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从管子演奏音乐生态系统和管子音乐文化的审美进行了探讨。在管子演奏自然生态环境中,它既高亢嘹亮、飘逸柔美,又不失凄婉悲凉的风格。在管子音乐文化审美上,各种演奏技巧的使用,都强调从中国美学和真实的情感进行创作,以歌颂人们生产劳动、生活民俗喜悦之情的“喜音”为基础,同时发挥管子独具“悲音”的色彩,将人们在苦难岁月中,艰难生活的悲惨遭遇,以管子音乐形式尽情抒发,充分研究管子“喜音”与“悲音”的审美特色。
关键词:管子;欢音;悲音;研究
中国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管子,在中华神州大地上,人们为其曲调即有优美动听的“喜音”乐声、使人心情愉悦欢快,也有凄凉哀怨、如泣如诉的“悲音”,使人心酸眼热。人们被这高亢嘹亮的特珠音响所震撼,同时,也被这种苍凉的气息所感染。管子音乐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能这样打动人心,主要是管子演奏者用心灵进行艺术创作,无论是“喜音”还是“悲音”,都要通过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演奏,传达给听众,影响人们的情绪、使人们受到感动。正如张振涛所述:“管子的音色与乡村生活的底色水乳交融,令人觉得给乡村生活作背景的音乐非得它那粗声大气不可。筚篥(管子)之魂,从来没有存放在城市图书馆那堆绘于古籍、比例失调的图版中,依然生机勃勃地漂浮在金黄麦田乡舍中”①。管子声音的力量和声音的可塑性,在管子演奏中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即可演奏歌唱性很强的民间音乐如“喜音”又可模仿人的声音如“悲音”,造成荡气回肠、有起有伏、张弛疏密的旋律,音乐节奏洋溢在刚柔兼备的声音中,那情景交融、情真意切的演奏,那难忘的旋律,给听众造成浓厚的情感氛围,令人心动,令人难忘。
管子演奏情与技的统一。在管子演奏实践过程中。依靠丰富的想象所形成的音乐形象而产生,音乐总是先有情,再有声,如想象欠缺,则影响抒情。首先,对管子曲目的曲式结构形式解析清楚,制定出反映音乐表情旋律的演奏技巧,使管子抒发音乐情感最大化。其次,要熟悉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只有把乐谱浓缩的意境充分挖掘出来,形成新的、清晰的音乐想象,再加上运用好所有的演奏技巧,才能将音乐作品思想和内容完整表现出来,做到声情并茂。再其次,对演奏曲目的每个音符或每个句段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蕴藏着细微的转换,做到心中有数,演奏才能尽情抒发。对音乐旋律中每个音符或每个句段的连接,起伏变化的组织关系和要表现的音乐气氛要精准掌握,增强演奏的表现力,演奏才能够使听众,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去体会、延伸至更深更、浓重的美。最后,对音乐作品中的节奏,要十分清楚,它不仅是音符在时间上的间隔,也是一种音乐情绪的传递,节奏本身就是音乐情态的表现,要严格按谱字上标记的强、弱等演奏符号,节奏准稳、律动均匀,一气呵成。在以上的统筹下,音乐的调性自然可以起到统一旋律中各音之间的关系,确定主音和其他音的从属位次,旋律中各音自然走向以及强弱变化,只有严格掌握了这些演奏知识,才能确保管子演奏的音乐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大家知道管子哨片是管子发音的主要部件,要进行精心调整,用气长短要讲究,通透性能稳定,必须做到音准和音色美,各音之间转换灵活,上、下把发音协调。综合以上,管子演奏就具有良好的内心听觉达到审美的要求,在音乐想象十分清楚的作用下,管子演奏通过技巧灵活运用,把内心对音乐“喜”或“悲”的情感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管子音乐,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始终紧紧贴近人民的生产、生活,适应各地区风俗礼仪、无论喜庆的活动还是伤感的仪式,它都能够默默地陪同着,奉献着它的音乐智慧永远保持着“喜音”或“悲音”音色美、音质纯、音量足的特色。这土生土长本色质朴的管子音乐,它承载着千年的文明沉积,倾注着人民大众的纯真情思,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精神面貌。
