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重组人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和血清CXCL12、sCD40L、IL-6、IL-2、NSE、Hc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MMSE评分,降低血清NSE、Hcy、炎性因子水平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阿替普酶;神经功能缺损;炎性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同型半胱氨酸
目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首选方案[1-2]。丁苯酞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状态[3]。本文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4];首次发病;无心、肾等脏器损伤。排除标准:存在溶栓禁忌证;伴有其他脑血管病变;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0~80岁,平均(59.66±3.7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0~4.5 h,平均(2.95±0.27)h;基础疾病:高血压12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17例,冠心病16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1~78岁,平均(59.64±3.7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0~4.5 h,平均(2.96±0.29)h;基础疾病:高血压13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5例,冠心病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注射液(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国药准字SJ20160055,50 mg)0.9 mg/kg,其中10%于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90%药物于1 h内持续静脉滴注。溶栓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邯郸滏荣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363,25 mg)进行抗血小板治疗,100mg/次,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0.1 g)口服治疗,0.2 g/次,3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NIHSS满分为42分,得分越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5]。(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重组人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满分30分,评分越低,认知功能越低。(6)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CXCL12、sCD40L、IL-6、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XCL12、sCD40L、IL-6、IL-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SE、Hcy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SE、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SE、Hc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多种因素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病死率、致残率高[6]。临床治疗该病应及早改善脑缺血区血液循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有效开通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丁苯酞可作用于急性脑梗死多个病理环节,促进病情恢复[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和血清NSE、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丁苯酞可减少机体花生四烯酸生成,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明显改善脑缺血区血流量[8-10]。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XCL12、sCD40L、IL-6、IL-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丁苯酞可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其炎症反应[11-13]。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丁苯酞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MMSE评分,降低血清NSE、Hcy、炎性因子水平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杨旭,唐勇,杨波,等.慢性脑缺血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超声特点比较[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2):243-246.
[2]王丽,戴海琳,唐旭,等.ABCD2评分联合MRA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5):595-598.
[3]付闪闪,孙万飞,张坤.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5):97-100.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13-4017.
[5]董少文,黄杰,王鹏,等.血栓弹力图参数结合NIHSS评分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3):1729-1732.
[6]王立鹤,田小溪,付国强,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颅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0,31(24):3152-3155.
[7]向瑜,周晓艳.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超静脉溶栓时间窗穿支病变型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临床研究,2022,30(12):74-77.
[8]余美琴.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及氧化损伤的影响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34):3-6.
[9]杨辉丽,孙瑜.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6):2552-2553.
[10]田英,尹月.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11):109-111.
[11]赵洁,朴翔宇,吴悦.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9,14(4):553-557.
[12]陈捷,程琼.丁苯酞对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1,30(6):683-686.
[13]赵月臣,马兰.痰瘀阻络方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血清6-k-PGF1a、Hcy、sICAM-1水平影响[J].陕西中医,2020,41(2):175-17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