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体旅融合背景下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现状,最后论述了体旅融合背景下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培养对策,包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多管齐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地方特色,开发校本教材;等等。
关键词:体育英语;人才培养;体旅融合;本科院校
体育旅游(Sport Tourism)指以旅游的形式参加或参观体育赛事[1],或者受某些著名体育明星、体育比赛场地吸引而开展的怀旧型旅游[2]。它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人类寻求积极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21世纪初,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等西部地区利用其地理地貌和自然环境特征,开发各类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和专项旅游路线,项目总数曾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项目总数的43.2%)。此后,随着2019年《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的颁布及2022年《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的印发、《支持贵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出台,贵州省内各地区积极把握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天地。而毕节市作为贵州省唯一登上国家体育总局于21世纪初颁布的《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的城市,则着力发展体育旅游这一新型绿色旅游业态,为毕节市高质量发展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育英语(Sports English)人才,因此,体旅融合背景下毕节市本科院校做好体育英语人才培养工作尤为重要。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体育英语
体育英语隶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狭义的体育英语专指体育术语,是体育赛事或体育活动中用以交流的语言媒介,而广义的体育英语则包括在所有与体育相关的活动中使用的特殊语言表达。
(二)体育英语人才
体育英语人才是指具备较高体育英语能力的专门人才。体育英语能力具体被划分为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能力包括技术职业能力、个人能力和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语法、语用、篇章、社会语言学及策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包含知识、态度、交际和自我展示能力等[3]。
二、体旅融合背景下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体育英语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体育外事、体育旅游、涉外健身俱乐部、涉外体育营销和**、体育新闻报道等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这些就业领域对体育英语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具有国际化视野及较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则是对这类人才更具体、更关键的要求。换言之,国际化水平是相关领域衡量体育英语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现状显示,该地区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机制尚未成熟,主要表现在体育英语人才数量不足和培养质量不高两方面。
(一)体育英语人才数量不足
早在2001年,毕节市传统体育运动会便已登上《国家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可见毕节市体育旅游产业和民俗文化背景之深厚。而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体育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均离不开体育英语人才的助力。然而,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数量极为稀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市场需求脱节。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专业设置多沿袭传统,缺乏创新,不能满足毕节市高质量发展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毕节市本科院校英语相关专业仍以培养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为主要目标,体育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虽然已逐步更新,开始强调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教学实践改革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毕节市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体育英语人才的培养。这是导致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2.“趋稳就业”“缓就业”“懒就业”等消极就业观频现。当前,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相关专业学生就业观念比较传统,就业视域大多聚焦公务员、教师、国企、央企等“稳定性”相对较高的行业,对于近年来涌现的新型职业缺乏认知,如国际裁判、户外拓展教练员或营销、体育旅游导游或路线规划师、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赛事自媒体运营、体育器材进出口等。同时,“缓就业”“懒就业”是多数学生用以逃避此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职业的惯常做法。鉴于此类消极就业观频现,毕节市本科院校在既有就业压力下,缺乏培养体育英语人才的动力,这是导致体育英语人才稀缺的重要原因。
(二)体育英语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就毕节市目前已经开设了体育英语课程的本科院校而言,其体育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1.师资建设亟待强化。作为体育和英语交叉形成的学科课程之一,体育英语课程不仅对学生有一定的先修课程规定,对教师的专业背景也有要求。当前,体育英语课程教师主要有两类:一是英语教师;二是英语基础较好的体育教师[4]。专业背景单一是体育英语师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尽管相关教师群体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意识,在强化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坚持更新体育专业知识储备,但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2.教学模式有待改进。鉴于体育英语课程是ESP的分支之一,故其教学模式应符合“灵活性”[5]要求。所谓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是指在体育英语课程教学中,依据课程特色和学生学习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和语言习得。然而,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课程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效果欠佳。
