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对剖宫产术中防治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进行剖宫产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产妇分为两组,每组60例。DZ组实施常规护理,GC组实施早期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方式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后DZ组舒张压、收缩压低于GC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DZ组心率、呼吸频率高于GC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DZ组高于GC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GC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NSNS评分高于DZ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在术中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利于产妇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稳定,可进一步提升新生儿健康情况与产妇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早期护理;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体位干预
0引言
妊娠后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较容易出现。子宫体积增大,导致下腔静脉被压迫是导致该病症出现的主要原因,产妇常存在回心血量下降、心排出量下降等表现[1]。仰卧位姿势下,也会出现明显低血压症状,包括胸闷、血压下降等。为减少上述情况出现,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一般来说,产妇保持仰卧姿势时会向左倾斜手术床15°~30°。该情况下,若有SHS发生,胎盘血流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升高。若护理干预不及时,很有可能危及母婴生命安全[3]。为保证母婴安全需采用有效护理方式进行干预。本文主要针对早期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中对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干预效果进行探究。现将具体内容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内容符合伦理标准。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2023年3月本院进行剖宫产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并在随机数表法干预下分为DZ组(常规护理)与GC组(早期护理)。DZ组产妇60例,年龄为26~36岁,平均(31.05±3.03)岁;产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型/Ⅱ型)30例/30例;分娩孕周为38~41周,平均(40.02±0.34)周;体重为68~72kg,平均(70.58±1.05)kg。GC组产妇60例,年龄为26~35岁,平均(31.02±3.06)岁;产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型/Ⅱ型)32例/28例;分娩孕周为38~42周,平均(39.98±0.39)周;体重为67~72kg,平均(69.91±1.0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胎儿发育无异常;②足月妊娠;③单胎;④产妇基础血压正常;⑤符合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适应症;⑥知晓研究内容,主动参加。
排除标准:①存在合并症(高血压、子痫、心脏病等);②合并微细血管病症;③胎儿畸形;④精神异常,沟通障碍;⑤无法参与全程研究。
1.2方法
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均需接受常规吸氧护理,并进行血压测量,用较快速度为产妇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50mL,尽量在麻醉穿刺成功时完成输注。2组产妇均需接受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此基础上,DZ组实施常规护理,GC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早期护理:(1)产妇需在手术前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孕晚期妊娠情况进行询问,包括是否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或类似症状。若有类似症状出现,手术过程中需提高关注程度。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产妇孕期体位喜好以及是否会在改变体位后出现不适症状,特别是对于胎儿较大、肥胖及高龄产妇。(2)护理人员需要向产妇介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相关内容,包括产生原因、表现症状、必要干预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以此提高产妇认知及配合度。(3)物品准备:术前20min将手术室温度调节至24℃、相对湿度50%~60%。备好手术器械、麻醉药品、吸引器、吸氧设备、监护仪等相关物品,连接手术床电源,备好遥控器,准备好与患者相匹配的清洁棉垫。接患者人手术室时做好交接班,确保输液通畅。(4)体位方面,尽量减少产妇仰卧位时间,麻醉后即将手术床朝向左侧倾斜15°~30°,手架向内收加大支撑面。产妇右侧臀部垫清洁棉垫(高约4~5cm),以此提高产妇舒适安全度。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麻醉后5min内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监测,若出现打哈欠、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协助处理。(5)若产妇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症状,需进行如下措施。①面罩吸氧或加大氧流量。②加大手术床朝向左侧倾斜度(保证体位安全前提下),或双手扶产妇腹部,尽量将产妇腹部向左侧倾斜,并加快输液速度。③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协助升压。④协助医生尽快取出胎儿,减少对产妇下腔静脉的压迫程度;同时做好新生儿窒息抢救工作。
1.3观察指标
①血压水平:将两组产妇护理前(进入手术室时)、护理后(胎儿娩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情况进行对比。②比较两组产妇心率、呼吸频率情况。③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单侧阻滞不全、低氧血症。④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其中,新生儿Apgar评分分值范围0~10分,得分越高,表示新生儿健康状况越好。NSNS量表包括测试项目19个,分值范围0~95分,评分越高,表示产妇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血压水平对比
护理前,DBP、SBP两组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水平下降,GC组高于DZ组(t=12.913/23.080,P<0.05)。详细见表1。
