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筝与伽倻琴作为传统民族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二者进行重奏编配,能够实现音色的互补和艺术风格的交融,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在分析古筝与伽倻琴音乐特性的基础上,评析了中国传统重奏编配与朝鲜族传统重奏编配的特点及局限性,重点探讨了两部原创重奏作品《弦锁时光》和《心心相融》的编配创新。《弦锁时光》在主题素材运用和编配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心心相融》则实现了不同国家乐器和文化的跨界融合。这些尝试为民族器乐重奏编配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生命力。
关键词:古筝;伽倻琴;重奏编配;创新;跨文化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打造中华文化新名片”。2019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民族音乐的创新,已成为摆在广大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古筝与伽倻琴重奏编配的创新探索,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有益尝试。
一、简述古筝与伽倻琴的历史背景
古筝是中国汉族传统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法和丰富的曲目,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古筝音色清澈明亮,表现力丰富,能够展现出细腻柔美、抒情优雅的艺术风格。伽倻琴是朝鲜族的一种传统十二弦弹拨乐器,起源于古代朝鲜半岛的伽倻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作为朝鲜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伽倻琴不仅在朝鲜半岛的音乐演奏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也是研究朝鲜半岛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伽倻琴形制独特,音色低沉浑厚,富有神秘色彩,能够表现出辽阔深邃、苍劲雄浑的艺术意境。两种乐器分别代表着中华文化和朝鲜文化中的音乐精粹,它们虽然起源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但都各自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展现了各自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美感。将古筝与伽倻琴进行重奏编配,不仅能够实现音色的互补和艺术风格的交融,也能够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古筝与伽倻琴在现代音乐中的地位
在现代音乐的发展进程中,古筝与伽倻琴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不断得到彰显和拓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重视对传统乐器的继承和创新,通过改良乐器构造、革新演奏技法、拓宽曲目领域等方式,使古筝与伽倻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现代音乐创作也开始更多地汲取传统音乐的养分,将古筝与伽倻琴的元素融入当代音乐语境中,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型音乐作品。许多作曲家和艺术家开始尝试将古筝与伽倻琴与西洋乐器、电子音乐等进行跨界融合,探索出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拓宽了古筝与伽倻琴的表现空间,也为现代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可以说,古筝与伽倻琴在现代音乐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建设贡献着重要力量。
三、古筝与伽倻琴的音乐特性比较
(一)古筝的音色与演奏技法
古筝是中国汉族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法。古筝的音色清澈明亮,音域宽广,能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右手弹奏时,通过指甲与弦的接触,可以产生清脆圆润的泛音,营造出空灵飘逸的意境。左手通过按弦、滑弦、揉弦、点音等技法,可以实现音高的变化和声音的连贯,表现出细腻动人的抒情性。古筝的演奏技法灵活多变,既有单音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也有双手交替、同时弹奏的复调织体,还有快速跳跃、连续滑奏等高难度技巧,使得古筝的表现力极为丰富。著名的古筝演奏技法有“勾抹托”、“轮指”、“摇指”、“点指”等,每一种技法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和艺术风格。优秀的古筝演奏家能够根据音乐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技法,将作品的情感和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古筝音乐既能抒发婉转柔美的情感,也能描绘壮阔雄浑的景象,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魅力。
(二)伽倻琴的音色与演奏技法
伽倻琴的音色低沉浑厚,富有金属质感,能够营造出神秘莫测、苍劲有力的艺术氛围。伽倻琴的音域较窄,主要集中在中低音区,但音量较大,穿透力强,能够在重奏中起到铺垫和支撑的作用。伽倻琴的演奏技法质朴简练,以单音和双音为主,很少使用复杂的织体和装饰音。伽倻琴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弦,通过改变拨弦的力度和速度,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伽倻琴的音乐多为描述性的,常常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流水、鸟鸣、风声等,表现出藏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情趣。伽倻琴代表性乐曲之一为《桔梗谣》,朝鲜民族赋予桔梗希望与爱的涵义,同时也将对生活、劳动的热爱融入这首作品中,该曲旋律优美、自然流畅,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桔梗谣》的节拍为三拍子,通过伽倻琴的细腻演奏,极富舞蹈性。这首曲目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伽倻琴音乐的魅力。此外,《阿里郎》也是一首广为人知的朝鲜民谣,虽然它更多以歌曲形式传唱,但在伽倻琴的演绎下,同样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风情与深度。
(三)两种乐器在重奏中的互补性
古筝与伽倻琴在音色、音域、演奏技法等方面各具特点,在重奏编配中能够形成互补和呼应的关系。古筝音色清亮,音域宽广,擅长表现细腻柔美的情感,而伽倻琴音色浑厚,音域较窄,善于营造苍茫深沉的意境。将两种乐器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明暗对比、虚实结合的音响效果,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旋律方面,古筝可以担当主旋律,发挥其技巧灵活、表现力丰富的优势,而伽倻琴则可以作为衬托和铺垫,用单音或重复音型来烘托气氛、稳定节奏。在和声方面,古筝可以利用多声部的织体,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而伽倻琴则可以用持续低音或简单的和弦,来加强音乐的厚度和稳定性。在节奏方面,古筝可以运用快速跳跃、连续滑奏等技法,展现出灵动多变的节奏型,而伽倻琴则可以用均匀平稳的节奏,来营造出恢宏大气的氛围。总之,古筝与伽倻琴在重奏编配中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通过两种乐器在音色、音域、技法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丰富多样、和谐统一的音乐形象,展现出民族器乐重奏的独特魅力。
