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中,江西井冈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深刻的价值,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弥补井冈客家山歌在革命题材中音乐特征研究的空白,本文对该时期收集到的75首井冈山革命歌谣进行整理分析,以歌唱形式与唱腔特点两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曲式结构、客家方言衬词、调式特征和题材类型解析井冈客家山歌革命主题歌谣的框架,并归纳总结背后的价值意义,以期对井冈山革命音乐文化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井冈山;客家山歌;革命歌谣;音乐特征
一、绪论
井冈山革命歌谣作为井冈山斗争时期一种重要革命文化形式,具有较高的音乐与历史文化价值。井冈山革命歌谣是以井冈山革命斗争为主题,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士兵、革命群众和当地人民创作产生。歌谣在创作中结合了井冈客家山歌音乐的特征形式,反映出井冈山的斗争生活,表达着革命的精神与情感。
井冈山革命歌谣大多属于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类,用客家方言吟唱,将唱词与歌曲的音调融合,是被称为具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1]。这些歌谣在传承早期以口头传播为主,后期逐渐重视文字记录和整理。在旋律中,井冈山革命歌谣吸收了具有井冈客家山歌特征的波音、倚音、滑音,发展出独特的唱腔;在唱词中,井冈山革命歌谣使用客家方言,语言直白朴素生动形象地表达对井冈山地区自然风光的赞美、对红军战斗生活的讴歌和人民群众对革命理念的信仰;在题材类型上,井冈山革命歌谣包括宣传政治教育内容的革命动员歌、节日纪念歌、穷人诉苦歌、思想教育歌、革命纪实歌和战斗教学歌六类题材,并主要发展了革命纪实歌;在传播途径中,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其革命歌谣主要来源有三点:一是在北伐失败革命转移过程中由革命群体记录而传播,二是在历次反“围剿”中由人民群众编创而传播,三是在土地革命和新政权的建设发展中诞生而传播。
纵观当前对于井冈客家山歌开展的研究,唯有发表在《音乐舞蹈》艺术期刊中的《井冈客家山歌的音调韵律分析》,作者是袁艳华与吴海洋。该文章从唱腔、唱词、方言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了井冈山客家山歌的音调韵律特点,但尚未深入挖掘各类题材歌曲的音乐特征与价值意义。笔者选取井冈客家山歌中革命题材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查找到由陈平梅编著的井冈客家山歌的代表作品《井冈红谣: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歌谣集》[2]。该作者长期从事井冈山红色故事、山歌整理与传承以及井冈山精神的宣传工作,并在书中记录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流传在井冈山的75首红色革命歌谣。笔者对75首井冈山革命歌谣谱例进行归纳总结,从井冈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入手,在分析过程中以音乐歌唱形式与唱腔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曲式结构、客家方言衬词、调式特征、题材类型解析井冈客家山歌革命主题歌谣的框架结构,并归纳总结音乐特征与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教育价值。
二、音乐特征
(一)歌唱形式
井冈客家山歌是江西井冈山地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歌唱形式,多数为清唱,少数用二胡、勾筒、小鼓等乐器伴奏[3]。山歌采用当地客家方言为主要歌唱语言,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客家山歌演唱形式主要包括独唱、对唱、合唱,其中独唱为单人演唱歌曲,是客家山歌最常见的形式。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运用一个或者多个基本腔调即兴创作歌曲,用以抒发自身情感,例如《路在何方》《初见毛委员》《练兵歌》《土地革命斗志鼓》《毛委员说得我心里亮》等74首革命歌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女声独唱《三把稻草》,这首歌谣描写毛委员在除夕夜将三把稻草送予战士们以寄托美好革命祝福的场景。通过女声独唱的演绎增强歌曲感染力和号召力,引起听众的共鸣,更加集中地表达坚定的革命信念与美好的革命期盼。
