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乡村环境景观的适老化设计成为重要议题。本文探讨了优化乡村环境景观设计的策略,旨在满足乡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升其生活品质。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乡村养老政策
近年来,国家针对乡村养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深化了乡村养老服务的综合布局与战略导向。例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养老机构的布局优化与税费减免等策略,有助于老年人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同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聚焦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通过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及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彰显了国家对乡村养老事业的深切关怀。这些政策文件以系统性的视角,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养老计划实施等进行了科学全面的部署,为乡村养老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二)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比例激增,其中乡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尤为凸显,并呈现日益严峻的趋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占比已达13.26%,而在地域分布上,乡村老年人口在全国老年人口中占比较大。一方面,人口迁移的浪潮促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乡村社会逐渐“空心化”,空巢、独居与留守老人现象愈发普遍;另一方面,城乡生育率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不平衡,乡村相对较高的生育率并未有效缓解其老龄化的压力,反而因年轻劳动力的外流使得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
二、适老化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居住环境的安全性与舒适度成为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要素。在具体设计中,需深度融合人体工学原理,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如增强照明系统以改善夜间与低光环境下的可视性;选用防滑加厚的道路材料以减小跌倒风险;保证空间尺度与家具布局符合老年人的活动需求;科学选择植物种类以避免过敏问题等。
(二)无障碍原则
无障碍设计作为一种高度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可以精准回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心理特质及行为模式。无障碍设计要求预先融入对老年人需求的全面考量,通过外部辅助设施设计,有效消除或减轻其生活环境中的物理障碍,进而帮助老年人完成自主行动以及社交参与。例如,在关键休憩区域的座椅旁等,增设符合人体工学的扶手,为老年人起身坐下提供稳固的支撑;在台阶或阶梯区域,引入平滑且坡度适宜的坡道设计,确保轮椅使用者及其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能够顺畅通行等。
(三)易识别原则
老年人的认知和识别能力较弱,适老化设计需着重于减轻其在陌生环境中的心理不安感,并提升导航的直观性与有效性。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可采用“记忆锚点保留”策略,即有意识地维护场地原有的标志性元素或景观特征,以此作为老年人认知地图中的稳定参照点,降低迷失方向的风险。同时,为进一步优化路网的识别性,可引入“色彩编码指示系统”,在路口设置清晰简约的指示牌,并依据不同区域或功能区的特性,分配辨识度高的专属色彩。此种色彩编码不仅能够有效区分空间层次,还能通过视觉刺激强化老年人的记忆联结,使其更快速地识别并记忆路径信息,从而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能力,减少因迷失方向而产生的恐惧与不安。
三、乡村环境景观适老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乡村空间设计
首先,针对老年居住区的休闲空间设计,可以构建以休闲广场、健身区及漫步路径为主体的综合体系。这些空间布局灵活,可采用环状或块状分布,以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增强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与互动性,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元的休闲选择与生活体验。
其次,高度重视场地布局的科学性与人性化,构建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多元化环境。如融合健身设施与绿植景观,依据地形变化灵活布置,利用植物的自然屏障作用,创造出既开放又兼具私密性的半围合空间,以此营造一种亲近自然的环境氛围,激发老年人的活动兴趣与参与意愿。同时,乡村地区还应大力推进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以满足老年群体在体育锻炼、社交互动、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如增设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建立便于交流聚会的棋艺茶舍等,以此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
(二)乡村道路设计
首先,乡村地区行人与车辆混行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因此适老化设计需注重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协调,以构建安全高效的交通流动体系。同时,选用符合老年人认知习惯与视觉特性的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确保其清晰易懂、醒目有效,以此减少老年人出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其次,乡村老年人的出行模式以步行为主,辅以适当的车道设计,可以平衡交通便捷性与步行安全性的双重需求。在设计出行路径时,应倡导个性化与适度的原则,鼓励老年人根据自身体能状况与环境条件,灵活选择适宜的行走路线,避免过度运动引发的潜在风险。
