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目的:观察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182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1例。对照组产后采用缩宫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母草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产后2、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凝血指标[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丙二醛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后2、24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产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T、APTT、TT短于产前,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两组血清丙二醛水平高于产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可降低其产后2、24 h出血量以及丙二醛水平,缩短其住院时间,改善其凝血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缩宫素注射液预防。

  【关键词】益母草注射液;缩宫素;剖宫产;产后;出血;丙二醛;凝血

  剖宫产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剖宫产产妇出血量≥1000 mL[1]。缩宫素是临床预防产后出血的首选用药[2]。益母草注射液可促进子宫收缩[3]。本文观察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182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行剖宫产;单胎妊娠;无意识、智力障碍;无既往剖宫产史。排除标准: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产妇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1例。研究组:年龄22~31岁,平均(26.20±2.70)岁;孕周37~39周,平均(38.59±1.62)周;体质量指数(BMI)21~24 kg/m2,平均(22.50±0.60)kg/m2。对照组:年龄23~32岁,平均(25.90±2.09)岁;孕周37~39周,平均(38.73±1.71)周;BMI 22~25 kg/m2,平均(23.10±0.38)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后采用缩宫素注射液治疗。胎儿娩出后,立即向子宫肌壁肌内注射缩宫素注射液(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5245,1 mL:5 U)10 U。其后给予10 U缩宫素注射液静脉滴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母草注射液(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1448,1 mL)治疗。胎儿娩出后,向子宫肌壁肌内注射1 mL,后于产后12 h再行臀部肌内注射1 mL。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产后2、24 h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产前、产后24 h凝血指标[血浆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法国思达高诊断技术有限公司,STA-R Evolution型号)测定。(3)比较两组产前、产后24 h血清丙二醛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4)比较两组治疗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后2、24 h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产后2、24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产前、产后24 h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产前,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和PT、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产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T、APTT、TT短于产前,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产前、产后24 h血清丙二醛水平比较

  产前,两组血清丙二醛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两组血清丙二醛水平均高于产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目前临床常用缩宫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预防产后出血[4-5]。但缩宫素药物半衰期较短,难以持续发挥促子宫收缩效果[6]。益母草注射液为中成药制剂,可提高剖宫产产后止血效果[7-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后2、24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24 h,研究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为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9]。益母草注射液可兴奋子宫平滑肌,促进其收缩达到止血作用,且其半衰期长达6 h[10-11]。此外,益母草注射液可双向调控凝血因子表达,利于剖宫产术后产妇子宫内膜表层的血管收缩止血[12-13]。

  已知产后持续出血可导致氧化应激反应,而过度的氧化应激反应可致机体损伤[14]。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产后24h,研究组丙二醛水平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联合益母草注射液可提高止血效果,从而降低氧化应激程度[15-16]。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益母草注射液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可降低其产后2、24 h出血量以及丙二醛水平,缩短其住院时间,改善其凝血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缩宫素注射液预防。

  参考文献

  [1]王兰.探究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J].世界复合医学,2020,6(5):153-155.

  [2]罗烈访.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在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9):218-220.

  [3]郑秋午,洪平,胡胜梅,等.注射益母草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4):403-406.

  [4]曹皓宁,刘兴会,吴琳.2022年FIGO产后出血指南解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3,39(3):188-191.

  [5]廖艺.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及宫缩能力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64-66.

  [6]源志群,黄珊珊,彭锦霞.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J].当代医学,2020,26(4):154-155.

  [7]李晨菁.缩宫素联合益母草注射液对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37.

  [8]张小峰.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及对PT、FIB水平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1,36(7):1139-1141.

  [9]邢立东.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3):180-182.

  [10]谢晓芳,陈冠儒,彭成.益母草注射液防治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0,15(9):1253-1257.

  [11]江琴,刘正飞,黄佳蓉.垂体后叶素联合益母草注射液防治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19,34(6):798-802.

  [12]童亚波,张晓娜.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自然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89-92.

  [13]杨丽丽,杨俊玲,张冬梅,等.益母草注射液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瘢痕子宫产后出血的效果[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9):2256-2259.

  [14]刘彬彬.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7):1228-1231.

  [15]苏丽,艾艳霞,曹省艳.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2):282-283.

  [16]王瑞,岳青芬.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产妇血压的影响[J].药品评价,2019,16(10):14-1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