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述是指按人物经历详细描述事件的一种表现手法,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等要素。1981年1 1月1 6日,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决赛中以3:2战胜对手,夺得冠军。这一胜利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在绘画领域,许多艺术家以此为主题展开创作,如徐启雄的《决战之前》、李慕白和金雪尘的《女排夺魁》、陈曦的《中国记忆之女排在世界舞台》等。在叙述方式上,他们均通过塑造女排队员的形象来展示中国女排的精神风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万人空巷》(如图1)则创造性地通过描绘一个时代的中国民众观看女子排球赛事的场景来展示女排精神。《万人空巷》是由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裕亮与其爱人杨幼梅共同创作的历史主题油画作品,现被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收藏,并荣获了2 0 2 4年国家艺术基金。《万人空巷》从时间、空间、情感三个维度展示了中国女排“聚”的力量,并从艺术视角对中国女排的表现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本文采用艺术形式分析法深人探讨了《万人空巷》的叙述方式及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聚”的时间叙述方式
2019年9月3 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高度赞扬中国女排“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拚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并提出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万人空巷》恰恰反映了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体现了对该精神的赞扬。作品借助时间叙述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女排精神赋予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与推动力。
时间叙述方式具体可分为显性时间与隐性时间两个维度。在显性时间的表现上,《万人空巷》遵循《人民H报》记载的具体时间—1981年1 1月1 6日晚上8点,并通过在画面中呈现电视机转播的比赛场景,以电视机为光源,运用视觉焦点由内向外逐渐变暗的聚光效果,构建了一种“聚”的视觉表现。画家不仅巧妙地运用这种显性时间中的光线视觉效果创造出一种光的聚集的力量,还通过在画面中置入不同年龄的人物展现出一种传承的象征意义。在作品中,播映着女子排球比赛的电视机释放出的光芒,不仅是带来温暖的象征,还以一种隐喻的形式传递出中国女排在群众心中所承载的希望与梦想。其仿佛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将在场的中国观众紧密地“聚”在一起,共同为中国女排加油助威,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隐性时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人物服饰所展现出的时代感以及画家对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上。在人物着装方面,画家展现出了其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考究。画面中的女教师、小学生、家庭妇女、农民、公安、学生等各种角色的装扮均与1981年的年代特征相吻合。在对周围环境的刻画中,诸多元素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陆续呈现,包括电表箱、奖状、海报、年画、黑白电视机、“为人民服务”搪瓷杯、黑板报、红砖厝、防水袋、自行车等。其中,“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与奖状,写有上联“十亿人民大团结”、下联“万里江山起宏图”、横批“国强民富”的春联,倡导振兴中华的黑板报等元素鲜明地表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2 0世纪8 0年代的意识形态特征。例如,《龙江颂》海报、漳州木版年画、闽南特有的红砖厝等具有漳州地区标志性的物品精准地复现了2 0世纪8 0年代漳州地区的生活场景与文化氛围。作品中从人物的服饰到周围环境的展现,无一不在暗中引领观者步入8 0年代的历史场景。在描绘隐性时间的叙述方式中,画家通过融人同一历史时期的各种元素和不同职业者的着装,隐晦地暗示了中国女排对于特定时代的“聚”的力量。
总的来说,《万人空巷》中的时间叙述方式主要分为显性时间与隐性时间。显性时间通过明显的线索,如光线、电视节目内容等,直接叙述了1981年中国女排比赛的历史事件;隐性时间则通过人物服饰和周围物品间接暗示了具体的时间背景。同时,该作品巧妙地运用电视播放内容所产生的光线将人民群众“聚”在了一起,隐喻了中国女排精神在民众心中所占据的地位及影响力,有效地揭示了中国女排精神对于强化民众凝聚力的作用。
二、“聚”的空间叙述方式
在作品《万人空巷》中,画家采用了空间叙述方式,旨在鲜明地展现人群的去向与位置、利用密集和空荡强化主题、体现中国女排精神“聚”的力量。一来,空间叙述方式能够直观地绘制出人群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分布及其流动性。在《万人空巷》一作中,画家通过前景的横向繁忙小巷与右上角纵向空旷小巷之间的对比清晰地描绘了人们的动向与所处位置。这种在空间维度上的对比与变迁能够使观者迅速把握并体会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中国女排精神所展现出的“聚”的力量深深地吸引并凝聚了中国人民。二来,空间叙述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通过对比强化主题的能力。在画作中,画家巧妙地运用空间的密集与空旷对比来展示人们对中国女排的热情以及对其他事物的冷漠。此