最后,为确保老年人在其活动区域内的步行安全,需实施有效的行人引导与速度控制措施,以避免碰撞事件的发生。在道路设计中,应涵盖流畅性、连贯性、材质舒适度及防滑坡度等关键要素,确保行走环境的无障碍与安全性。此外,还可以打通主干道两侧的辅道,以优化老年群体的通行路径。鉴于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最短路径的“捷径心理”,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减少行走距离与心理感知负担,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减轻老年人在移动过程中的体力与精神压力。
(三)乡村景观植物设计
相较于城市景观,乡村景观有独特的自然韵味与生态多样性,而植被则是乡村生态系统的基石,不仅承担着调节空气流动、湿度与温度的生态功能,还具备显著的环境净化能力,可有效减缓风速并吸收多种有毒有害气体。与此同时,绿色植物以其独特的形态与生长习性,可以柔化建筑立面的生硬线条,打破单一的空间格局,构建既自然又深邃的三维空间,并同时丰富视觉景观的层次。因此,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这些植物因长期适应本地生态环境而展现良好的生存能力与高成活率,可以创造出更为自然和谐且成本效益显著的绿化效果。
其次,可将果树作为道路绿化的主体,使行人在四季更迭中欣赏到树木从枝叶繁茂到果实累累的变化过程,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低矮的蔬菜类植物可作为灌木层的替代,既美化了环境,又保留了实用价值,为当地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体提供了亲近自然与实用并重的空间体验。
最后,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周期、花期及繁育期等,进行科学规划与组合配置,确保乡村景观的四季常青、季季有景,通过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为乡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提供持续的视觉享受与感官愉悦,营造出一个既具生态价值又富含人文关怀的休闲环境,进而达到帮助老年人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目的。
(四)乡村水景设计
首先,水体设计形态多样,包括静态水景、动态流水、瀑布跌水以及喷泉等形式,这些水体形态不仅承载着自然的韵律与美感,更是连接老年人心灵与自然界的桥梁,通过独特的设计表现力,极大地影响着老年人的情感体验与生活质量。通过模拟自然水景,如乡间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等意境,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景观瀑布、水景喷泉等现代手法,可以营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生态环境,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自然山水的灵动与宁静,达到身心和谐、愉悦放松的效果。
其次,鉴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殊性及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水景设计还需融入人性化的关怀理念。例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设置便于老年人亲近水体的无障碍设施,如防滑步道、亲水平台等。同时还应考虑水体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确保水质清澈、生态健康,避免因水质恶化而引发环境问题,进而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品质。
最后,为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老年居住区规划垂钓小湖等休闲空间,既满足了老年人亲近自然、享受垂钓乐趣的需求,又促进了老年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了绿色、健康、和谐的居住环境。
(五)乡村辅助设施设计
在乡村辅助设施设计中,其核心在于深入契合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以增强其幸福感。随着乡村老龄化的加速以及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户外健身与休闲已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而这也进一步对乡村户外环境设计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加强老年人无障碍设施设计尤为重要。适老化设计不应局限于基础的坡度减缓与防滑处理,而应更深入地融入乡村景观的独特性,实现无障碍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共融。
为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老年人的需要,适老化设计应展现个性化和差异化。例如,可采用双层花槽设计,一方面美化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园艺爱好者提供实操平台;公共娱乐设施高度应做到符合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以确保老年人使用的便捷性与舒适度;而活动式舞台、桌椅等灵活配置设施,可为集体文娱活动提供适宜的空间,促进老年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和情感交流。
此外,鉴于老年人普遍存在视力衰退现象,在适老化景观场地的指示系统设计中,还需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例如,通过显著增大文字尺寸,提升信息可读性;运用高对比度的色彩搭配策略,增强视觉辨识度,有效缓解老年人因视力下降而面临的阅读障碍。此设计一方面可以彰显对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深切关怀,另一方面能提升其参与户外活动的自主性与安全性,进一步强化适老化景观场地的实用性与人文关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景观环境的设计与城市养老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不宜直接采用城市养老的模式与经验。设计者需深入考量乡村的具体特点和老年人的特定需求,通过精心营造景观环境,提高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性,进而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