管子演奏“喜音”的审美特色。在喜音调式中曲目中,主音上方为大二度,下方为小三度,两个音集中使用时,就容易形成了喜音腔调。喜音在音乐中多表示欢快、喜悦、爽朗的音乐情绪。例如:一曲《麦穗黄》,山西民间音乐、殷二文改编。使用山西小管演奏。这首晋北民间吹打乐套曲—八大套中,《十二层楼》套曲中的一首曲目,为主要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管子演奏这种类型的曲目,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气、指、唇、牙、喉腔配合的极为灵活,尤其气息的使用,强调力度必须集中的吹奏方法,才能表现出强劲的力度,发出明亮的音色和变化无穷的旋律,在田野中、在乡舍中人们理解管子音乐的曲调,熟知管子音乐的韵味,演奏与观众溶为一体,易产生共鸣。音乐开头的引子,在音乐创造中不断寻求最优美的发音形式,灵活自由地运用各种演奏技巧,以超长的气息,控制音乐的速度,塑造出音乐旋律线在空中环绕,乐声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回荡,每发出一个飘逸优美的长音,即刻返回一种弱音,形成强、弱层层交汇的回声效果,使听众尤如在麦浪滚滚闪金光的田野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人们对一年的辛苦的劳作,手里捧着沉淀淀的麦穗,望着大美的风光,丰收的喜讯到处传。在引子激动的长音后,管子紧接着优美富有活力的歌唱性慢板,音乐旋律优美、节奏轻巧活跃,在笙旋律的衬托下,展现出人们丰收后,饭碗又端在自己手上,那种获得感、那种满足欢畅的心情。特别是第25小节之后,管子自由开放的使用吐音、打音、垫音、滑音等演奏技巧,造成音乐明显变化,管子使用高音和低音快速对置演奏,形成音色与音量不同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紧张氛围和层层推进的劲头,使乐思展开充满活力,具有浓厚的生产劳动气息。乐曲进行到最后,音乐旋律虽渐慢、渐弱,但优美飘逸的余声,仿佛是音乐开始引子的再现,音乐高低起伏变化有序,行云流水般的音律,宛如一幅山川秀美的画卷,展现出人们欢庆丰收,麦子颗粒归仓的那种喜悦心情和更加拥护党的惠农政策,从而也激发出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这欢庆热闹的场面,曲调优美动人,具有崭新时代风貌的“喜音”,受到听众喜爱。
在《麦穗黄》一曲中,管子使用的演奏技巧,如单吐、双吐、三吐、打音、涮音、颤音等,即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如打音与涮音一起使用,欢腾热烈的情绪更加高涨。随着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音色变化,奏七声音节的半音,就要依靠吞进哨片或吐出进行音节关系的调整,正如:尹二文在《唢呐管子曲29首及其演奏技法》一文所述:“管子哨片的哨体大而厚,因哨片含在嘴里的深浅而形成音高的相对变化。含哨片愈深加力吹音愈高,含哨片愈浅减力吹音愈低。哨片向内推进,气息加大,音变高叫“拱吹”反之哨片向外拉出气息见缓,音变低叫“拖吹”。这一进一出,一拱一拖音高的变化可达到纯四度的音程。”②。这是管子独特的演奏技巧,对曲目的情感、音色、风格进行细致的加工、处理,可起到“死腔活吹”的艺术效果,也充分表达出管子载歌载舞的审美特色。
中国人民重视生活中的民俗礼仪,如:民间节日、婚庆、拜贺、开业庆典、重大工程项目等,都要有鼓吹乐形式,演奏活泼、欢快的乐曲,表现中国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为生活增光添彩,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实际生活的真实写照。例如:笙管曲《小开门》,河北民间乐曲、赵春峰传谱、胡志厚整理,使用河北管子演奏,小乐队伴奏。全曲共有三段,第一段,是全曲的中心部分,音乐旋律突出“稳”,演奏速度平稳,演奏者可倾注激情,但必须充分表达出管子音质纯正,穿透力极强,音色丰润和欢快有力的感情变化,各种装饰音和演奏技巧细腻安排,都要按乐曲内容和风格变化的要求使用,表现出乐曲旋律抒情的特点和管子音色灵动之美。
第二段,管子演奏强调在第一段较抒情的基础上,音乐旋律突出“巧”进行展开,乐曲使用分割性的停顿与连贯性的各种节奏有机地进行衔接,造成音乐旋律与节奏的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旋律起伏很有层次,再加上管子五度、八度泛音等超吹技法的使用,促使音乐情绪更为明亮、活泼。一是,管子在传统核心音调的基础上,使用吐音、打音、垫音、滑音等技巧加花,反复强调乐曲活泼明快的情绪。二是,使用摸进的手法,给乐曲增加新的气息和情趣,乐曲与第一段比较,在节奏、速度、由慢至快的递进有较大变化,把乐曲推向新的高潮,进一步提高乐曲的新颖程度,乐曲充满了青春活力,音乐形象更鲜明,表现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
