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应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英语教学,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生物链。面对当前大学英语生态失衡的现象,本文在讨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圈建设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系统建设思路,从而衍生出教师共同体建设,探明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圈建构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生态圈;教学路径
1研究背景
英语教育教学涉及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在这一生态环境中,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工作人员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在于教师本身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或技能,而较少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师如何教学。从根本上说,学生无疑是这一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起始点和终点。他们自身也形成了一个微观系统,该系统包括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以及他们与同伴、教师和其他环境因素的互动等。这些因素将决定英语学习的最终效果,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2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圈建构背景
英语教育改革应着眼于构建一个多样化、个性化且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其中应包含系统性、多元性和动态平衡的元素(李波,2023)。英语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是一种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复杂生态系统。英语教学的生态构建需要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基础,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融入英语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同时,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强调在教师引导下,让学习者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当前主流的教学理念。从特定的角度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之所以能够深入渗透,是因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深度结合。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学习者认知的辅助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生态,激活生态链中的主体要素(史丽珍,2023),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体生态中,教师扮演着生态的中心角色,而学生则是学习的对象。同时,教学的生态环境充当了桥梁的角色。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互补关系,“生态环境”则为其提供支持保障。这三个生态元素各自拥有独特的组成和深层含义,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互动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这一有机整体。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教师作为教育的生态中心,是教育任务的实施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大职责。学生是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汪凤,2022),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生态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尤为关键。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教学系统强调教师指导价值,学生个体价值发挥受限。因此,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圈的建构应突出学生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可喜的是,当前的教育载体更为多元,教学支持更为充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生态圈建构提供了后备保障。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与整合,学习者享有更大的选择权,学习视野得以拓展,学习自觉性得以增强,学习活动摆脱了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和灵活化,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圈建构原则
3.1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生态英语教学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这必然是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中心模式的挑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彻底解决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存在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真正把“教”的重心转移到“学”的重心上(王恬,2023),把“传授模式”转移到“学习模式”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回顾之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作业的设置上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学”的轨道,导致了学生“不愿意”上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任务设置、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充分关注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2明确学生的学术需求
在“以生为本”的英语教学理念下,“教”与“学”的核心都是“生”,而“生本”就是“教”与“学”的聚焦点,“生本”直接指向“学生的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调研和理解的基础上。基于此,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等都围绕学生展开,切实服务于学生。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研究较少涉及这一问题。在英语课程中,学生的学术需求不仅局限于语言技能的提升,还可能涵盖学术能力、文化认知和跨文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在教学设计和安排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他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思维模式、情感状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经历和性格特质都会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授课效果产生影响。不同的人在语言的感知和理解程度、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学习者本身的个性发展,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设计中,应该把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比如,一个学生的个性倾向于内向或外向,教师应选择他们比较喜欢的沟通方法,在交流中尊重个性,突出主体意识。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评价策略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巧。语言学习是一个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而认知风格又与个人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只有当学生成为学术英语教学的中心,并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圈建构路径
4.1以文化性为选材原则,进行内容依托式教学
当前英语教学领域中,“内容依托”式的教学方法颇为流行。这一模式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和成熟的运用。该模式提倡基于内容教学,它的亮点在于带来学生兴趣激发和技能训练强化的双赢效果。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使用目标语言时对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吸收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技能的培训,两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模式不仅符合英语教学规律,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育本质上具有文化属性。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意识”不仅存在于学习者个体身上,还存在于社会成员之间(谢立芳,2022)。考虑到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各种文化主题来展开教学活动,如校园生活、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家庭生活、节日文化、思维模式和求职应聘等方面。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习者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活动,注重语言运用技巧、文化差异处理、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新的教育生态。
4.2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依托,以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坚持素养立意和依标命题原则,真正关注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强调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价值的塑造。在英语教学层面,具体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目标语言思考,尝试解决实际的阅读难题,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特别是在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句教学,聚焦文章,分析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怎样设计文本的结构和使用多元文本写作表达的方法,确保学生可以自主阐述和总结文本内容,归纳出文本核心思想。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能进行语言技能的强化训练,又间接地在条分缕析的文本剖析中把握作者提出的意见、结论,找到支持这些结论的论据。也就是说,语言技能训练为依托的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旨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视角进行对比分析,以确保自己的观点与原文的观点一致或者进行矛盾辩证分析,最终提升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周莹等,2023)。
4.3以行动学习理论为指导,推广研讨探究式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源动力激发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具体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辩证分析的热情。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并保持持久的积极性。当个体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英语教学的良性生态循环开始运转,学生会发挥能动性组织团体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或者部分学生作为活动的倡导者和管理者,设计综合训练方案。教师要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生态取向,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运用实践的机会,分享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在实践情境创设和信息资源的分享中,教师必须以“信息差”“意见差”“推理差”为教学聚焦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分层次地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还要关注英语教学生态圈的外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跨文化比较和思考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
5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圈建构下的教师发展—教师共同体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实体,不能与生态系统分离,生态系统能够推动教师生态主体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核心价值,并重新定位,努力将自己从教学前台转移到幕后。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瓶颈变得更加明显,这引发了构建教师共同体的强烈呼声。立足实际,研究发现英语教师的职业成长受到“花盆”生态系统的限制,这一系统限制了教师所有的教学研究活动,使其无法与外界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情况使得教师在教研方面的视角变得过于狭隘,持有过时的观点,难以与该学科的最新焦点和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在学校(微观层面)的生态环境中,教师对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元素都有他们能够适应的界限。当这些生态因子超过一定限度时,教师就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当超出界限且持续较长时间时,教师可能会感到职业疲惫。这将严重阻碍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总结来说,为了突破制约英语教师职业成长的障碍,建立一个“教师共同体”是不可或缺的。
在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组织者必须重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其首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来提升教师的科研实力。其次,要培养优秀的外语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特别注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真正以带头人为导向和航标,将专业教学工作引入更深的领域和层面,通过信息的有效共享,带动教师团队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这一过程耗费精力较多,对教师要求较高,落实到学校队伍建设中,需要重视团队的梯队建设,提升团队成员的教育背景,确保个人研究与学科团队的研究能够紧密结合,明确研究方向,并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对课程的精心设计,提高英语教师的授课能力。为了增强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建设被认为是一个高效的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加强对学习者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了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系,涵盖了授课技巧、材料选择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课程构建能力。最后,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度整合,有效提升教师在英语教育技术方面的能力。英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并迅速适应英语教学的多样化“生态环境”,如创新使用翻转课堂、慕课课程、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
6结语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为了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进行,关键在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圈,深化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凸显学生主体学习价值,使学生真正“被吸引、主动深入”。在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为英语教学新型生态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它体现了开放、参与、体验、合作和分享的理念,以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型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为核心,因此应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新生态构建的支持体系,被纳入生态圈构建研究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李波.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师生互动关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3):41-43.
[2]史丽珍.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构建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1):149-150+153.
[3]汪凤.产出导向法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J].大视野,2022(4):62-67.
[4]王恬.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3):23-26.
[5]谢立芳.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智慧教学的多元化评价[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6):131-134.
[6]周莹,张铌.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与生态教学模式的路径探索》[J].中国科技论文,2023,18(5):59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