种对比手法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还深化了“聚”的主题。三来,中国女排象征着坚韧不拔、团结互助、永不放弃的精神风范,画家在画作中借助空间叙述方式展现了女排精神“聚”的力量,深刻揭示了这种精神对中国民众的巨大吸引力及其凝聚作用。这种空间叙述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女排精神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作者借鉴音乐厅环形座位的布局设计,不仅确保了人物位置的有序与层次感,还使作品呈现出如同剧场般的环绕感,进一步体现了女排精神“聚”的力量。叙事学家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提出“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两个概念。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万人空巷》以精妙构建的故事空间描绘中国人民首次见证中国女子排球队夺得世界级冠军的场景,与话语空间描述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讨论、支持、助威及期待中国女子排球队胜利的氛围为叙事核心。在这样充满激情与紧张气氛的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中,画家巧妙地安排了人物去向与位置以及空间中的聚散变化,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排精神“聚”的力量。
总的来说,在《万人空巷》中,画家运用空间叙述的手法揭示了女排精神中“聚”的力量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使得作品能以更加明确和直观的方式展现出群体的动向与位置。同时,画家通过对人群的密集与空旷两种状态的对比,以及在构图中对音乐厅座位布局的细致规划,深刻显露了中国女排精神对于中国人民的吸引力和提升人民凝聚力的作用。
三、“聚”的情感叙述方式
主旋律影视作品以英雄伟人传记、革命历史故事等为主,旨在通过真人、真事、真情展现党和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历史情况,进而激发个体的爱国情怀,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画作《万人空巷》中,画家主要围绕中国女排夺冠的故事,以真人真情的情感叙述方式展现了中国女排和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情况,旨在提升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让观者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还对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作用。在真人真情的情感叙述手法上,画家并未满足于对历史人物的表面描摹,而是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植入画中,深入挖掘了人物背后的情感与生命力。在这一作品中,艺术创作者本人位于画面高点,其妻子则作为最为明亮的人物被突显出来。其中,有•个学生的形象是以画家母亲的形象为原型创作的。画作右侧的老者、婴儿等形象,均源自画家本人的家庭成员。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画家的弟弟、父亲及孩子在此画作中都得到了精细的刻画和呈现。这种真人真情的人物描绘手法使得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充满了活力。这种手法不仅生活化地展现了小家的面貌,还体现了画家对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画家通过其画作所展示的是中国女排对家庭成员之间“聚”和团结的显著作用。该主题的处理显现出极高的巧思。画家并未选择直接呈现中国女排的比赛场景或获奖瞬间,而是采取了从家庭视角切入的方法,通过细致描绘自己的家庭成员、亲人及友人聚集在一起的场景,展现了家庭成员和亲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这正是画家对家庭之爱的表达。同时,画家通过描绘家庭的“聚”,映射出了对整个国家的热爱。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振兴中华”四个字直观地反映了画家的家国情感。这不仅展现了中国女排精神的魅力,还体现了该精神对画家家人、亲人、故乡以及家园所发挥的“聚”的作用,间接地映射出中国女排精神对于普通家庭的凝聚作用,进而反映到整个国家的层面。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艺术手法不仅能让观者深刻感受到中国女排精神的伟大及其深远影响,还增强了画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欣赏作品,观者可以深刻地理解个体情感与国家情感的紧密相连。画家巧妙地将中国女排精神融入自身对故乡和家园的情感体验中,使得作品不仅拥有了深远的情感内涵,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艺术呈现方式不仅能让观者体验到中国女排精神的凝聚力,还能激发公众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情感。
总的来说,《万人空巷》在情感叙述上独树一帜,通过描绘女排精神对家乡、家园的影响和反响,突显了“聚”的力量,既展示了画家对家园和祖国的挚爱,又将个体的情感故事巧妙地置于家国情感的大背景下,生动揭示了中国女排精神是如何成为凝聚民族心志、激发每个中国家庭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源泉的。
在中国女排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母题中,《万人空巷》采用了一种以“聚”为核心的叙述方式,间接地展现了女排精神。该作品通过对时间、空间及情感的叙述,精心构筑了巷子内的环境与人物之间的身份,揭示了中国女排精神“聚”的作用,生动体现了中国女排精神对于画家故乡的凝聚作用,并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反映了其对全国的映射与意义。2 0 2 1年9月,“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万人空巷》的创作正是对其的深刻揭示。画家通过“聚”的叙述方式,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女排精神,其对于现代大型主题油画创作既是一种启发,又是一种创新,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