第三段,管子与乐队天衣无缝默契配合,曲调更加欢快活波、简洁,音乐旋律突出“闹”,运用流畅的演奏技巧,给人以幸福欢娱的感受,这段音乐使用河北梆子曲牌,做音乐的主旋律,这个曲牌的曲调与第二段较抒情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发生质的变化。其特点是节奏变化丰富、抑扬顿挫、有起有伏,加花变奏的使用,描绘出人们在婚庆、拜贺和喜庆重大节日欢腾红火的音乐场面。
这些音乐变化都要着眼于乐曲整体合理的布局,按乐曲内容和风格要求,表现音乐旋律的美和多变的节奏,使歌唱性和戏曲性的旋律鲜明,音乐形象自然生动、情深意切、热情而细致、悦耳动听,构成了一幅宽阔抒情“稳、巧、闹”的画面,这种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人们内在的情思,集中体现出山西小管独特演奏风格,感人至深,令人陶醉,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袁静芳在《名曲欣赏与演奏》(《小开门》)一文中谈到,“《小开门》体现着民间鼓吹乐一曲多变的一种发展类型。乐曲与联奏的形式,速度由慢至快的递进原则,丰富细腻的演奏技法,表现出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乐曲发展变化的创作才能”③。管子演奏的“喜音”是演奏者从作品有限的景物描绘得到启发,再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广大群众接触体验生活,从生活背景中摄取生活的经验、去创造音乐优美的音色,使听众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体会管子音乐那浓重的喜音之美。
当人们听到管子富有魅力的、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奏,反映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两首“喜音”作品,人们脸上自然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这时演奏者与听众已经零距离接触,是流畅明亮的旋律使大家融为一体。演奏现场虽无音乐厅舒适的座椅、无漂亮的灯光、也无扩音设备,但听众感觉在这自然环境中,无拘无束地欣赏自己想听的音乐,不仅获得听觉上的艺术享受,从审美的角度讲,管子音乐与人们的时代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切实起到育人作用,才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管子音乐是人们思想与情感的自然反映。北方地区气候四季分明,人们生产、生活都受季节的变化所制约,地理环境良劣不均,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这就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包括审美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性格,自然产生不同的审美倾向,同时也造成审美的地域性差异。管子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因此,管子演奏也具有不同的地域音乐风格。在同一首曲目、同一调性中,依据曲目的思想和音域的旋律,在悲音调式中,主音上方为小三度,下方为二度,这两个音在音乐旋律中集中使用,形成“悲音”色彩。正如:袁静芳在《乐种体系划分的原则与层次》一文所述“文献记载见于隋唐时期,《旧唐书.音乐志》云:“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④。这充分说明,昨天的“筚篥”是今天的管子,且打下音色极其悲凉的烙印。因此管子自古以来,就有以悲入乐的现象,作为美学范畴悲的音色,是以悲为善音,以悲入乐为美,音乐中悲的曲调凄婉悲凉,极易让人心酸眼热,它是人间最浓重的人生情调。
