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一、教学内容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信工委教学指导特聘专家、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荣干教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给予了指导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本堂听说课例与第20届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上张荣干教授执教的《文化中国初中英语学习读本》的《长城》读写课为同一主题。在内容衔接方面,该听说课例为张荣干教授的《长城》读写课作准备。本堂课没有给定听力素材,因此授课教师及其指导团队在明确教学目标后,结合《文化中国初中英语学习读本》的《长城》读写课,进行了听力语篇的编写,经过张荣干教授审阅及严格校对后,由翼课网的专业外教配音教师进行了配音,形成了该课例的听力语篇内容。以下是听力语篇的内容分析。

  What:听力语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中的子主题“中外名胜古迹的相关知识和游览体验”。该听力语篇共三段,是鲍勃(Bob)和李梅(Li Mei)关于长城的对话,其中涵盖了长城的历史、长度、功能、地位及影响等信息,也谈到了如何保护长城的建议。

  Why:在鲍勃和李梅的对话中,学生通过在听力中关注、提取、归纳和内化长城的细节性信息,可以学会用英语介绍长城并深入思考保护长城的意义。通过听取李梅关于保护长城的建议,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用礼貌、委婉、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倡议人们保护长城,实现用英语讲好长城故事并倡议人们保护长城的学习目标。

  How:该对话是比较典型的日常对话,贴近学生的生活,涉及介绍长城的词汇,如watchtowers、guards、enemy、bricks、northern等,以及常用的核心语言,如“What were the watchtowers used for?”等。在对话中,在描述长城的历史功能时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在描述长城的事实性信息,如长度、历史、地位、影响等方面时使用了一般现在时。该对话情节简单,脉络清晰,易于理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城,为“用英语讲好长城故事”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长春外国语学校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好,听和说的能力比较突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该听力语篇难度适中,加之话题“长城”是八年级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基本可以从语篇中提取主要信息和观点。由于是借班上课,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来自组委会的介绍及课前简短的见面,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他们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问题设计比较灵活,有助于促进他们深入思考和有效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准确、得体地用英语介绍长城并倡议人们保护长城。在倡议中关注语言的语用功能,学会使用更加礼貌、委婉、易于接受的方式呼吁人们保护长城。

  (二)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较准确地把握意群停顿及重读。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授课教师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获取并梳理语篇中长城的历史、长度、功能等事实性信息,完成信息表并转述李梅关于长城的介绍,内化语篇内容和语言表达。(学习理解)

  2.基于真实语境,采用礼貌、委婉、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倡议人们保护长城。(应用实践)

  3.制作长城宣传视频,用英语介绍长城并呼吁人们一起保护长城,用英语讲好长城故事。(迁移创新)

  五、教学思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语音知识”的三级要求为“辨识口语表达中的意群,并在口头交流中按照意群表达;借助重音、意群、语调、节奏等方面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意义、意图和态度”(教育部2022)。《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语用知识”内容的要求为“在社会情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如请求和提供帮助等;具有一定的语用意识,尝试选择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的语言,进行社会交往,表达情感、态度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际情境中,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基于《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备课团队围绕“如何为长城制作英语宣传视频”这一主任务,从what to introduce、why to protect及how to protect三个层次进行活动设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长城,理解为什么保护长城,学会保护长城,并得体地倡议人们共同保护长城,最终实现“为长城制作英语宣传视频”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设计和有效的“支架”搭建,引导学生从听力语篇中获取语言知识并灵活运用于课堂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有效培养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内容设置


  为更精准地把握学情和更有效地进行语音训练,授课教师的专家指导团队建议在课前通过翼课网平台为学生推送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趣味配音作业。考虑到网络上没有适合学生配音且与教学话题相契合的视频资源,授课教师及其指导团队在翼课网平台进行了趣味配音视频的制作。授课教师将第二个语篇制作成趣味配音视频并添加了字幕。此外,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关注语音知识,授课教师在字幕中标注了意群停顿、重读和语调,翼课网工作人员将配音视频上传到翼课网平台并推送了翼课网趣味配音作业。

  【设计说明】通过翼课网平台推送与授课主题相关的趣味配音作业,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语言知识。此外,学生通过趣味配音作业能够根据翼课网平台的精准测评即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错误,感知意群停顿和重读,提升语音能力。翼课网平台大数据的精准反馈有助于授课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学情,更好地备课。

  (二)授课环节

  Step 1:Lead-in

  1.Have a free talk

  授课教师与学生简单问候后,从推测最受外国人喜欢的中国景点入手,导入本课话题“长城”。

  教师指导语如下:I’m a super fan of our China’s beautiful views.Do you like go traveling in our beautiful China?Actually,not only our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millions of foreigners like to visit China.

  进入话题后,授课教师追问:

  Q1:What places of interest might foreigners like to visit in China?Why?

  Q2:Which place might they like to visit best?Why?