对唱是两人及以上的歌唱形式,可以是两人之间的对唱,也可以是两组之间的对唱,多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具有增强歌曲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例如《宁冈调查对歌》,这首歌谣记录了革命烈士谢桂标陪毛委员前往宁冈调查时与村妇刘根英对唱的内容,采用了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让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在形式上增加了情节和互动性,更加丰富了歌曲的整体艺术魅力。
合唱则是存在两个及以上声部、有着不同音色的歌唱形式。例如男声小合唱版本《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中有男高声部与男低声部两个声部,通过领唱、齐唱、轮唱等形式丰富了和声与听觉效果,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加强了歌曲的节奏感与旋律感,并提升音乐的感染力,更好地传达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
(二)唱腔特点
在歌曲主体上,井冈客家山歌的唱腔添加了大量的装饰音,以波音、倚音、滑音居多。波音具有明确音高和长短,演唱时需将上口盖打开,注意挂住哼鸣位置,借用鼻咽腔共鸣,运用类似连续发出“冷笑”声音的气息带出高音。波音在革命歌谣谱例中一般会明确记写出来。例如《句句暖心指明路》(谱例1),这首革命歌谣旋律中多出现上波音,其行进特点是从主音到主音符上方音,再回到主音,起到装饰旋律、丰富听觉感受的作用。
倚音同样需要在谱例中明确标注,具有明确音高和长短。行进特点为依附于主音前或后方,由此形成前倚音与后倚音。在演唱中需要注意强弱变化,前倚音需要在吐字出音时借用发声劲头向下顿挫,自然而然地带出短促倚音,再快速滑入主音,将主音唱成重拍,感受弱起感觉。后倚音则在原音演唱即将结束时声带放松带出即可。例如《坚持到底看红心》(谱例2),这首歌谣是非方整性乐段,演唱时需要按照山歌风格特点进行处理。在旋律中出现较多倚音,大部分与倚附的主音为三度关系,小部分是二度关系。这些倚音丰富歌曲的表现力,使乐句灵活婉转,旋律富于变化。
滑音分上滑音与下滑音,在井冈山革命歌谣中多出现下滑音,常与拟声衬词相结合,无固定音高和长短。在演唱中由演唱者自由发挥由一个音向上或者向下滑到另一个音上,声音下滑时需要保持高位共鸣,打开喉咽腔,抬起软腭,贴住咽壁。例如《宁冈调查对歌》(谱例3),这首对歌是井冈客家山歌中最常见的正板山歌,采用四句七字体,在四句乐句的末尾全部采用滑音进行装饰。音域跨度常在一个八度左右,高亢嘹亮。通过滑音的运用表达了演唱者自身欢快愉悦的情绪,是增强歌曲音乐性和情绪渲染的重要形式。
笔者在对75首井冈客家山歌革命歌谣进行分析后发现,波音一般出现在乐句发展行进过程中,起到装饰旋律的作用。倚音大部分出现于乐句中起到推动旋律发展作用,少数时候也会出现在句尾作为装饰滑音或者拖腔的点缀。滑音则多出现在乐句末结束处,音域宽阔,节奏自由且富于变化,旋律跌宕起伏,悦耳动听。
(三)曲式结构
井冈客家山歌革命题材歌谣的曲式结构大致分为四类,其中最常见的一类是四句七字体[4],又叫正板山歌。有《蛟龙脱困任遨游》《宁冈调查对歌》《心中开出革命花》《轰天之雷威震天》《缺医少药无粮草》等39首。
其中《宁冈调查对歌》具有较高代表性。这首歌谣为建立在六声#C徵调式上的单一部曲式,由3+4+2+3的四个非方整性乐句构成。前三个小节为第一乐句a,再四个小节为第二乐句b,接着两个小节是第三乐句a’并在乐句中采用变化重复(与第一乐句a同头变尾)的创作手法,使用呼应的作曲原则。最后三个小节是第四乐句c,在第四乐句结束后从头反复一遍。
第二类较多的是四句半结构,这类结构的山歌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增加了半句作为结尾。结尾句通常衔接前句结束音,上下二度行进回到主音并结束。有《初见毛委员》《武装筹粮心中悦》《练兵歌》《牛刀初试战旗红》《军情如火连夜行》等14首。
《练兵歌》在这种结构中具有较高代表性。这首歌谣为建立在五声d羽调式上的单一部曲式,由2+2+3+2+2+1(数板)的四个半非方整性乐句构成。前两个小节为第一乐句a,再两个小节为第二乐句b,接着三个小节是第三乐句c,最后两个小节是第四乐句b’并在乐句中采用变化重复(与第二乐句b相比,乐句旋律中间变化)的作曲手法,使用呼应原则。在第四乐句b’结束后从头反复一遍,并在最后加上半句收尾(两个小节的尾声和一小节的数板)。在这首革命歌谣中,为了增强终止感,在第四句b’结尾主音re后增加半句作为尾声,起到扩充终止的作用。在尾声的旋律中,主音d羽上行纯五度到a角再下行回到主音结束,五度关系稳定性不足但对主音有较大支持力,形成强烈终止感。并在结尾加上数板“哟哟”增加行军练兵的气势。
第三类较多的是五句七字体,也叫五句板山歌。这类结构的山歌通常会在结尾处重复最后一句作为尾声,与正板山歌相比增加了前奏和尾声,完善了歌曲整体结构,是正板山歌的一种扩充发展。有《路在何方》《镰刀斧头映彩霞》《句句暖心指路明》《宁冈调查夜书》《夜晚行军》等16首。
