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血细胞形态联合血常规在婴幼儿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5月本院收治的感染疾病患儿40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婴幼儿4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两组婴幼儿均采用血细胞形态、血常规检测,观察两组血常规指标水平(WBC、NLR、LDR、RDW),并比较单一诊断准确率和联合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LDR比对照组更低,RDW、WBC、NLR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NLR比对照组更低,RDW、WBC、LDR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血常规诊断和血细胞形态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感染疾病的诊断选择血细胞形态联合血常规检测更有诊断价值,准确率更高,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血常规;婴幼儿;疾病感染;诊断准确率
0引言
婴幼儿感染性疾病是指影响婴儿和幼儿的疾病,通常是由病原体(例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1]。由于婴儿和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因此更容易感染疾病。做好婴幼儿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以避免病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感染的侵袭。感染性疾病可以对婴幼儿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早准确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血细胞形态和血常规检查成为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婴幼儿的血液状态和可能存在的疾病情况[2]。血细胞形态指的是观察和描述血液中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数量,而血常规检查则是定量测定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比例和形态特征。通过对血细胞形态和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分析,医生可以初步了解婴幼儿的血液状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这对于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血细胞形态和血常规检查仅是诊断的一部分,综合考虑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更有助于确定具体病因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应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全面评估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并确保婴幼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基于此,本文观察血细胞形态联合血常规在婴幼儿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5月本院收治的感染疾病患儿40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婴幼儿4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观察组:男200例,女200例,年龄为6个月至3岁,平均(1.20±1.00)岁,其中包括100例细菌感染,100例严重脓毒症,100例单纯泌尿系统感染、单纯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100例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对照组:男300例,女100例,年龄为5个月至4岁,平均(1.20±1.02)岁。两组婴幼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婴幼儿均采用血细胞形态、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采用CAL 8000PLUS血液细胞分析流水线,步骤如下。①检测准备:确保婴幼儿舒适、安全,并保持相对平静的状态。如果需要,可以让婴幼儿吃奶或吮吸安抚奶嘴,以减少不适和焦虑感。②采集标本:使用一次性无菌的针头和管子,从婴幼儿的外周静脉(通常是手背或前臂)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标本。通常,婴幼儿血量较少,所以只需采集少量的血液。③标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转移到一次性无菌的试管中,并与适当的抗凝剂混合,以防止血液凝结。常用的抗凝剂有EDTA(乙二胺四乙酸)和肝素[3]。④血细胞计数:将血液标本送往实验室,使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这些仪器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计算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参数。⑤结果分析:实验室技术人员会根据分析结果生成一份血常规报告。报告中通常包括各项参数的测量值和参考范围。医生会根据这些结果来评估婴幼儿的血液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的征兆。
血细胞形态检测步骤。①血液标本准备:采集婴幼儿的血液标本,一般通过外周静脉采集。采集血液时要使用一次性无菌的针头和管子,并确保采集前消毒采集部位。②标本制片: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滴于玻片上,通常采用两片玻片,一片用于涂片,一片用于压片。涂片时,将一片玻片轻轻按在另一片玻片上,使血液均匀地涂开。③染色处理:制片完成后,对玻片上的血液标本进行染色处理。常用的染色方法是使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液,这些染料可以突出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并使其更容易观察和分析。④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使用高倍镜和油浸镜头,仔细观察血液标本中的血细胞形态。注意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染色情况,以及白细胞的种类和数量等。⑤形态评估:根据观察到的血细胞形态特征,评估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红细胞形态异常、白细胞形态异常、血小板异常等。这些异常可能与感染性疾病、贫血、白血病等疾病有关。⑥结果分析和报告:根据观察和评估的结果,生成血细胞形态检测的报告。报告中通常包括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描述、数量及其与正常参考范围的比较等信息。医生会根据报告来评估婴幼儿的血液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决策[4]。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血常规指标水平: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比例(Lymphocyte-to-Neutrophil Ratio,LD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并比较单一诊断准确率和联合诊断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细菌感染血常规指标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LDR比对照组更低,RDW、WBC、NLR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病毒感染指标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NLR比对照组更低,RDW、WBC、LDR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血细胞形态、血常规诊断准确率对比