  2.展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及长城宣传视频的征集令

  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发现长城上存在乱刻乱画、乱丢垃圾等问题,并意识到保护长城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接着,授课教师向学生展示长城宣传视频的征集令,与他们共同解读长城宣传视频的征集要求,即introduce the Great Wall clearly和call on people to protect it politely,并在黑板上板书。这两点不仅是长城宣传视频的征集要求,还是本堂课逐步达成的学习目标,也是学生产出环节的评价依据。

  【设计说明】在导入环节,授课教师通过创设较为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很好地明确了课堂任务。

  Step 2:Listen for“what to introduce”

  1.那么该如何介绍长城呢?首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长城,通过已知激活未知,并追问他们想了解长城的哪些方面。

  Q1: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Great Wall?

  Q2: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Great Wall?

  2.学生第一遍听李梅的介绍,初步了解语篇涵盖的方面。

  Q:What aspects doe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

  3.学生再次听李梅的介绍,进一步了解长城并完成表1。
 

 
  4.学生再次听李梅的介绍,获取并记录更多信息,为复述作准备。

  5.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复述语篇。

  【设计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听填表格并转述语篇内容,能够很好地将听和说结合起来,以听促说,以输入带动输出。本阶段的活动是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英语听说中学生失分最多的一个题型,将这样的听说训练融入日常听说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获取、梳理和记录关键信息的能力。

  Step 3:Listen for“why to protect”

  1.观看鲍勃和李梅的对话视频,了解长城的功能。授课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趣味配音视频内容的掌握情况。

  Q1: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追问:

  Q2:Why did the ancient Chinese build the Great Wall?

  Q3:What materials did the Chinese people use to build the Great Wall?

  Q4:What were the watchtowers used for?

  2.通过翼课网平台数据反馈学生的趣味配音情况,播放一名学生的趣味配音作品,并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

  3.授课教师进行语音、语调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授课教师指出部分学生趣味配音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关注语音、语调、重读和意群停顿,并结合其趣味配音作业的片段,重点进行意群停顿的语音练习。

  4.现今长城已经失去了军事作用,那么为什么依然要保护长城呢?授课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思考长城现今的人文价值。

  5.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使其进一步理解长城现今的人文价值。

  授课教师提问:“What does the Great Wall

  mean to China now?”结合视频内容,学生可以得出“The Great Wall is what China looks like.The Great Wall is the calling card of our ancient civilization.The Great Wall is our warm outstretched arms.”

  【设计说明】本阶段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长城的功能和人文意义,理解保护长城的意义。

  Step 4:Listen for“how to protect”

  1.学生交流保护长城的方法。授课教师进行引导:Now we know why we should protect the Great Wall.Let’s think about it.How can we protect the Great Wall?

  2.学生听第三段音频—李梅的建议。授课教师听前提出问题:“What is Li Mei’s advice?”学生听后得出答案:“We shouldn’t leave rubbish on the

  wall.We cannot draw or write on the wall either.”

  3.学生分析并交流李梅提建议时的语言表达是否可以改进,探讨如何更委婉、得体地表达。

  【设计说明】本阶段的活动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语用功能,基于真实语境思考如何更委婉、得体地为他人提建议,从而使建议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他人所接纳。

  Step 5:Presentation and evaluation

  1.回归本堂课任务—制作保护长城的英语宣传视频。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评价标准(见表2),梳理内容框架,并明确小组分工。
 

 
  2.展示和评价:学生上讲台展示,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说明】通过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创新。(想象与创造)

  Step 6:Summary

  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梳理所学内容。

  Q1: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oday’s class?

  Q2:What do you still want to know about the Great Wall?

  Step 7:Assignment

  Level A:Make a promotional video to introduce the Great Wall.

  Level B:Read more and know more about other historic sites in China.

  【设计说明】课后作业的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回顾与反思课堂知识的输出,将课堂所学语言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活动,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学习真正发挥实效。

  七、教学反思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环节流畅,教学扎实有效,很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场专家和听课教师给予了高度肯定。基于现场授课情况及专家点评意见,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课堂生成

  本堂课在主题语境的引领下,通过一系列联系紧密、由浅入深的课堂活动展开。授课教师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中心,面向全体,使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此外,教师真实、有效地关注了学生的课堂生成,给他们留出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准备时间,让学习真正发生。根据课堂生成,授课教师及时追问,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围绕主题开展教学,很好地实现了“听”与“说”活动的有机融合。授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提升了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还使其很好地实现了课堂知识的内化应用和迁移创新,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二)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本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由浅入深、关联递进、形式多样,充分践行了英语学习活动观。授课教师布置听填表格并复述的听说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对话信息,实现了学习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李梅的语言表达是否得体,并准确、得体地为保护长城献计献策的活动,实现了应用实践;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为保护长城制作宣传视频,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实现了迁移创新。

  (三)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

  从教学效果看,本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的逻辑起点是目标,目标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评价。教学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课堂上,授课教师明确了本堂课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期待,然后从what to introduce、why to protect及how to protect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主线清晰,环节流畅,最终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实现了教学环节的首尾呼应。此外,本堂课的评价活动贯穿教与学的始终,授课教师的评价及时、有效,学生的互评也很有意义。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