四、传统重奏编配方法评析
(一)中国传统重奏编配手法
中国传统器乐重奏编配历史悠久,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编配手法和艺术特点。中国传统重奏编配多采用异质组合的形式,即选取音色、音域、演奏技法各不相同的乐器组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在编配过程中,作曲家通常根据乐器的特点,合理分配音乐材料,让每件乐器都能发挥自身的长处,同时又能与其他乐器形成和谐的配合。中国传统重奏编配讲究“互补”与“呼应”,即不同乐器在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映衬,营造出浑然一体、协调统一的音乐形象。在旋律方面,传统重奏编配常采用“异音同奏”的手法,即不同乐器演奏不同的旋律线条,但在音乐主题和情绪上保持一致,形成复调织体的效果。在节奏方面,传统重奏编配讲究“疏密有致”,即通过不同乐器的节奏型组合,营造出时而紧凑、时而舒缓的节奏感,增强音乐的动感和张力。在和声方面,传统重奏编配多采用五声性调式,通过功能和弦的进行,营造出古朴自然、悠扬悦耳的和声效果。中国传统重奏编配不仅注重乐器之间的配合,还讲究音乐与诗词、舞蹈、戏曲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通过多种艺术元素的交融,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作品。
(二)朝鲜族传统重奏编配手法
朝鲜族传统重奏编配手法,根植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音乐传统之中,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而且还深刻反映了朝鲜族对音乐美学的理解和追求。特别是在伽倻琴音乐中,这种编配手法的应用尤为显著,它强调情感的深度与细腻,以及旋律的流畅性和韵律的和谐,从而在重奏中创造出一种独有的听觉美感。在进行重奏编配时,作曲者和编曲者通常会采用层次分明的结构安排,对旋律线条和和声进行精心地设计和处理,旨在通过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达到情感表达的最佳效果。伽倻琴在这样的编配中,往往担任着旋律主导的角色,其清晰而富有表现力的音色,能够有效地传递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核心,使听众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故事。此外,朝鲜族重奏编配还特别注重音乐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通过不同乐器间的精心安排和互动,创造出一个和谐而统一的音乐整体。这种编配手法不仅要求每个乐器的独立性和特色得到充分展现,还要求它们在整体中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音乐空间。这样的编配思路不仅体现了朝鲜族音乐的传统美学观念,也展示了其音乐创作的高度智慧和深厚功底。通过这种独特的编配手法,朝鲜族音乐不仅能够传递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也为现代音乐创作和国际音乐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广阔的可能性,展现了传统音乐与现代创新之间的桥梁作用。
(三)传统编配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重奏编配方法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传统编配方法多以单一民族乐器为主,缺乏不同乐器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导致音乐表现力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听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传统编配方法注重乐器的固有特点,强调发挥每件乐器的长处,但对乐器潜在的表现力挖掘不足,限制了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想象空间。传统编配方法讲究“互补”与“呼应”,追求和谐统一的音响效果,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音乐的张力和冲突感,使得作品缺乏戏剧性和震撼力。传统编配方法遵循固有的调式、和声、节奏模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编配程式,但这种程式化的做法也限制了音乐语言的发展和创新,使得一些作品难以突破传统的框架,缺乏时代感和先进性。
五、《弦锁时光》的编配创新
(一)主题素材的选取与运用
《弦锁时光》的主题素材选取与运用体现了作曲家的独特创意和深厚功底。作曲家刘乐在创作过程中,广泛汲取了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以及其他民族音乐等多种元素,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合到作品的主题素材中,形成了富有特色和个性的音乐语言。在主题素材的选取上,刘乐十分注重音乐与主题的契合度,力求通过音乐来表达“时光”这一抽象概念。他选取了一些富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的音乐素材,如古筝的泛音、伽倻琴的长音等,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长河之中。同时,刘乐还选取了一些富有节奏感和律动感的音乐素材,如古筝的揉弦、伽倻琴的拨奏等,展现出时光流逝的急促与无常,让听众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与魅力。在主题素材的运用上,刘乐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和独到的见解。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主题素材罗列在一起,而是通过精心地编排和组合,让这些素材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意义。《弦锁时光》的主题素材选取与运用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为作品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也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编配手法的创新点分析
《弦锁时光》在编配手法上展现出诸多创新点,体现了作曲家刘乐的独特思路和卓越才华。首先,刘乐在编配过程中十分注重古筝与伽倻琴的平等对话,力求打破传统重奏作品中“主奏”与“伴奏”的界限,让两件乐器在音乐表达上达到完美的平衡与和谐。他巧妙地利用古筝与伽倻琴在音色、音域、力度等方面的差异,通过精心的编配设计,让两件乐器在不同的音乐片段中交替担当“主角”与“配角”的角色,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其次,刘乐在编配中大胆尝试了一些新颖的演奏技法,如古筝的琶音、泛音、揉弦、长摇指等,伽倻琴的滑音、泛音、断奏等,这些技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创作灵感。再次,刘乐在编配中十分重视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他通过多声部的织体、复调式的写作等手法,营造出一种立体的音响空间,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多维度的音乐世界中。同时,刘乐还巧妙地利用了一些现代作曲技法,如不规则节奏、无调性音阶等,为作品注入了新鲜的音乐元素,使之更具时代感和前瞻性。
