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三重逻辑,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包括课程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实践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网络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信息。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社会心态;大学生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提出了“大力促进心理育人”的要求。心理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体系,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在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尤其是作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这给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已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归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系统[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虽未形成健全的心理学体系,但是孕育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群体思维,也深深印刻在华夏儿女的集体意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培养人,还能够塑造人。在历史的进程中,无论是曾经,还是当前,都有卓越的人才具备顽强的拼搏精神,能够克服和战胜种种困难,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积极、勇敢的态度面对挫折、迎接挑战,这为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提供了思考方向。

  一、研究背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的,汇集了具有社会共识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意义,也是在生产实践领域中形成的文化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蓬勃发展促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苦经久不衰,甚至愈挫愈勇,奋发图强,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至今都在滋养着中华儿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其中以儒家文化为典范。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主要体现为“仁、礼、智、义、忠、孝、信、勇”等诸多内容[3]。“仁、礼”构成了儒家文化的理论核心,并被作为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最高理想与标准。“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在社会治理上的“礼治”及在政治上的“德治”,以期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仁者爱人”则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的“有教无类”。“仁、礼”思想内涵是一种推己及人,由亲亲延展到泛众的过程。“克己复礼”的思想着重对个体行为的约束,要求个体能够自我克制欲望,促使行为规范,合乎礼节。“智、义”是为人处世的认识论,亦是对认识事物本源的基本要求。“智”同“知”,即以明理、智慧来认识世界,具备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义”原指“宜”,旨在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礼之所需,“义者,人所宜也”是评判个体意识与行为的道德准则。“忠、孝”是在“仁、礼”的基础上对个体内在品格提出的具体要求,忠诚和孝悌与伦理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锤炼个人品德上两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信、勇”是圣贤必备的品德,其中“信”是儒家“五常”之一,也是“仁”的重要体现。概言之,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世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代大学生理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塑造个人道德修养,端正品行,培育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自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领路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广泛性、互动性、生动性、渗透性等特点,大学生在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中耳濡目染,可以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力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当代大学生是有必要的,在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自尊、自信的积极人格。
 

 
  (二)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逻辑起点

  社会心态是一种集群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情绪、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的集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之所以如此重视和关注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是因为当代社会已进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时期,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并滋生了诸多社会现实困境,使得当代人的心态受其影响。对此,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就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积极社会心态中的“积极”是对社会心态的性质判断,是针对培育目标、培育过程、培育方法提出的明确的指向。到底何为“积极”?或者更进一步说,积极社会心态的实质是什么呢?实际上,这种“积极”就是一种正面的价值取向和理念。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社会心态生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项交往过程,是人的一种自我呈现。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变得“积极”,即如何才能形成积极社会心态,包含一系列过程。第一,需要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深化思想认知最直接的方式,以生活经验所累积的文化进行代际传承,可以满足当前社会的文化需求。第二,社会文化环境为价值观念与信念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支持,人特定的成长经历使得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文化教育可以促使不同个体产生相似的价值观念。第三,文化教育过程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价值观念尚未健全,需要文化教育的引导和塑造。对此,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需要重视文化教育,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积极社会心态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以积极、正向的态度倾向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关键的作用,从而促进个体更好地社会化。有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整体上呈积极可观的态势,他们关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生活充满信心,具备良好的自尊感与自信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个性表达,成就预期较高[4]。然而,社会心态的高扩散性和广泛关联性易伴生“相对剥夺感”等新特点,使得大学生社会心态在某些意识形态领域中,可能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问题,甚至会形成网络舆论场,此时个体社会心态就可能会在群体社会心态的压力下而发生异化。对此,在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方面,可以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指引大学生的认知取向、社会心态、行为方式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满足了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客观需要。与此同时,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教育的贯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活动的统一[5]。对此,高校应当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角,准确把握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逻辑起点,并科学探索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理路,进而准确把握时代诉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建构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的躯体与心理、文化与社会心理及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建构的关联[6]。客观实在是建构的,而心理与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实在,它们都属于一种社会建构[7]。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是在特定的中国文化情境下培育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实践中成为主要的意义建构原料,使得个体浸润在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中,这就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社会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交互作用中,学生会表现出社会心态多元化的特征,如社会心态道德化、生活化的典型特征,这也是儒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相互建构的结果。

  儒家文化以“仁、礼”的思想内涵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两个方面。两者既体现了个人修为的锤炼,又在社会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与历史价值[8]。儒学由“仁”至“礼”,是从个体人格修养及心态培育向家国情怀强化的逐层延伸,强化了个体的内在涵养和社会责任使命,儒家文化的思想基调就是以人为本的个体积极社会化,这印证了儒家文化在培育个体积极社会心态方面的现实意义。可以看出,儒家文化正是以心态培育、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为主要教育内容,并作为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文化资源,这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9]。儒家文化十分重视“和谐”文化,这种理念具备深厚的育人底蕴,也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内涵意义。“君子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个人内在人格的完善,而且主张以“和”的思想来处理内在与外在的关系,这种内外兼修的精神实质正是塑造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渠道。因而进一步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优秀文化蕴含的育人智慧,对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健全大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过程,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此,在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社会心态之间的关联时,必须有所遵循。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辩证方法来进行文化研究;另一方面,需要以唯物历史观来指导社会实践。这种建构亦是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育人的遵循原则与路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三重逻辑

