现发展,日积月累地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为入手点,采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不断地改进自我,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生体验数学阅读时,教师可以提出自评任务:“思考自己读到了什么?如何读的?”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反思,有方向地发现自己的阅读问题,进行改正。在不断改正阅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思考的全面性,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丰富思考的角度,积极投身数学阅读活动,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水平。在学生体验数学表达活动时,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先思考什么,再思考什么,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顺利地投身反思活动,发现自己的数学表达问题,自觉改正,学会提出问题。通过不断地查漏补缺,扬长补短,有效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积极投身数学问题解决活动,通过不断地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轻松地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增强教师的数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对症下药,以数学阅读、数学表达、数学教学和学习自评为切入点,应用恰当、多样的策略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由此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维维.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3):93-95.
[2]唐勇.新课改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3(18):89-91.
[3]顾亚金.活用数学表征,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3(13):56-58.
[4]林阳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2022(48):71-75.
[5]王莉丽.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小学生(中旬刊),2022(2):97-9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