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效果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25,采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对照组(n=25,采取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长、首次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无可比性(P>0.05);术后1d,两组患者的CRP、IL-6、PCT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试验组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明确,有效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术后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腹腔镜;急性阑尾炎;手术;炎症因子
0引言
急性阑尾炎为外科最常见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严重者可发生阑尾化脓、穿孔[1],及时的外科手术治疗既安全又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阑尾切除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微创理念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因其切口小、恢复快,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特点,已逐渐成为当前主流术式[2-3],受到医务工作者及广大患者的青睐。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效果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提供一种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5,采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对照组(n=25,采取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试验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10~71岁,平均(39.62±8.35)岁。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为14~68岁,平均(41.26±7.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完善术前准备,取仰卧位,全身麻醉。试验组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取三孔法入腹[4],于脐上缘皮纹做一切口作为观察孔,置入10mm trocar,进镜探查腹腔整体情况,明确阑尾诊断,腹腔镜直视下于麦氏点和反麦氏点各作一手术操作孔,分别置入5mm、10mm trocar。沿结肠带走向寻得阑尾,超声刀分离阑尾周围粘连及系膜,充分暴露阑尾,用Hem-o-lok夹闭阑尾血管,距离阑尾近端0.5cm予两枚Hem-o-lok并排夹闭,阑尾远端采用Hem-o-lok夹闭,用腔镜剪刀于近远端之间锐性剪断病变阑尾,置入标本袋内,从反麦氏点trocar取出。生理盐水局部冲洗,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术毕逐层缝合。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沿右下腹麦氏点做一4~7cm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进入腹腔,沿结肠带走向寻得阑尾,从根部切除病变阑尾,残端采取荷包缝合。生理盐水局部冲洗,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术毕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首次排气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包括术前及术后1d的CRP、IL-6、PCT水平,观察术前、术后1d炎症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首次排气时间、疼痛程度、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C RP、IL-6、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的CRP、IL-6、PCT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试验组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急,进展迅速,严重时可导致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5],及时的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患者痛苦。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起步早,技术较成熟,具有操作简单、易普及等特点,但对于肥胖、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常需延长切口以充分暴露病灶,这无疑延长了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增加患者时间成本及经济负担。相较于此,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能一定程度上弱化病人体型及慢性疾病(如合并糖尿病)带来的干扰,克服传统开腹手术的弊端。
临床上任何一种手术方式都会对人体产生创伤,刺激机体释放炎症因子,引起机体炎症反应,有研究表明,CRP、IL-6在机体抗感染、免疫应答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适量的炎症因子释放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PCT是一种重要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对疾病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6]。
本文研究显示,试验组术后1d的C RP、IL-6、PCT水平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手术可一定程度减弱术后炎症反应的发生;试验组各项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应用于临床不仅疗效明确,而且能有效降低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负担,使其尽快回归正常工作生活。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优势在于:①入腹时取三处穿刺孔即可准确操作,避免大范围锐性切割对周围组织损伤,降低脂肪液化坏死所致的切口感染可能。同时,术中切除的感染性阑尾组织及系膜自穿刺套管内取出,无需与清洁切口接触,保证全程无菌操作,有利于减少炎症因子释放。②手术全程在穿刺套管内通过腔镜器械进行,未完全开放腹腔,肠管无需暴露于空气中,且术中对肠管及周围组织提拉、挤压少,减少对肠管的过度刺激,有利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肠粘连、肠梗阻风险。③手术时间较短,保存手术操作者精力,能尽量减少操作失误的发生,同时可降低长时间麻醉状态下可能存在的麻醉风险。④腹腔镜下视野更广,能充分探查病变阑尾及周围盆腔脏器情况,排除可能存在的其他病变,并且手术过程中即可对盆腔及切口周围脓液、脱落组织等病理产物彻底冲洗吸出,防止大量病理产物刺激机体释放过多炎症因子,缩短术后抗生素药物应用时间。⑤手术切口小,既能加快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又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康复期间的生活质量。尽管本研究结果证明腹腔镜手术对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有一定优势,但本研究也存在部分局限性,如入组样本量较少,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仍需大样本数据支撑;未对患者进行年龄段分组,忽略了不同年龄人群愈合能力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能有效减少患者创伤、降低炎症因子释放、控制抗生素使用,降低患者疼痛,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明确,且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欢,周鸿鲲,梅小平,等.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疗效及对围术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3):382-386.
[2]徐大华,刘东斌.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指征及技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5):499-502.
[3]Ihnát P,TesařM,TulinskýL,Ihnát RudinskáL,Ok ante y O,Du rdíkŠ.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technical modifications of appendix stump closure during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for uncomplicated acute appendicitis.BMC Surg.2021,21(1):272.
[4]许英晨,邢冰琛,沈凯,等.“优化三孔法”和“帆式”构型技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2,22(10):799-802.
[5]宋超,沈卫星,陈伟新,等.双道丝线结扎处理阑尾根部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2):222-224.
[6]乐浩.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7):25-3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