2.2两组产妇心率、呼吸频率对比
护理前,两组产妇心率、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各项指标水平下降,GC组低于DZ组(t=43.369/10.399,P<0.05)。详细见表2。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不良事件发生率,DZ组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单侧阻滞不全、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3.33%、20.00%、13.33%,GC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33%、3.33%、0.00%,均为DZ组高于GC组(χ2=10.385/8.086/8.571,P<0.05)。详细见表3。
2.4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NSNS评分对比
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NSNS评分,GC组高于DZ组(t=26.049/13.454,P<0.05)。详细见表4。
3讨论
剖宫产产妇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高发人群,该疾病产生原因与产妇体位有关。产妇子宫体积在妊娠晚期阶段,增大明显,尤其是处于仰卧姿势时,压迫下腔静脉,下腔、盆腔内静脉回流均因受到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减少,心脏容积略缩小,右心房压下降,进心搏出量减少[4]。上述诸因素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相关表现,典型特征为血压降低。除此之外,横膈也会因子宫增大而受到压迫,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心跳减慢、心脏血管扩张,引发血压下降[5]。此外,因子宫本身供血量较大,可达全身16%,故同样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出现血压下降情况。
从长期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产妇在孕晚期阶段,受到盆腔左侧乙状结肠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右旋情况。人体脊柱右端存在下腔静脉,特点为血管壁厚,且具有较大管腔直径。该情况也使得剖宫产手术中产妇体位变化容易引发SHS[6]。大多数产妇在非麻醉情况下,脉搏量代偿工作一般需要借助心率及体循环。此外,代偿情况也可能发生在脊柱旁静脉、静脉旁路和奇静脉。但这种代偿机制存在被弱化可能,即产妇处于麻醉状态时,可能有完全消失的可能[7]。近年来,临床剖宫产手术麻醉常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SHS的发生率。基于此,需要在剖宫产术中加用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进一步保证产妇与胎儿安全。本次研究中,GC组采用早期护理方式进行干预,产妇入室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保证手术进展流畅,缩短手术时间;尽量减少产妇仰卧时间[8]。以此缓解巨大子宫带来的压迫感。硬膜外麻醉能在麻醉后阻断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使麻醉平面以内的血管发生扩张,血液淤滞,有利于减少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另外,本文在麻醉穿刺成功时经上肢静脉快速输注液体250ml以扩充血容量,这对剖宫产中通过加快上肢静脉输液速度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有一定积极作用。故本次研究中,经护理干预后,虽然产妇的DBP、SBP、心率、呼吸频率水平均较护理前有所变动,但其稳定程度均优于DZ组(P<0.05)。而且,GC组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单侧阻滞不全、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33%、3.33%、0.00%,均低于常规护理下DZ组23.33%、20.00%、13.33%(P<0.05)。由此表示,经早期护理干预,产妇安全情况更加理想,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此外,护理过程中注意对产妇体位进行护理。两组产妇进入手术室时的血压值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在麻醉之后,与DZ组产妇相比,GC组血压水平更加理想(P<0.05),其麻醉后的舒张压波动也有差异(P<0.05)。分析原因,患者SBP影响因素为心脏每搏量,DBP更多依赖血管壁张力与弹力,是已经流入动脉的血液。通过有效体位干预,最先减小的是下肢血管阻力。扩张和血液淤积的出现通常与麻醉有关,降低心排出量就与回心血量,最终表现为DBP波动高于SBP。由此表示,在剖宫产术中,为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早期护理干预效果优势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下,剖宫产产妇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降低,产妇各项生命指标维持效果理想,具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袁亚苹,魏娇娇,张盼盼,等.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早期疼痛信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7):1001-1005.
[2]刘素梅,刘瑞香.早期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后产妇腹胀中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3,2(5):154-156.
[3]陈火惠.护理干预对剖腹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机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35):47-50.
[4]郭珍珍.围术期常规护理和阶段性健康教育对促进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早期恢复的对比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3,29(1):187-189.
[5]董卫卫.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择期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2,28(6):151-153.
[6]刘建华.手术护理配合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养生保健,2021,39(9):88-89.
[7]袁亚苹,魏娇娇,张盼盼,等.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早期疼痛信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7):1001-1005.
[8]石晓玲,徐萌,张瑾,等.体位干预防治剖宫产术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6):134-13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