  (一)理论逻辑:引导认知重塑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价值的最高遵循,由积极社会心态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引导认知重塑的理论逻辑出发。认知是人的大脑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以及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并构成了社会心态生成的主观条件,而认知重塑作用于社会心态的性质和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经由个体大脑对其的汲取、学习、吸收等文化“输出”的信息加工行为,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与倾向,并做出适宜的判断和选择,规避和纠正不合理的认知偏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逻辑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认知需求、认知水平、认知环境之间存在必要的关联。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刺激和满足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其丰富的资源不断冲击着大学生信念的生成与发展,以独特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内涵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这些精神瑰宝是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动力与能源,能源源不断地向大学生输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重塑大学生认知,这就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核心逻辑。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积淀拥有优质的文化基因,并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大学生从优质的文化基因中读取积极、科学的文化内容,有助于提高知识素养与道德水平,能有效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浸润和改善大学生的认知环境。文化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潜隐性,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改善社会风气,让大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文化逻辑:建构主体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对象是客体,而文化作为一种抽象事物,不能以社会实践的主客体对其进行定义。对此,文化主体需要基于不同文化流派与其影响力来决定文化的走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于主体地位,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和文化特质。儒家文化注重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以至于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为注重人的主体性建构,即人的自我建构。这种建构,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人格修养与道德礼仪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义在于建构了人在成长中的文化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内涵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养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下茁壮成长,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实表明,相对于工业文明的理性而言,儒家文化倡导的仁爱与崇尚,能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困扰,亦能对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建构起到重要作用[1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义建构中,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大学生的身心组织视为一个整体,这种身心整合的人格培育观与儒家文化推崇的“和谐”概念不谋而合。对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对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自我成长,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意义深远。

  (三)实践逻辑:多元路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和最直接的方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聚焦于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进而以心育促进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发展[11]。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现代化,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教育,才能使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实现现代化,进而在教育成果转化和发展中发挥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对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实践路径应是多元融合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核融入不同学科课程,以融会贯通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课程思政的目标在现代化教育中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使得其与课程思政具备结合的必要性。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检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果最有效的方法。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强调对内在道德修养的实践与对外在组织管理的实践,分别体现在爱人、爱物、尊重、节制、规则等方面。儒家文化对内外实践的重视恰好与社会实践的本质重合,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积极社会心态。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内驱力,培育理性、平和的积极社会心态,促进身心健康,达到符合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12]。儒家文化对和谐人格的阐释及对身心合一的主体建构观,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理念高度吻合,两者可以互为补充,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

  (一)课程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以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具体可以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业学科课程等。具体而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引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相关内容,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特征与意义、内涵与宗旨,为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按照各模块主题,有针对性地引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将“仁义礼智”等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由此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以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需要在心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自我意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内容中有针对性地纳入儒家文化中“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养成[1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以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需要从专业学科课程内容出发,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元素,然后采用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让大学生不仅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而且能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亲、可近、可感,进而从中吸取经验,实现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由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用各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来培育大学生的积极社会心态。
 

 
  (二)实践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以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班级建设与团学活动、公益志愿服务、企业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贴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围绕“仁爱”“礼仪”“修养”等主题开展诗歌朗诵、知识辩论等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大学生心灵,培育大学生自尊和自爱的积极社会心态。在班级建设与团学活动中,要营造义利并举、克己奉公、以和为贵、清正廉洁等文化氛围,进而优化管理,提升组织公信力,树立权威意识,培育大学生集体意识和公平正义的积极社会心态。在公益志愿服务中,要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大学生服务社会,多措并举地为特殊人群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尊老爱幼、孝亲敬礼的精神品质,引导大学生关心民生福祉,关注社会发展,帮助大学生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消除社会安全隐患,从而培育大学生勤勉和奉献的积极社会心态。在企业实习实训中,要积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大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建立和谐、包容的企业内部关系,提升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立足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贯彻“以人为本”的实习实训思想,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提高其创造力;第二,以“和合包容”精神来营造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良好氛围,即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提高其实习实训效率;第三,以“知行合一”为导向,教育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培育大学生理性和创新的积极社会心态。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要探索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走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建构,培育大学生自立和自强的积极社会心态。

  (三)网络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信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信息,以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可以从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构建网络共享平台、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等方面着手。一是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如围绕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视频、音频作品中融入“汉服潮”“书法秀”“孔子热”等元素,体现“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形神合一”的自然观、“仁爱为上”的处世观,以此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社会心态。二是不断构建网络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校园互联网媒体矩阵优势,搭建并完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让网络平台贴近大学生校园生活。基于此,常态化推送“礼仪之邦”“民族复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网络作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网络平台通过直播和音频录制等方式分享历史典故,诵读经典著作,解说古今文化,畅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共享平台上的传播和展示路径,并不断丰富内容,优化形式,培育大学生自信和包容的积极社会心态。三是持续加强网络信息监管,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完善网络秩序,优化网络环境,借助网络监督创造和谐的网络发展空间,从而为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提供安全保障。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的精神内涵,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嵇芹珍.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79-81.

  [2]罗鸣春,黄希庭,苏丹.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481-1488.

  [3]徐洁,王春凤.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理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17):32-34.

  [4]刘丽莉,张永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中的作用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73-76.

  [5]彭泽,邹晓卓,汪杨桢,等.大学生传统文化感知对焦虑的影响:积极独处行为和希望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月刊,2023,18(12):56-59.

  [6]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质化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7):75-79.

  [7]喻新捷.论儒学的“实学”特质及当代发展[J].齐鲁学刊,2017(4):29-34.

  [8]李建,傅永聚.儒家“仁礼合一”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齐鲁学刊,2015(4):5-9.

  [9]彭泽,汪杨桢,赵纤.大学生传统文化感知和自尊、抑郁的关联[J].心理月刊,2023,18(3):84-86,113.

  [10]王云霞.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三届“创新教育与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专题2).北京: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3:3.

  [11]刘丽莉,张永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中的作用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73-76.

  [12]刘思阳,何昌,吴星,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M].西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221.

  [13]邵媛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