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教师可在劳动教育中深入挖掘劳动写作素材,突破写作教学难点。本文探究如何应用劳动教育提升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环境、速写劳动、丰富劳动素材库和搭建作文框架等措施,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实施路径
在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劳动,学生能亲身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提供真实且生动的内容。劳动中的细节、感受与收获,能让学生言之有物,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参与劳动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让他们能更敏锐地捕捉事物特点并细致地描述,进一步使写作结构更合理。
一、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困境
农村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面临三大困境,即无话可说、有话不长、思路不清。如果教师忽视这些问题,未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厌烦感、恐惧感,进而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相较于城镇小学,农村小学具有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优势,劳动教育与小学生写作教学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困境,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写作乐趣,实现小学生劳动品质与写作能力的协调发展。
1.借助劳动体验解决“无话可说”难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由于小学生生活较为规律且生活空间较为狭窄,学生在写作练习时往往因缺乏生活经验而“无话可说”,造成小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教师应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相融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进一步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劳动过程体验,并引导学生将劳动过程体验融入写作中,有效解决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境。例如,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任务,让学生直接参与家务劳动中,体悟劳动乐趣,进而获得深入、丰富的情感体验。家长应协助学生完成家庭劳动任务并拍照记录,这些“瞬间”能够唤醒学生记忆,为学生回忆家务劳动细节提供素材。待完成家务劳动后,学生可借助语音转文字软件将参与家务劳动的体会口述、生成文字,整理形成“家务小日记”。通过参与家务劳动任务和采用“口述+修改”模式生成“家务小日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效化解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实现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深度融合,改善写作“无话可说”的难点问题。
2.以劳动教育开展应对写作“有话不长”问题
在小学生写作中,学生习作“有话不长”问题明显,主要体现在“一笔略过”“记流水账”等方面,写作内容较为乏味,缺乏详细过程描写。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农村小学生写作相结合,立足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活动感兴趣的身心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手工活动,引导学生练习和观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剪纸、编织等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口头表扬鼓励学生观察,并根据学生观察结果板书思维导图,由学生根据细节观察,回忆制作过程,口头描述过程,其他学生也可以补缺遗漏。经多次详细描述、补充,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完善作文细节,形成几百字的文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细腻的表达能力,改善小学生写作“有话不长”的问题。
3.参与农事劳动解决“思路不清”问题
有的小学生在写作时对事物发生的前后顺序“理不清”“表达不明”,事物过程描述“颠三倒四”“时空混乱”,导致作文“可读性差”。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写作前并未理顺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导致产生描写事物发展不连贯、先后关系错乱的现象。
为将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条件,指导学生在自家田里或校园内开辟校园农场种植农作物,在春季播种、夏季培育、秋季收获等劳动过程中,在选种、种植、发芽、除草、驱虫、开花和结果等环节中获得写作的第一手素材。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建立时间、空间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连贯顺畅、有序、深入描写植物生长过程,掌握写作技巧,有效解决写作“思路不清”难点问题。
二、在劳动教育中发展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将劳动教育与农村小学生写作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小学生写作难点问题,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在农村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农村小学地理优势,充分挖掘农村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劳动教育与农村小学生写作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1.渗透劳动教育,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由于小学生较为缺乏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营造劳动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必要的素材,使学生写作言之有物,改善学生写作时“凭空想象”的问题。
创设教学环境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辟菜园、在教室内设置植物架,结合植物生长情况组织实施培土、种植、除草、浇水、驱虫、修剪、收获等劳动活动,为学生劳动、观察提供环境支持。植物的种子可选择农村当地农作物的种子。植物耕作可以根据时节,由教师布置符合时节的劳动任务。学生向家长请教农作物种植技巧,并种植农作物,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完成写作任务。构建以劳动教育为主线,渗透写作教学的家校共育教育环境,可以实现学生生活经验、劳动教育和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使学生在劳动活动中感受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在劳动中布置速写任务,培养学生观察力
细节描写是学生写作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可借助各种机会布置速写任务,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和学生补充完善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劳动细节,掌握细致观察和速写片段的技巧。
例如,在校园种植园的除草劳动中,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由学生即时完成除草片段的写作。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就学生写作的片段予以点评,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板书除草过程,学生补充完善细节,如杂草的形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其他学生拔草的过程等。教师对观察细致的学生进行表扬和点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速写文章进行补充、完善。通过学生观察、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评的方式,将学生劳动过程凝练成生动、活泼、充实的文字内容,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节描写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3.在劳动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参与劳动活动能解决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和写作素材缺乏的问题,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奠定基础。结合农村小学生生活环境、身心发展规律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要求,教师可将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分为家务类、种植类、校园类、公益类等类型。
家务类劳动教育即由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根据教育部2020年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包括个人物品整理、清洗,完成简单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可参与家庭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家常餐等家务劳动,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增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除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外,教师可给小学生布置观察任务,即要求学生观察家长的家务劳动过程、细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素材。
种植类劳动教育即发挥农村小学场地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蔬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卉等种植活动,由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以日记形式记录植物每日的不同变化,在长期记录、观察、积累中提高写作水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可参与种植类劳动活动,初步体验种植、养殖等简单生产劳动。通过参与种植类劳动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的意识,并养成细致观察和细腻表达的习惯,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写作奠定基础。
校园类劳动教育即在校园中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中小学可组织低年级学生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如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中高年级学生可参加校园卫生清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劳动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校园类劳动,布置速写类写作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劳动活动,细致观察,将校园劳动过程、细节、体悟融入写作中。
公益类劳动教育即组织学生适当参加农村社区环保、维护公共卫生、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参加公益类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进一步丰富写作素材。
4.搭建作文框架,理顺表达思路
针对小学生写作“思路不清”的问题,教师可通过搭建作文框架,指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逻辑,避免写作中“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
例如,在布置描写秋季收获玉米的写作任务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劳动顺序、将收获玉米的场景及感悟描述出来。通过搭建作文框架,带领学生挖掘劳动活动中的写作要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高效开展写作训练,突破写作教学困境,促进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三、结语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农村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开展跨学科教学,借助劳动教育,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中蕴含的写作素材,指导学生体验、观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梦丽.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几个策略[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9):17-18.
[2]刘丽琴.劳动教育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3.
[3]李颖.落实统编教科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3):41-4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