3.实践平台较少。作为国内体育英语专业鼻祖、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摇篮的成都体育学院,自2002年开设体育英语专业以来,历经20多年改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的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和社会反响。该教学模式中提及的“重实践”,主要表现为给体育英语专业学生创造大量课内外训练和社会实践机会,以锻炼其对英语和体育知识的融合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6]。由此可见,实践对提高体育英语教学效果、提升体育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实践平台较少,学生体育英语实践锻炼不足,这是导致该地区体育英语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4.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态度较为消极。相关研究指出,自卑、焦虑和无聊等消极情绪对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会产生负向干扰[7],而这类消极情绪在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课程教学对象,尤其是体育相关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尤为显著。据统计,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相关专业学生主要统招自贵州省内,高考英语平均分不到90分,英语基础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较为薄弱。因此,他们极易陷入情绪泥沼,即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在英语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自我放弃现象,而这类情绪再反作用于英语学习本身,易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降低。体育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其专业程度远超GE(General English,通用英语),畏难等消极情感极易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降低,这就不利于体育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学生“偏术科、轻理论”现象严重。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外向的性格及其对理论课的消极情感,易导致其偏爱体育术科课程、轻视理论课程。所谓体育术科课程是指主要发展学生体育技能的课程[8]。就毕节市已经开设了体育英语课程的本科院校而言,据统计,相较理论课程,其体育专业学生术科课程旷课率更低,考核合格率更高。而体育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专为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理论课,也就不在学生偏爱课程之列。
三、体旅融合背景下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培养对策
培养高素质体育英语人才是毕节市体育旅游产业国际化及毕节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相关人才培养现状显示,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机制尚未成熟,因此应充分依托校情,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培养高素质体育英语人才,从而满足毕节市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毕节市本科院校英语、体育相关专业应紧扣毕节市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脉络,从多角度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有力支撑,为毕节市体育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具体可从以下四条途径开展调研。
第一,职能部门。与体育旅游关系最密切的职能部门主要是各级体育或旅游管理部门。通过这些部门下发相关行业需求调研问卷是最便捷高效的调研方式之一。
第二,行业翘楚。通过全面调研和借鉴行业翘楚的成功经验,有利于降低试错成本。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依托本土文化积淀等特色资源,以“*超”“*BA”等体育活动形式,大大拉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近年来贵州省内比较典型的体育旅游运营模式之一,这是毕节市开展体育旅游行业需求调研的优质对象之一。
第三,体育旅游专家。体育旅游专家长年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对行业需求的了解程度远胜于他人。因此,通过访谈体育旅游专家库的专家来了解当前毕节市体育旅游行业需求,是开展相关行业调研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体育旅游爱好者。作为体育旅游活动主体之一的体育旅游爱好者,其需求也是行业调研的重点对象。因此,可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该群体开展调研,切实了解体育旅游消费群体的真实需求。
(二)多管齐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构建体育英语教师共同体。所谓教师共同体,指教师基于共同目标、愿景或兴趣开展跨界合作,旨在通过合作、对话或分享等活动形式促进共同体成员获得发展的教师团体。因其独有的研究性、实践性、合作性、专业性和开放性等特点[9],教师共同体现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热门方式之一,它既包括学校内部不同专业或层次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包含不同院校、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合作。因此,毕节市本科院校之间及体育、英语相关专业教师之间可构建体育英语教师共同体,并通过共同体形式开展各类互评互助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度,进而促进体育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2.外引内培、引培结合,提高体育英语师资队伍专业性。除了构建教师共同体,外引内培、引培结合也是提高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从现有年轻教师中选派有能力且有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参加体育英语课程教学相关培训,以激发体育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持续引进具有国际赛事经验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及拥有体育、英语双重专业背景的师资,以激发体育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外部动力。毕节市本科院校只有坚持外引内培、引培结合,才能使体育英语师资队伍迸发蓬勃生机,进而为体育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三)结合地方特色,开发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学校基于自身教学需要,针对不同专业、教学方向或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门教材,可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10]。毕节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该地区的体育项目带有浓厚的民俗特色。为了将这些民俗特色充分融入体育英语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毕节市体育英语人才更好地基于本土民俗特色服务地方体育旅游产业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所用体育英语课程教材应在充分借鉴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融入本土民俗特色,开发更适合本土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换言之,在充分遵循教材编写人本性、实用性、适应性及多元文化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毕节市本科院校应大力开发更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体育英语课程校本教材,从而提高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效果。