《句句暖心指明路》是这类结构的典型。这首歌谣为建立在五声C宫调式上的单二部曲式,由4(前奏)+4+4+4+4+4的五个方整性乐句构成。前四个小节为前奏,再四个小节为第一乐句a,接着四个小节为第二乐句b,之后四个小节是第三乐句c,随后四个小节为第四乐句d。在第四乐句d结束后从头反复一遍,并在最后加上四小节的尾声,使用重复的作曲手法(对第四乐句d作从头变尾的变化重复)。
最后一类是七句体结构,这类结构的山歌在结构上较前三类最为完整,多为单二部曲式。在正板山歌四句七字体结构上增加了前奏、间奏和尾声。第一段是完整的四句七字体,第二段是句1、句2、半、句3、半的结构。
其中《坚持到底看红心》具有典型特征。这首歌谣为建立在五声F徵调式上的单二部曲式,由4(前奏)+4+3+4+3+5(间奏)+4+4+5(尾声)的七句体非方正性乐段构成。在第一乐段中,前四个小节为前奏,再四个小节为第一乐句a,接着三个小节为第二乐句b,之后四个小节是第三乐句a’并在乐句中采用变化重复(与第一乐句a相比变尾同头)的作曲手法。随后四个小节为第四乐句b与第二乐句b完全重复。在第四乐句b结束后从第一乐句a开始反复一遍。这首歌的第一乐段是对称性乐段,一、三乐句采用同尾换头的作曲技法;二、四乐句是完全重复的平行结构,整个乐段都使用了呼应的作曲原则。
在第二乐段中,前五个小节为间奏,再四个小节为第五乐句c,接着四个小节为第六乐句b’在乐句中采用变化重复(与第二乐句b相比,乐句旋律中间变化)的作曲手法,使用呼应原则,并在第六乐句结束时从第五乐句开始重复。最后五小节采用变化重复手法(与第六乐句b’相比同头变尾)的作曲手法,并放慢拖长旋律形成尾声,给人终止的感觉。
(四)衬词特征
井冈客家山歌衬词常出现在歌曲开始前、主体中、尾声三处,其中歌曲开始前的衬词被称为“引句”,尾声处的衬词被称为“呼号”。
井冈山革命歌谣中常出现固定引句“哎呀勒—哎”,在客家方言中是表达愉悦情感的语气词,常放置于歌曲开头进行起兴。引句的作用有二,其一为起到引起听众注意力作用,标志山歌演唱的开始,例如《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其二是放在歌曲开头,起到赞叹、歌颂的作用,例如《苏区干部好作风》。
在歌谣主体中,井冈山革命歌谣常采用“就”“嘅”“嘞”“哩个”“来嘅”等语气词作为衬词,一方面通过衬词简单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歌曲更加生动活泼,易于传唱;一方面通过地域方言特色使得歌曲更具有代表性。
井冈山革命歌谣在歌曲结尾常使用固定呼号“啰”,有活跃气氛、结束歌曲的作用。在笔者梳理分析的75首井冈客家山歌革命歌谣中,有41首结尾以“啰”的滑音下行结尾。例如《星火燎原红东方》,这首革命歌谣是五句板山歌,在歌曲结尾运用衬词“啰”,与下滑音结合构成呼号,使得结尾部分声音高亢悠长。起到增强情感表达、增加演唱效果、结束歌曲的作用,使得歌曲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五)调式特征
井冈山革命歌谣多采用五声调式,以徵调式为主,其次是商调式,宫、羽调式较少,角调式则较为罕见(图例1)。从总体上来看,有36首革命歌谣运用徵调式进行创作,在曲调进行时常采用“sol-la-do-re”,并且调式强调徵音、羽音和宫音,例如《三把稻草》;26首商调式常采用“re-mi-sol-la”调式强调商音、角音、徵音、羽音,例如《击敌暮归满载还》;8首宫调式常采用“do-re-mi-sol”,调式强调宫音、商音、徵音,例如《句句暖心指路明》;5首羽调式常采用“la-do-re-mi”,调式强调羽音、角音,例如《练兵歌》。
(六)题材类型
井冈山革命歌谣在继承发扬井冈客家山歌传统前提下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可以细分为六大题材。从宣传政治教育内容的革命动员歌到反映红军日常生活,展现军民鱼水情深的节日纪念歌;从表达生活艰辛的穷人诉苦歌到勾勒共产主义蓝图,寄予未来憧憬的思想教育歌;从展现革命者和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真实经历的革命纪实歌到传播作战智慧,教授革命勇气的战斗教学歌,井冈山革命歌谣题材较为全面地覆盖到具体时期的各个方面。
第一类题材是革命动员歌,该题材主要用于激励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或者社会运动中。通过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唤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增强集体凝聚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响应革命号召。有《心中开出革命花》《土客不分为工农》《帮工队》等七首歌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心中开出革命花》。
