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效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围绕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小学语文教学展开探究,提出教师要通过梳理素材、学练同行、再现情境、丰富形式、梳理知识和延伸课堂等策略,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拼盘”组合,而是尊重和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并以之为前提,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让信息技术摆脱“点缀”与“附庸”的境地,充分发挥教学促进作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教师应明确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探寻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策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
一、梳理素材,潜心备课
备课是正式授课前的重要活动,关系着教学活动能否有序、高效推进。备课的重点在于明确授课目标,并围绕授课目标梳理教学素材,掌握不同的素材类型、展示顺序、展示方法等。将信息技术用于备课环节,可有效提升备课效率。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等类型的素材,为在课堂上进行多样化内容的展示、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动手制作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打造个性化课堂,如运用专门的软件制作微课视频,将音频、视频有机组合,给学生的听觉、视觉带来冲击,又如通过真人出镜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亲切感,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基于细致的观察,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修建过程。教师备课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收集蟋蟀的住宅图片,在新课引入环节进行展示,更好地点明主题。教师课前可以使用信息技术,通过真人出镜的方式,配合蟋蟀以及蟋蟀住宅的图片制作微课视频,在视频中讲解蟋蟀的住宅结构特点,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对照,使学生对蟋蟀住宅的位置、外部特点、内部特点形成整体认识。教师也可采用画中画的方式展现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教师讲解的画面、蟋蟀建造住宅的画面同时呈现,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学练同行,突破重点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练同行,及时夯实学生所学,使其当堂掌握学习的重点。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学练的有机衔接,而且可以给教师高效筛选针对性训练习题提供诸多便利。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采取边学边练、专题训练的方式,促进学练同行,帮助学生各个击破学习的重点。边学边练需要紧跟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展示与之相关的训练习题。专题训练主要围绕教学的重点,使用信息技术筛选、展示一系列训练习题,以夯实学生的薄弱点,使学生在训练中发现、积累技巧,并灵活应用。
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该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生词,包括会读、正确书写,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片段的分析、解读,体会蟋蟀不辞劳苦以及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中,完成第七、八自然段的讲解后,教师可以及时使用信息技术展示训练习题,如给出某个汉字的多个读音,要求学生进行选择;或者给出某个字的读音,要求学生书写;或者给出蟋蟀建造住宅时相关的动词,要求学生选词填空,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动词意义的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谈谈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帮助学生当堂掌握所学。
三、再现情境,引发共情
语文学科不仅传授基本的字、词、段、篇等基础性知识,而且注重培育学生情感,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文本情境的再现,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时空的局限,置身于文本描述的情境、故事情节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获得深刻印象,并由此引发共鸣,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实现深度学习。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寻找、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段,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理顺文本描述情境的先后顺序、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从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中揣测作者的意图,捕捉作者情感的闪光点,习得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浸润与熏陶。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一文讲述了战士黄继光为了让部队完成作战任务,用身躯堵住敌人枪口的故事,展现了黄继光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教学中,为更好激起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播放《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电影片段,使学生了解故事的经过,更好地体会黄继光的伟大壮举,认识到当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丰富形式,唤醒热情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习得知识的重要场所。丰富课堂形式,打造吸引力更强的课堂,更容易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其学习动力。游戏具有天然的娱乐属性,依托信息技术设计的游戏不仅类型多,而且功能更为强大,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字词知识,包括字词的书写、解释、组词等,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展示闯关类游戏,促使学生从掌握基础知识逐渐到灵活应用知识。在分析文本内容时,教师也可以从文本中提炼出重点知识,以游戏任务的形式展现,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梳理文本发展脉络,把握故事发展的主线,实现分析、阅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一课的基本要求是熟练背诵这三篇古诗词。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背诵,唤醒学生的背诵热情,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安排了相关的课堂小游戏。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随机展示一句古诗,要求学生迅速做出判断,说出其属于哪一首古诗词;或者将三首古诗词中的句子顺序打乱,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对应句子的序号,组合成所学的古诗。借助信息技术小游戏展开教学,教师激活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印象,为学生顺利背诵三首古诗词奠定良好基础。
五、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教学中,教师应定期梳理所学知识,将零碎的知识点按照逻辑关系串联成知识网络,构建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如使用思维导图绘制软件,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相近知识的层次化归纳、展示,尤其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使其体会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优势,掌握思维导图绘制思路与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应用。教师也可以以某一单元为对象,事先运用思维导图绘制软件完成知识的梳理,而后将设计好的思维导图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供学生复习之用,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复习资料。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一文描写猫的古怪性格以及小猫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展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讲解该篇文章后,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以“猫”为主题,按照作者介绍、文章字词、内容分析三个层次绘制思维导图,对文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其中,作者介绍主要展现老舍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作品写作背景;文章字词展现文章中应掌握的字词以及字词含义;文章内容分析主要从段落划分、段落大意、写作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展示。使用信息技术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回忆所学,构建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发力,提高复习质量与效率。
六、延伸课堂,弥补短板
语文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这一特点使得语文教学活动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应注重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带来诸多可能。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各类教学平台,不仅学习资源丰富,而且不限时段、不限空间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服务,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随时随地登录平台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开发的各种即时通信软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教师不仅可以运用通信软件直接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解答学习中疑惑,并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分享学习经验的平台,还可以与学生父母建立联系,征得家长的配合,做好学生课下学习的监督,更好地实施家校共育。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人文主题,以“了解语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为语文要素。教学中,为满足该单元的授课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复述故事以及缩写故事,并将学生复述故事的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教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学生复述故事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使学生在复述故事时能够抓住重点。如此一来,既巩固了学生所学,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积极结合信息发展趋势,依据学科特点并依托学情,立足信息技术整合丰富教学资源,创新传统语文教学形式,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度”且“有效”融合,让课堂更加灵活、立体、多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创新,实现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有效挖掘,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苏寿宁.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J].学园,2023,16(35):41-43.
[2]顾雅雯.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生如何变革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3(29):77-79.
[3]丁诗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10):79-81.
[4]冯嘉玲.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界,2023(27):56-5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