管子演奏“悲”音色彩的曲调也十分拿手。例如:陕北民歌《脚夫调》,深刻揭示了人物心里活动,集中抒发了人物的悲凉情感。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陕北高原交通不便,人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物品,只能靠牲畜托运,负责这项运输工作的人,被称为脚夫。他们常年跋涉在崎岖的山川中,以大山为伴与牲畜为友。风餐露宿、与天地对话,生活极其艰辛。为了排解忧愁,唱个小曲解心焦,久而久之他们唱的小调。被称为脚夫调。胡志厚将它改编成管子曲,使用管子演奏《脚夫调》,使这首乐曲得到延展。同时也改变了管子即演“喜音”也能展现“悲音”的色彩。
这支曲虽小,但它音乐思想含蓄,感情十分丰富。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时而低回委婉、时而高亢嘹亮,将脚夫们淤积内心的悲愤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尽情的抒发。在乐曲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吸气要饱满,用气要自由,确保管子有亲切柔美的发音。节奏随着音乐情绪的波动,起伏变化如行云流水,在不知不觉中顺畅运行。管子起句,精神要高度集中,用紧密持续的滑音技巧,把握音乐速度、节奏分明,把这几个很有分量的音演奏出来,渲染出音乐极其凄凉的艺术效果,使人们不知不觉感受到,有一股凄婉悲凉、一声愁、一声忧的悲愤之气,那就是管子具有“悲”的特殊音色。
音乐前部,强调慢板,旋律自由,连续做发展性的四度跳进。为了律感悠长,使用饱满的气息,运气力度要有轻有重,轻重的变化、使音乐产生出顿挫的音响效果,再加上使用下滑音技巧装饰主音,旋律一直在主音上做延长,使音乐的旋律呈弧形的线条、稳重、朴素,凄凉委婉的乐声在山川中回荡。紧接着2小节以缓慢平稳的速度展开,巧妙利用节奏,高低音变换自如,再加上颤音技巧的使用,手指颤动的轻重可造成音乐有强有弱,连接中有断续的感觉,音乐旋律有了如泣如诉的变化。再次将渐渐缓慢的旋律推向高音,在高音区使用下滑音,起到不同音区音色的变化,达到欲扬先抑的作用,这样音乐更加生动有力,产生出凄凉愁苦,哀叹之声。
音乐后部,随着乐曲不断进行,总的特点是在绵长的旋律中,各种演奏技巧的使用、加花变奏,促使音乐渐渐快起来,大大增添音势的推动作用。生机勃勃的旋律围绕中心音,拖腔与快板两种手法交替使用,节奏舒展,旋律自由、音乐情感一次比一次更加浓郁,集中展现出《脚夫调》是陕北人民情思与景物交融的结合,是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使用自己熟知的民间小调,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排解掉“为什么我赶脚的人儿这样命苦”的悲凉心境。使自己变得轻松自由,从而也增添了不向艰辛生活低头的乐观精神,苦中求乐憨厚朴实的面貌。
音乐最后3小节,节奏虽突慢,音乐进入尾声,但精神不能松。必须保持气息充沛,才能稳住渐快的板式,将激越亢奋的音乐情绪,最后一次由扬到抑的音调,送到委婉突慢的低音区。乐声在寂静的山川中更显“悲”凉,但不失柔和之美,节奏更加舒缓平静,人们随着音乐的余音,对脚夫这种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出极大的赞美。这是人们审美心理的具体反映,也是乐声虽“悲”但艺术的感染力最强。
管子演奏的《脚夫调》,是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它表现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愿望。这是一首感情深沉,艺术性很强的管子曲,管子的悲凉音韵,不仅表现了乐曲的凄婉悲切之情,而是结合脚夫的身世,通过灵活多变的滑音、颤音等技巧,深沉细腻的节奏、音色、抑扬力度变化,诉说脚夫悲惨人生。“三月里(那个)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的人儿(呦)这样命苦。”管子行云流水般的乐声恰到好处展现出,气韵浑厚、荡气回肠的“悲音”审美效果。
管子演奏以情引气,依情发声。这是管子演奏的真谛,优美音色只能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善于控制气息,运用储气、缓气、偷气等不同的技巧,特别注重快、慢、轻、重、急、缓的对比,使旋律宽厚明亮,高低音运用自如,才能充分调动演奏技巧多方面的美感,树立“激于情而蕴于声”的感人音乐形象。管子演奏“悲音”色彩的小曲极易感人,如《小白菜》、河北民间音乐、靳世义编曲,这是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散发着纯朴情志和悲怨如诉的小曲。从曲目规定的人物、情节和凄婉愁苦的音乐旋律,设身处地联想到,旧社会贫苦人家困顿生活,无奈卖儿卖女、生死离别的悲惨遭遇。使用富有歌唱性特色的河北大管演奏,在感情体验的支撑下,从乐曲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认识人物的形象,建立起用理解、强化声腔美的韵味,极大宣泄出管子其声悲的特色。
