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观察风险防控质控护理在慢性肾衰竭(CRF)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CRF腹膜透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防控质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生命质量[肾脏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评分、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TP、Hb、ALB水平和KDQOL-S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低于对照组的40.00%(1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控质控护理应用于CRF腹膜透析患者可提高营养指标水平和生命质量评分,降低负性情绪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风险防控质控护理;营养;生命质量;负性情绪;并发症

  慢性肾衰竭(CRF)可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1]。腹膜透析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但会对机体造成负面影响,需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2]。风险防控质控护理利用循证手段,基于疾病进展的规律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相关风险事件,采取预防性护理方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3]。本文观察风险防控质控护理在CRF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CRF腹膜透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外科学》中CRF诊断标准[4];可耐受腹膜透析;精神正常,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合并心、肝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Y2018-06-005)。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43~67岁,平均(55.15±8.54)岁;体质量56~63 kg,平均(60.63±1.54)kg;病程0.35~3.69年,平均(2.05±1.18)年。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41~68岁,平均(55.96±8.61)岁;体质量55~65 kg,平均(60.82±1.84)kg;病程0.42~3.75年,平均(2.02±1.2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向患者解释腹膜透析的必要性及流程,透析后鼓励患者早日下床,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指导患者饮食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防控质控护理。(1)风险评估:结合患者病历资料并查询相关文献,分析CRF腹膜透析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制订风险防控质控方案。(2)风险应对:①采用微课堂的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防控质控集中教学,重点讲解腹膜透析患者潜在的风险及其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风险防控质控护理内容并通过考核。②腹膜透析前,向患者讲解腹膜透析相关知识、透析后相关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并发放健康宣教手册,患者出院后可以此为依据开展居家护理。③腹膜透析过程中保持透析液恒温;嘱患者多进食低盐、低脂、低磷、高蛋白食物,必要时给予水溶性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根据患者透析频率,严格控制水摄入量;与患者沟通,倾听其内心感受,协助排解患者焦虑、担忧情绪,嘱家属对患者进行情感支持。(3)质控监管:由护士长负责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腹膜透析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明确护理人员对透析高危因素的识别、处理能力,不合格者需再次培训;并探讨风险防控质控护理的不足,完善风险防控质控方案。

  两组均护理至患者出院。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2000 r/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20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采用肾脏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评估,包括5个维度,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命质量越好。(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SAS总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情绪,SDS总分≥53分表示存在抑郁情绪,且评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TP、Hb、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TP、Hb、ALB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KDQOL-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KDQOL-SF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低于对照组的40.00%(1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腹膜透析可导致CRF患者体内营养物质大量流失,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常规护理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较差,应用效果有限[5]。

  风险防控质控护理通过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案,并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改进,可有效提升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TP、Hb、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风险防控质控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可有效维持患者腹膜透析期间正常的新陈代谢,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食物可改善其蛋白质丢失过多的问题,因此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7]。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KDQOL-SF评分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风险防控质控护理通过进行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对疾病及腹膜透析的认知,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同时加强与患者沟通,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担忧情绪,从而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改善生命质量[8]。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风险防控质控护理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腹膜透析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可有效规范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降低切口感染、腹膜炎等发生风险;同时加强对患者水摄入量的关注度,可有效避免水电解质失衡的发生[9]。

  综上所述,风险防控质控护理应用于CRF腹膜透析患者可提高营养指标水平和生命质量评分,降低负性情绪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Masola V,Bonomini M,Borrelli S,et al.Fibrosis of peritoneal membrane as target of new therapies in peritoneal dialysis[J].Int J Mol Sci,2022,23(9):4831.

  [2]侯璐蒙,黄燕林,滕艳娟,等.基于5E模式的个案管理对腹膜透析患者水盐控制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7):906-909.

  [3]代现勇,胡秀玲,王秀峰,等.风险防控质控护理在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17):2322-2326.

  [4]张延龄,吴肇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5.

  [5]Gómez AM,Vallejo S,Ardila F,et al.Impact of a basal-bolus insulin regimen on metabolic control and risk of hypo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undergoing peritoneal dialysis[J].J Diabetes Sci Technol,2018,12(1):129-135.

  [6]孙锦珠,平芸.风险防控质控护理模式对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6):1066-1069.

  [7]胡姣姣,王鹤云,郭亚崴.基于风险防控的全方位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17):2573-2577.

  [8]Gadola L,Poggi C,Dominguez P,et al.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peritoneal dialysis-related peritonitis[J].Perit Dial Int,2019,39(2):119-125.

  [9]Lee MJ,Kwon YE,Park KS,et al.Glycemic control modifies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risk between hemodialysis and peritoneal dialysis in incident dialysis patients with diabetes: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in korea[J].Medicine(Baltimore),2016,95(11):311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