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血常规诊断和血细胞形态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婴幼儿感染性疾病是指婴儿和幼儿在生长发育期间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婴幼儿感染性疾病的及早诊断对于保障婴幼儿健康至关重要。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其抵抗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受到各类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及时进行诊断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避免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此外,对于一些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例如流感等,及早诊断可以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疾病在婴幼儿群体中传播。正确的诊断还有助于避免误诊和漏诊,确保婴幼儿能够及时获得正确的治疗,减少病情延误和错误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通过诊断婴幼儿感染性疾病,还能够评估其是否需要接种相应的疫苗,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血常规检测和血细胞形态检测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将详细介绍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测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婴幼儿的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得出一系列血液指标的测定结果。在感染性疾病中,血常规检测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婴幼儿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首先,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5]。感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加,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亚群)数量的增加,称为白细胞增多。同时,感染还可引起白细胞的分类变化,如核左移现象,即幼稚细胞(如幼稚中性粒细胞)增多。这些改变可以反映出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程度。其次,白细胞中毒颗粒是指白细胞细胞质内可见的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一般认为感染越严重,含中毒颗粒的细胞比例越高,细胞内中毒颗粒也越粗大,含量也多。在婴幼儿感染疾病中,白细胞中毒颗粒的存在可能是感染或炎症的指示[6]。另外,血液中观察到的白细胞空泡是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在婴幼儿感染疾病中,空泡的存在可能提示感染病变或其他炎症过程。核左移是指嗜中性粒细胞核中出现幼稚形态的粒细胞。正常情况下,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而幼稚形态的中性粒细胞通常在骨髓中生成,随后成熟并释放到循环系统中。在感染疾病中,由于骨髓中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不足,幼稚形态的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导致核左移。核左移可以作为感染炎症的指标之一。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在感染疾病中,杜勒小体的出现可能与病原体的直接作用、毒素的影响或免疫反应有关。异型淋巴细胞是指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在感染疾病中,免疫系统会对感染病原体产生反应,导致淋巴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可以提示免疫系统的活跃性和感染的存在[7]。此外,婴幼儿感染RSV(呼吸道合胞病毒)、AV(腺病毒)、EB(巨细胞病毒)、EV(肠道病毒)以及科萨奇病毒等疾病,往往与血常规中的中性比例减低和淋巴细胞增高有关。这些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进入婴幼儿的呼吸道或消化道,引发感染。感染后,病毒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导致淋巴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对于抗击病原体具有重要作用。当淋巴细胞减少时,免疫反应的效力可能会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在感染细菌时,观察组患儿的LDR较对照组更低,这可能是因为感染引起了炎症反应,导致淋巴细胞的相对比例降低。炎症通常会刺激中性粒细胞的增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观察组的NLR更高,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增加。另外,细菌感染也可能引起贫血,因此对照组的RDW和WBC可能会相对较高。贫血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使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此外,由于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增加。相比之下,在感染病毒时,观察组患儿的NLR比对照组更低。这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通常会引起更强的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细胞的相对比例增加,从而降低NLR值。因此,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检测和血细胞形态检测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婴幼儿感染疾病的诊断选择血细胞形态联合血常规检测更有诊断价值,准确率更高,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胡海燕.初次RSV感染时间影响成年期再次RSV感染时天然辅助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D].辽宁:中国医科大学,2016.
[2]付禹.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7,23(24):134-135.
[3]庄瑞松.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0):231.
[4]崔忠岩,曹文.血常规及血细胞形态检测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3):367-368.
[5]于奇.血常规联合血细胞形态检查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127-129.
[6]田丽.血常规联合血细胞形态检查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6):3024-302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