这支曲虽小,但艺术内涵非常丰富。在笙音色沉闷的引子中,模拟出哀声叹气的艺术效果。管子紧咬笙的尾音,将引子主题音再降三度轻巧进入音乐,节奏上加紧延伸,管子使用上滑音与颤音的演奏技巧,上滑音的音色舒展悠长,好似天外有天的飘逸,紧接着两小节下滑音演奏,下滑音的音色低沉委婉,上下滑音交替轻巧使用,促使音乐产生明暗灵动,再加颤音酷似哭腔技巧,音色棱角鲜明,滑腔缠绵自如,音乐旋律明显变化、悲悲切切直冲心底,将亲人离别,那种难消难散的苦闷、忧愁、悲凉的画面,充分表达出为亲人离别悲痛欲绝的生动场景。
紧接着管子使用吞吐演奏技巧,使管子音乐旋律产生游移变动,也促使音色随之产生微妙变化,曲调自然感情深沉、惆帐中饱含深深的难舍难分的母女离别之情。管子轻巧的下滑音,气息控制深厚、强弱处理适度,与灵巧娴熟的指法,渲染出淡淡的平静,音乐旋律线条轻飘环绕,潜藏着母女分离时,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管子这种含蓄式语调的运用,强调管子演奏的审美和音乐既源于人之情的自然,又不脱离音乐自然意境。从而增强演奏曲目的表现力,使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达到声情并茂艺术。
通过管子绘声绘色地烘托、渲染气氛《小白菜》悲凉的乐声,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具有浓郁的冀中民间音乐的色彩。管子演奏技巧在音乐中合理使用,极大丰富了不同地方管子音乐的色彩。但音调徐缓、叹息、轻淡,使人顿觉一丝凄凉。但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会有闻者黯然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为了适应今天管子演奏的需要,演奏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使这件古老的管子演奏技巧和风格有了长足的发展,过去演奏传统乐曲,由于内容的需要,声音结实粗犷豪放,火爆高亢,而今天,演奏新创作的曲目或传统曲目,为了表现人物的气质和景物的美,在演奏技巧和风格上也有新的变化,声音结实挺拔,也有柔美甜润,粗犷中也有灵巧,缠绵的悲愤而不浮躁,更加准确塑造,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充分彰显管子的艺术形象和音乐意境。这即是管子音乐具有浓郁、鲜明“喜或悲”的艺术特色,也是管子音乐的精髓。结语
管子曲调中,促使其发出“喜或悲”的音色,都是人民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因此,管子演奏要紧紧抓住音乐的中心思想,在音律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在高音区如使用上滑音演奏技巧,音乐旋律即显优美飘逸,在加上打音、涮音等演奏技巧的使用,音乐抒情欢快、爽朗、坚定喜悦的音韵尽情展现,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反之,使用下滑音和颤音配合垫音演奏技巧的使用,音乐无需过多的修饰,悲腔音色自然徐缓流出,它那股音色凄婉悲凉的韵味,直透心底,这种内在深沉“悲”的色彩,使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注释:
①张振涛.我心中的管子[J].乐器,2002:46.
②尹二文,高金香.唢呐管子曲29首及其演奏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125.
③袁静芳.音乐知识丛书2(名曲欣赏与演奏)[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56.
④袁静芳.民间鼓吹乐研究[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1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