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发病3d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入组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体检的人员45例作为对照组,对血脂异常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讨论与评估。结果经研究后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正常组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后TC,LDL-C和HDL-C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进一步分析TC、LDL-C、HDL-C等出现异常和急性脑梗死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而HDL-C的水平降低则属于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血脂异常;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在不断降低,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则在不断增加。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特别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卒中发生。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遗传和年龄等三个方面[1]。另外一些危险因素是可以进行干预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脂质代谢紊乱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2]。动脉粥样硬化(AS)是脑梗死(CI)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而脂质代谢异常是AS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关于HDL-C和三酰甘油(TG)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无定论[3]。通过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中脂质含量的分析,探索脂质组分和甘油三酯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入住苏州市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的45名发病时间在3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年龄在50~95岁,平均(65.54±10.40)岁。同期收集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51~80岁,平均(62.85±9.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第2d,在空腹时取静脉血,测定其血脂水平;②该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且患者知情同意;③所有患者的头颅CT和/或MRI都能明确诊断,并符合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梗死,如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颅内动脉炎、颅内感染,肿瘤;②其他原因,如血液成分改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脑盗血综合征等;③严重意识障碍;④传染疾病;⑤精神类疾病。
1.2方法
观察组于入院次日上午,空腹时,抽取静脉血2mL,取血清后,以酶法、选择性抑制剂、选择性清除剂等方法检测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apoB。对照组在体检日,在空腹时,取2mL静脉血,测量的方法和观察组一样。在采血前的1d,所有的病人都是在晚上8点之后的禁食。检测仪器采用OLYMPUSAU400型全自动生化仪,所用的试剂全部来自北京利德曼生物化学公司。
1.3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参考201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具体标准如下。
1.4观察指标
1.4.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
包括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质蛋白-C)、LDL-C(低密度脂质蛋白-C)、apoA(载脂蛋白A)、apoB(载脂蛋白B)。
1.4.2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
TC、TG、HDL-C、LDL-C、apoA、apoB发生异常的概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受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异常概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出现异常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
3讨论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调查显示,与大部分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的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及知晓率仍较低。然而,在我国,由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模式不断改变。我们国家人口的平均胆固醇含量在逐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年龄增长,脂代谢紊乱的发生率逐渐增高[4]。但是,面对高风险的脂代谢紊乱状况,国内脂代谢紊乱的知晓率、控制率及达到率依然较低,导致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并已成为第一位致死因素,极大地浪费了大量的社会及医疗资源。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5]。
血脂代谢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血脂主要是磷脂等物质[6]。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脂质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磷脂等各项指标。目前在人类血液之中胆固醇的主要成分属于HDL-C和LDL-C,LDL其中胆固醇酯为40%、游离胆固醇则为10%、一般的TG6%、磷脂含量20%、而蛋白质则为24%,其属于血液中相应的胆固醇含量最高的脂蛋白,因此其常常被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血液中大约有60%的胆固醇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中,低密度脂蛋白-C把从血液中提取的胆固醇带到周边组织用于使用。高密度脂蛋白(HDL)可将外周组织中的胆固醇(如AS)以胆酸的方式运输至肝脏,这一过程被称作“逆转胆固醇运输”[7]。LDL-C是一种粒径很小的脂质体,其主要运载的是胆固醇,其浓度与总胆固醇浓度相一致。脂代谢紊乱时,脑中主动脉及中动脉的血管内有脂质沉积,造成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血液黏度增加,就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8]。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高TC会导致血管内的胆固醇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TC会导致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导致血液黏度升高,促进血栓的形成。但LDL-C被氧化后能产生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LDL),导致血管内皮活化、炎症反应和凋亡。另外,氧化应激不但可以直接损害内皮细胞,也可以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在ox-LDL作用下,单核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形成泡沫化,引起斑块中脂质沉积;斑块的稳定性被打破,单核细胞被活化,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会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关于脂代谢紊乱和脑血管疾病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血液中总胆固醇,特别是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等AS的重要发病机制。前期研究发现,HDL可将胆固醇从血管壁等外部组织转移到肝脏,促进其降解,从而发挥抗AS的作用。然而,HDL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至今仍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HDL水平下降与脑卒中发生风险有关。有研究表明,脑缺血后HDL水平显著下降,而HDL的保护性因子下降可能是导致脑缺血后HDL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甘油三酯是一种中性脂肪,在机体的能量供给和代谢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过高的TG会导致血管内膜深度脂肪化,促使血栓形成;此外,TG还会影响纤维蛋白溶解能力,导致脑梗死的发生。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TG和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目前对TG的认识仍有较多分歧,多数研究认为TG是引起脑血管病尤其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但至今仍无定论。许多研究显示,TG升高与缺血性中风并无相关性。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这可能是由于纳入人群的选择性偏倚,以及在分析血脂紊乱和中风之间的联系时,未将中风分为不同类型等原因造成的。同时,关于血脂紊乱和ICH之间的联系也有争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正常组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后TC,LDL-C和HDL-C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TC、L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HDL-C水平降低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提示在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人们饮食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现有的治疗手段仍未取得较大进展。目前,该病的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是该病治疗的三大难点,及早防治该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通过对病人的血脂进行监测和干预,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血清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为靶点,综合评估血脂水平,确定干预方案和调节血脂水平,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潘家兴,胡兰,王源江,等.环境温度的短期升高和海南万宁候鸟老人急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7):721-724.
[2]刘波,何芸.探讨大剂量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31-33.
[3]石金彪,王五洲,石柯,等.环氧化酶2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2,33(5):46-49.
[4]陈静,**萍,朱慧君.新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性取栓后颅内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8):79-81.
[5]王晶晶.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主要危险因子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与NIHSS评分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9):78-81.
[6]李亚晨,张广玉.低密度脂蛋白亚型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研究,2022,4(3):142-145.
[7]陶培洪,孟涛,杨柳,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estrin2、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水平变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12):1175-1179.
[8]赵娜,张婷,杨云,等.依洛尤单抗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颅内出血风险的影响[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1,23(5):241-24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