第二类题材是节日纪念歌,该题材常是为了纪念特定节日而创作的,能够增强节日氛围,通过音乐和歌词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同时也能反映革命斗争时期社会状况和人民心声。有《三把稻草》和《战地又逢除夕夜》两首,这两首歌谣的主题都围绕战争与和平,牺牲与团圆展开,描绘了在战争环境下战士们在除夕夜这个团聚的时刻仍然坚守在战地的情景,展现了战士们在战火中坚守岗位,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
第三类题材是穷人诉苦歌,该题材主要包括对民众穷苦生活的描写与感叹,通过对社会阶层的描绘表达对改变贫困现状、革命变革的渴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工作队》,歌谣通过描绘腊月寒风冷刺骨的环境与农夫家中无余谷的困境,表达了中国农民在旧社会中的苦难生活。这首歌谣将工作队作为载体,传达了穷困民众对翻身解放的渴望和对党的信任。
第四类题材是思想教育歌,该题材利用歌曲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递积极价值观和思想理念来影响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有《土地革命斗志鼓》《毛委员说的我心里亮》《星火燎原红东方》《句句暖心指路明》等六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毛委员说的我心里亮》,歌谣主题围绕毛泽东思想与工农革命胜利,通过描述毛委员的话语让人心里明亮,表达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和认同。传达人民群众对革命胜利的喜悦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五类题材是革命纪实歌,该类题材以真实故事或者人物为蓝本,包含着浓烈的叙事意味,旨在通过音乐传达革命精神、历史事件或者个人经历。革命纪实歌在井冈山革命歌谣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同时也是井冈山革命歌谣的主体。在75首歌谣中有《牛刀初试战旗红》《宁冈调查对歌》《毛委员来到陈家庙》《军情如火连夜行》《龙市整军纪律立》《工农革命聚遂川》《会师筹粮》等53首题材为革命纪实歌,详细记述了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塑造众多丰满的革命战士形象。
第六类题材是战斗教学歌,该题材常用于军事教育中,目的是通过歌曲传授战斗技巧、战术原则、战略思想及军事理论。这类歌谣能帮助革命战士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军事知识。这类题材的歌谣本身具有强烈节奏感,歌词简单易懂,往往包含具体战术动作,武器或工具使用等方面内容,有时也会强调团队协作和领导指挥的重要性。有《练兵歌》《游击要略》《制竹钉》《竹钉布阵》《诱敌歌》《轰天之雷威震天》六首歌谣,这些歌谣以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阐述了战术原则和战斗技巧,激发革命战士的战斗热情和胜利信心,对于提高战斗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价值研究
(一)历史价值
井冈山革命歌谣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记录载体,其原生态艺术形式是研究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客家山歌艺术风格的重要依据。歌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战斗历程、思想观念和政治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红军的思想观念、战斗精神、生活状态等,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党在该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例如反映党纪的《龙市整军纪律立》,记录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句句暖心指路明》等,并且通过传唱革命歌谣也起到巩固统一战线的作用,例如《土客不分为工农》《工农政府有度量》等歌曲通过宣传工农政府,加深土客家人民对革命的理解,壮大革命队伍,同时提升群众革命认同感。又例如《革命成功心无憾》通过向群众传递“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人民”的思想,调动人民的革命意志,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巩固起到巨大作用。这些歌谣为我们研究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政治价值
