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地位、主体,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内容和构建策略进行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包括聚焦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建设具备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师队伍及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要想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发挥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等多个主体的作用,建设人才培养数据库,深入实施学校教育管理改革,从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新质生产力;培养机制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在2024年1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对新质生产力作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阐述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而高校作为为国家、社会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需要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质生产力概述

  (一)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跃升的、创新的、绿色的生产力。首先,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质变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劳动资料是原创性的、颠覆性的,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也随着前沿科技的发展日益扩展。其次,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资源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驱动,科技是其发展的核心、关键和重要引擎。最后,新质生产力是绿色赋能的一种生产力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时代阐释和展现,其产业结构、产业形式都是绿色的[1]。

  (二)地位

  现阶段,新质生产力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影响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向,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揭示了生产力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循环,彰显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对产业变革的积极影响。新时代,相关产业、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寻找新的发展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新兴产业,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三)主体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地位会再一次被强化,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因此,要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来说,各育人单位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机制上进行优化和调整,坚定人才培养自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激发人才培养的活力。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内容

  (一)聚焦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需要聚焦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优化目标体系。

  第一层目标对应着传统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包括知识、能力、社会素养、职业素养四个方面。比如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方法,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层目标则对应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比如新质生产力重视云计算技术等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所以高校应当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数字素养的专业人才,引导学生立足专业特色,学习新科技、新材料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方法。高校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其使用新型生产工具,以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强调走绿色发展道路,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绿色生产技术的讲解和示范,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2]。

  (二)立足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

  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骨干、支架,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要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需要立足本校特色,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校本教材。

  首先,可以从专业方向上进行调整,即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接新兴产业的建设需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比如在现有专业结构基础上增补环境监测、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物流、冷链物流与管理、康养休闲旅游服务等专业。

  其次,要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基于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核心素养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使其包含绿色产业法规、科技生产、创新创造、职业道德等内容。在增加或优化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本校的教育特色、本专业的教学优势,听取合作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建设性的行动。

  最后,要在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指导下,协同多方面资源,完善校本课程教材,进一步体现学校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新质生产力,提升信息素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和“101计划”的指引下,建设一流教材。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教学案例、参与实验项目,成长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教材形态也要呈现新特点,满足新需求。高校应以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二维码技术为依托,整合在线课程、教学大纲、练习题库、实训项目、仿真模型等资源,开发多元化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材,比如在校本人工智能专业教材中,基于人工智能核心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社会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道德问题、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精神。

  (三)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既要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绿色理念,也需要结合专业、产业需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对标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学生辩证看待新质生产力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职业素养。

  首先,应当坚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渠道接触不同的新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科技素养。比如,利用虚拟实验室开展绿色能源开采技术教学工作,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试验光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在化工领域的应用方法,探究其应用场景。
 

 
  其次,应当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理论为指引,并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成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开展项目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收集资料、整理素材,分析和探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可行性方法,形成绿色供应链模型。教师基于各小组展示的学习成果,重点讲解其中的专业知识、绿色低碳知识,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评价和调整。或者直接给出新能源汽车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组织辩论活动,来持续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让学生对新质生产力产生更为具象、全面的认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人才。

  (四)建设具备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要想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自然需要具备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师队伍。

  首先,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专题学习、主题研讨、科学研究,帮助教师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有意识地将新质生产力要求融入和渗透到教学和研究中。比如,由学校牵头,和相关部门、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参与地区生态环境监测项目,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让教师正视自身差距和不足,学习专业前沿领域知识和技术。

  其次,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参与“双创”活动,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在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兴领域发力,并配合教师完成专利申请、专利成果转化。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在创新创业中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五)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完整的育人机制还包括评价体系。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指向育人目标,指向新质生产力要求,实现多维度、多主体、多方法的系统性评价。

  总体来看,评价的项目涉及教学、学习、教育管理三个方面。教学方面,需要评估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是否体现了绿色发展、科技创新;需要评价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否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能否助力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还需要评价教学环境是否具有“互联网+”“智慧+”特点,教学是否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前和课后。学习方面,主要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科技素养、创新能力、安全意识、绿色环保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教育管理方面,需要评价高校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支持,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家长、合作企业负责人等,都要参与教学、学习、教育管理评价,并使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策略

  (一)发挥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涉及多种生产要素,高校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相关部门、企业等其他主体展开合作。以编写校本新质生产力课程教材为例,高校需要重视该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该工作,并向相关部门争取一部分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工作。这些经费可以用于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并向教师职务评聘、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倾斜。在开发教材时,高校需要与相关企业合作,充分听取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分享企业真实案例,以保证教材知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教材内容足够丰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建设人才培养数据库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大量资源。高校应争取相应的教育专项发展经费,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人才培养数据库。数据库依托数字校园平台,保证在线课程足量、优质。学生可以登录平台账号,自行选择数据库中自己需要的资源并下载使用。同时,该平台还通过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追踪教学行为,深度分析教学行为数据,从而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优化数据库的建设模式。

  (三)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工作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需要学校持续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明确改革的内容和方向,确保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够支撑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转。比如,由校领导、系主任、专业课教师、合作企业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教育持续改进小组、委员会,明确各主体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全面推进教育模式、人才评价模式、教育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改革,并定期对改革的结果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需要高校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机制,使得育人目标、育人方法、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等具有内在一致性,从而助力学生专业素养、数字素养、创新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伊静.向“新”出发代表委员热议新质生产力[J].中国科技产业,2024(3):15-16.

  [2]陈放.习近平人才观对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5):15-18.

  [3]肖远平.推动高校人才汇聚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未来[J].当代贵州,2022(19):72-7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