(四)教学模式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毕节市本科院校体育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学情和相关行业对体育英语人才的要求,选用不同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目前,比较适合体育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1.巴特勒学习模式(Butler Learning Model)。巴特勒学习模式是一种稳定、成熟且具有较高普适性的学习模式。该模式下的教学过程被划分为多个教学阶段,针对各阶段的需求,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其教学程序一般包括基于特定教学任务的情景模拟、动机激发、组织教学、新知应用、效果评价、练习巩固、拓展迁移七个步骤[11]。在教学实践中,体育英语课程教师可将该模式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即一种基于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提出的既注重语言形式又注重语言意义的语言教学方法[12]结合起来加以运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通过完成各项任务,从而达成语言习得目标。
2.合作学习模式(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合作学习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形成的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引导和辅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顾问[13]。对于体育英语课程来说,鉴于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和交际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和合作探究意识,教师可将其引入教学实践。同时,为有效规避该教学模式易流于形式、合作缺乏深度等弊端,体育英语课程教师应秉持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选择学科知识,将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将学习注意力从语言学习转移到学科知识上,以便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目标语言的习得[14]。
(五)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应用,才能检验所学、发现不足,并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和提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学生正是通过学与用的不断交替完成目标语言的习得。因此,毕节市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拓展校内外合作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体育、英语相关专业学生参与更多有关体育英语的实践活动,通过“做中学”,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
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而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群体的主力军,其就业观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然而,受实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当代高校毕业生“迟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现象频发,且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忽略社会价值。为此,一方面,毕节市本科院校应恰当引导体育、英语相关专业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使其充分认识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毕节市本科院校还应协同地方政府、学生、家长,形成“四位一体”就业体系,合力引导体育、英语相关专业学生明确个人职业规划,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视域,深化对体育旅游导游、路线规划师、自媒体运营等新型职业的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职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四、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毕节市积极把握产业发展契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这一绿色产业。为此,毕节市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到高素质体育英语人才对毕节市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设定体育、英语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运用巴特勒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主流教学模式,并结合CBI等先进教学理念及TBLT等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教师共同体、引培结合等方式不断加强体育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体育、英语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更多体育英语实践机会和平台,并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水平,进而为毕节市培养更多符合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体育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鸦新颖,曹冰婵.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蕴价值、现实困境及结构优化路径[J].辽宁体育科技,2023(2):25-29.
[2]杨洪志,毛永强.美国体育赛事与旅游协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70-79.
[3]田慧,王严,韩亚辉.体育院校英语专业ESP教学及效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6):76-83.
[4]郭坤,田成泉.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3):40-42.
[5]DUDLEY-EVANS T,JOHN M J S.Development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35.
[6]刘青,舒为平,陶中平,等.成都体育学院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3):1-6.
[7]张琳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高校外语情感教学动机激励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4):90-96.
[8]高晓君,许宝平,李莉环.基于实践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改革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1):14-17.
[9]岳欣云.京津冀教师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阶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3-71.
[10]董昊.浅析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74-75.
[11]唐娟娟,周庆,林丛.基于巴特勒学习模式的电动势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1):122-124.
[12]谢元花,陈秋丽.高校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解与实施探究[J].现代外语,2019(2):267-279.
[13]莫永谊.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18-22.
[14]赵硕峰.基于CBI理念的大学英语一流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8):56-6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