六、《心心相融》的跨文化编配
(一)不同国家筝乐器的融合
《心心相融》在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上以其主题筝曲的身份,由李磊的创作才华引领下,展现了一场跨文化的编配盛宴。该作品巧妙地将中国古筝、伽倻琴、日本筝、蒙古国筝、越南筝这五种承载着各自文化印记的筝乐器融合于同一旋律之中。源自筝这一古老乐器自汉唐时期沿着丝绸之路的传播轨迹,历经岁月变迁,各自在不同国家扎根、发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在《心心相融》的创作中,李磊以浙江地区的民族曲调为灵魂,巧妙地编织了一个跨文化的音乐画卷。通过对每种筝的音色特征和演奏技巧的深入挖掘与创新性展现,这首乐曲不仅仅成为技术上的展示,更是文化层面的深度对话与融合。
《心心相融》的创作与演绎,是对亚洲各国文化共融共生理念的音乐体现,它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亚洲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友谊与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这首乐曲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弦动,都仿佛在诉说着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故事,展现了一种超越国界、种族的广阔胸怀和深远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心心相融》的成功演绎,为传统乐器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仍然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通过这样的跨文化创作与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也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开创了新的篇章。
(二)编配中的文化交融与创新
《心心相融》这一作品在亚运会这样一个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上,不仅仅展示了古筝与伽倻琴等亚洲传统乐器之间的和谐共鸣,体现出作曲家李磊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创新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追求,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李磊在编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音乐本身的因素,还要充分考虑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力求在编配中实现文化的交融与创新。这种编配手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单纯追求技术层面的结合,而是更加注重如何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深度对话与交融。通过精心挑选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民族旋律作为音乐的核心,作品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筝的清新与雅致、伽倻琴的深邃与沉稳、日本筝的精致与细腻、蒙古国筝的豪放与壮阔以及越南筝的灵巧与活泼,这些不同的音色特征和演奏技巧的结合,不仅展现了一个跨越国界、融合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更是在音乐的层面上实现了一次文化的盛会。在这一过程中,各国的筝乐器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在相互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全新的音乐风格。这种创新性的编配方式不仅为传统乐器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提供了一个典范。《心心相融》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音乐本身的美妙与魅力,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作品通过其跨文化的编配手法,展示了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如何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次音乐上的创新尝试,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共同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之美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和谐与共生。
结语
古筝与伽倻琴重奏编配的创新探索,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体现。通过对传统编配方法的反思,对不同乐器、不同文化的融合,音乐工作者们正在不断拓宽民族器乐重奏的表现力,丰富民族音乐的内涵。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必将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大力量。通过如《心心相融》这样的跨文化编配作品,我们见证了音乐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及传统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可能。这些创新尝试和成功实践,不仅为传统乐器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开创了新的篇章,展现了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佳奕.伽倻琴与古筝演奏风格的差异性对比[J].戏剧之家,2024,(03):75-77.
[2]郭旭,崔延璐.古筝与伽倻琴对比研究[J].喜剧世界(上半月),2023,(02):122-124.
[3]赵清月.中国25弦伽倻琴与23弦伽倻琴差异性刍议[J].戏剧之家,2022,(12):103-105.
[4]吴梦钶.汉族筝衍生之我见—古筝与伽倻琴的比较性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2,(01):186-188.
[5]崔玉花,罗旋.伽倻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性发展—以金震先生艺术活动为中心[J].中国音乐,2021,(06):62-66.
[6]文晓园.伽倻琴与古筝音乐之比较探究[J].黄河之声,2021,(11):63-65.
[7]韩璇,鲍庆云.古代朝鲜半岛的音乐家研究—以三位“乐圣”为代表[J].戏剧之家,2021,(27):52-53.
[8]魏淑杰娜.古筝与伽倻琴的比较研究[J].黄河之声,2020,(08):24-25+27.
[9]陈景.古筝与伽倻琴音乐文化的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