井冈山革命歌谣是以井冈客家山歌为基础,进一步与党政结合发展、走人民群众路线、扎根基层进行广泛传播的革命题材歌曲,是革命思想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宣传工具之一。通过歌曲的形式,传播革命思想,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例如鼓舞革命士气的《土地革命斗志鼓》宣传了土地革命的意义,使广大农民翻身作主;《红军征战为理想》歌颂了红军英勇斗争,激发群众革命热情;传承革命历史的《游击要略》《毛委员说得我心里亮》等;瓦解敌人斗志的《井冈岂容敌猖獗》《智擒罗克绍》等。通过研究井冈山革命歌谣,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运用井冈客家山歌开展政治斗争,对于当代政治宣传和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三)文化价值
井冈山革命歌谣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继承井冈客家山歌音乐特征的同时融入革命时期文化特色。在75首井冈山革命歌谣中均采用客家方言进行演唱,并运用了大量衬词,一方面反映了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与接触到客家文化,有助于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井冈山革命歌谣内容通俗易懂,通过融合地方特色和普适性的创作手法,体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伟大精神。
(四)教育价值
井冈山革命歌谣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一种教育手段,通过研究井冈山革命歌谣,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运用文化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游击要略》将游击战的要点编成浅显易懂的歌谣,并强调游击战的要点是疲敌而非歼敌,让大量文化水平较低的士兵快速学习,掌握战斗技巧;《竹钉布阵》同样将布阵的口诀配上群众耳熟能详的旋律编纂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具有较高的教育群众价值。
综上所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歌谣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研究井冈山革命歌谣,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以及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宣传、文化建设、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结语
井冈山革命歌谣不仅是井冈山斗争时期重要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文化工作的重要体现。井冈山革命歌谣的歌唱形式、衬词与唱腔具有独特性;其曲式结构在井冈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发展延伸出了四句半、七句体等结构;其调式特征与井冈客家山歌也有区别,在保持徵调式占数量主体的前提下着重运用发展了商调式,使得井冈客家山歌有更丰富的形式;其题材类型可以细分为革命动员歌、节日纪念歌、穷人诉苦歌、思想教育歌、革命纪实歌和战斗教学歌,这六类革命歌谣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特色;通过对井冈山革命歌谣音乐特征和价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同时这些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井冈山革命文化,促进民族山歌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井冈客家山歌传承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2022,(25):133-135.
[2]陈平梅.井冈红谣: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歌谣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3]袁艳华,吴海洋.井冈客家山歌的音调韵律分析[J].艺术评鉴,2021,(13):49-51.
[4]廖旭华.闽西赣南客家山歌的结构之比较[J].龙岩学院学报,2010,(04):120-124+13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