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再设计的文创产品。这类产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固有文化元素为基石,巧妙结合了先进的新媒体数字技术,致力于在互联网交互平台上不断拓展非遗文创产品的影响力。我们秉持“新媒体+传承”的研究思路,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进行交互设计、深度融合,以期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独特创新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中新媒体交互设计应用策略论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概念及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独特资源精心打造的文化创意佳作。其致力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出优质资源并进行多维度的创新设计与开发应用。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能够发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潜能以及文化与商业价值,并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传统形式及设计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传统设计形式

         在我国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有许多自出现以来就是以产业化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存在的。例如,以师徒作坊形式、以类似当代流水线模式进行批量生产的包括杨柳青年画、朱仙镇年画、武强年画、绵竹年画等在内的各种年画产业(如图1)。另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旧保留着家庭作坊形式的产业化特征,如苗族蜡染。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进行产业化和品牌化是可行的。在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视野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源头活水有着可观的前景和市场。这就需要设计师们一方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另一方面经过深入的思考、策划、设计、实施、宣传和营销,逐步形成契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产业模式。因此,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向现代品牌转型的过程中,创新设计成为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可以赋予品牌新活力与独特性。
 
  正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所说,有计划、有意识地制作物品外形的行为确实是设计,但设计又不止如此,产品的包装设计不仅是对包装外形的设计,还是通过产品来探寻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身周遭环境的思考与认知,一点点地去挖掘交织在生活中的巨大智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设计与新媒体动态设计结合策略
 
  在时代的演进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应该兼具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世界通用性,既要坚守原本的价值理念,又要积极进行创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设计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固有文化元素为基础,再结合当下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互联网平台上让原本静止的艺术动起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推广与应用范围。除了凭借固有的文化情怀吸引消费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还要采用“新媒体+传承”的思路,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数字技术相结合,为产品增添更多文化附加值。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现代感,还可以赋予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制作工艺复杂且产量小,或商业价值无法体品呈现出了一种运动感与秩序感并存的视觉效果。新媒体数字音效为皮影戏这个古老的民间戏种赋予了新时代的科技感和生命力。传统皮影戏只能在局部或者小型场地进行演展。但是,通过新媒体数字化手段重新演绎的皮影戏,可以让人现,或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对此,设计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交互技术平台,将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融入动态视觉中,用新媒体的视觉语言进行讲述。图2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新媒体交互设计工作流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和空间中变换与游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与新媒体动态设计交互策略
 
  (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中加入新媒体交互设计,不是简单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字技术进行叠加,也不是简单地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重新组合进行展示,而是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点。例如,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为材料制成人物或场景用于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皮影戏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是现代电影美术的先导。基于此,一些设计师开始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新媒体交互设计相结合。
 
  第九届莫必斯国际多媒体大奖赛中获得全场大奖的数字媒体作品是《皮影戏》。这部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和当代新媒体交互设计技术的创新作品强调的是对我们祖先创造的和具有视觉寓意的戏剧形象符号进行有效挖掘及创新表现,并结合新媒体的数字交互技术,通过“人、影、戏”三个互动的模块内容展示了我国皮影戏的独特文化艺术特征。《皮影戏》对皮影戏中的各类元素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元素的提炼与创新应用
 
  在对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设计转化时,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是设计师需要深入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提取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再通过艺术设计转化赋予其新思路、新材质、新功能及新传播媒介。只有这样才能使抽象的文化元素变得更具象,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可视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
 
  例如,设计师可以将皮影戏作为作品设计素材,整个作品的视觉画面都选用皮影戏中常用的红、黄、青、绿、黑五种颜色,将皮影戏中的多种视觉元素用现代A I技术及数字化手段进行演绎,从而获得新媒体交互设计的新成果。皮影戏中的花草人物、飞禽走兽及各种场景的初始化造型都可以变成互联网互动视觉画面的构成元素(如图3)。新作品中选用皮影戏古老唱腔的配音,再结合数字化音效技术,可以制作出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符合当代审美和视听习惯的新作品,使观者在获得多重感官享受的同时,重温古老记忆中自然原始的美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与新媒体交互设计中的交互性延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文创产品,其应该具有多重功能。作为产品,必不可少的是实用功能,因为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一件实用物品,而非一件单纯的装饰品,所以此类产品应该具备美育和教化的功能。创意产品作为商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因此,除经济效益外,这些产品还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应能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文化自觉性、提升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在设计和推广过程中,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还能激发公众对文化的认同与敬意。
 
  新媒体交互设计和数字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形成了更多的创新和跨界的设计成果。对于能够跨越各种媒介的交互设计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是其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交互设计能够跨越各种媒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媒介。两者的叠加与融合,可以带来二者的交互性延展。
 
  例如,以京剧为设计素材的手机应用“晬颜”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走进历史”主要是以数字动态漫画手法对京剧中的几个行当扮相进行介绍。第二个部分“创作形象”可以让用户在“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形象再创作。例如,在选择“生”以后,用户可以接着为这个形象选择不同的面容、头饰、服饰、背景等。用户在创作完成后,可以将自己创作的京剧形象存成图片或明信片格式保存下来,还可以将其分享到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这样数字化交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以游戏的再创作形式让用户深入了解r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新媒体+传承”的成效。这款软件的附加值和利用技术知识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与新媒体交互设计的融合所产生的新功效,实现了“1+1〉2”的效果,使两者在相互交融中有了交互性的延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基因,大多数项目仍以活态形式存在。随着时代发展,这些遗产不断演变,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科技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创新活力。现代技术不仅为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提供了数字化保护渠道,还在当代创作中开辟了全新的表现空间。设计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中应用新媒体交互设计理念及方法,可以使设计更巧妙、应用方法更得当,既能实现经济价值,又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言,形成具备高文化附加值的商品。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设计师需深入探究其内在文化精髓,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在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诠释后,设计师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资源。新媒体交互设计的应用为这一转化过程提供r无限可能,使传统文化能够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设计师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还需要他们持续进行探索与实践,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现代语境下实现传承与发展。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