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正文

  摘要:大多数心血管疾病进展至终末阶段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以持续性呼吸困难、乏力、体液潴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CHF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以及血清学指标。其中,血清学指标在CHF筛查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治疗过程中辅助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用药。传统CHF血清学标志物如B型利钠肽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因影响因素较多,敏感度有待提高。目前,临床亟待寻找特异度和敏感度更高的新型血清学指标辅助诊疗工作。本文拟对近年来新型潜在CHF血清学生物标志物进行总结及展望。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0引言

  慢性心力衰竭(CHF)为心脏循环障碍相关心血管疾病晚期并发症。多数CHF患者预后较差,年均病死率高达30%~50%,因此对CHF患者预后预测尤为重要[1]。CHF早期诊断及筛选,多采取超声心电图、X射线等与临床诊断综合做出判断,但上述方法在应用期间受到客观条件影响。考虑CHF发病机制复杂程度高,有多种生物学标志物变化情况,早期对血清学指标展开监测,可以判断出患者病情变化[2]。目前常用血清学检测生物标志物为血清N端B型利那多肽(NT-proBNP),但因其水平极易受到自身蛋白结构、患者体质量指数、年龄、性别、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检测结果。为此,探索出新型生物标志物展开CHF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3]。病理生理学不断发展,在临床阶段,诸多新型标志物受到广泛关注,且在应用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就慢性心力衰竭新型血清学指标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生长分化因子-15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为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中的不同成员,在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及心肌细胞等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共同影响下快速形成细胞因子[4]。GDF-15作为前蛋白分泌,由308个氨基酸构成,在经过酶切加工后能变成分子量为25kDa的112个氨基酸,为活性的同源二聚体,而两个分子经二硫键结合后实现基因表达调控目的。一般情况下在各个组织当中GDF-15分布不均,在前列腺、胎盘中高表达,心肌等组织中表达极低。GDF-15同样为应激细胞因子,处于缺氧缺血、炎症反应以及急性组织损伤时,GDF-15敏感性高,浓度显著升高。有研究指出[5],GDF-15血清浓度成为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发生概率预估的指标,第一次阐明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近些年来,伴随着大量科研工作在这方面研究深入,发现GDF-15参与到心血管疾病过程,与心肌重构显著关联。在外周循环系统当中GDF-15与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病理状态有关联,同时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关,如心力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肥大、动脉粥样硬化等,两者之间相关性高。有研究指出[6],当前预测新的心力衰竭生化标志物之一为GDF-15,为此在心力衰竭诊断、高危人群筛查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研究及探索具有一定潜在价值。GDF-15在非心脏、外周组织当中产生,如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研究指出在小鼠肝脏、肺和肾中GDF-15水平高出心肌2~60倍。因此,上述标志物则反映多数器官变化,不仅仅为心室和心房,相比较NT-proBNP,GDF-15可以更好反映出CHF患者临床状况,包括其他器官及系统的合并症。一旦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成为新的心脏保护因子,GDF-15前蛋白表达能促使成熟的GDF-15肽释放到细胞外,进而保护心肌细胞,产生抗炎、抑制细胞凋亡及促进心肌重建、心室肥厚等作用。同时,GDF-15激活ALK Type 1受体和Smad磷酸化发挥细胞保护、抗细胞凋亡及抗肥大的生物活性。心力衰竭期间GDF-15主要在外周高表达,因自身生物学特性,GDF-15的循环水平反映出急慢性细胞损伤与应激。GDF-15血液浓度增加后反映出多种病理状况,如动脉粥样硬化、CHF。此外,文献报道[7]中GDF-15为心力衰竭预后因素,GDF-15为近些年来研究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生物标志物,但潜在价值仍需进一步挖掘。
 

 
  2热休克蛋白70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被称为应急蛋白,为一组分子结构、生化性质及免疫结构高度保守的蛋白。分子量约70kD,为热休克蛋白家族当中重要组成一员,又被称为热休克蛋白。在正常细胞当中水平偏低,但处于应激状态下伴有升高趋势,目前HSP70成为研究中较多的一种。尤其是对HSP70家族的结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理的相关研究较多,处于正常状况时,HSP70位于胞浆内,一旦受到热休克刺激后核内HSP70迅速增加,浆内仅少量存在,当细胞处于恢复阶段时核内HSP70消失,但浆内依然有较低水平HSP70表达[8]。处于正常情况下HSP70位于细胞质内,而细胞经应激作用下,迅速转移至细胞核内对核仁包围,仅细胞质内少量存在,消除应激后细胞处于恢复阶段,此时细胞核内HSP70返回胞浆呈现出低水平表达,再次应激之后并重新返回细胞核。研究指出[9],血清HSP70水平与CHF心功能之间关系紧密,伴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且HSP70在心力衰竭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当中有重要价值。HSP70普遍存在细胞质、内质网及细胞核等部位,对多种细胞产生保护作用。研究指出[10],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开展HSP70监测,显示伴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则HSP70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二者呈现出正相关。研究指出[11],观察长期CHF患者心肌HSP70水平表达,机体内HSP70减少后表示有钝化现象,对于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心功能恶化程度随之减弱,但目前具体作用机制仍然并不明确。
 

 
  3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Th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 protein,ST2)为IL-1受体家族成员,与IL-33为特异性功能配体。ST2能跨膜ST2(ST2L)、可溶性ST2(sST2)两种形式表达,在炎症、压力刺激作用下为多种细胞产生。IL-33与ST2L结合后再存在IL-1受体辅助蛋白情况下活化MAPK和NF-κB信号途径,在靶细胞中产生抵抗纤维化等效应。sST2存在循环系统并为IL-33的诱骗受体,可以抑制IL-33/ST2L信号途径,阻止上述效应的产生。IL-33/ST2轴和可溶性ST2在炎症、肿瘤以及心脏疾病当中能发挥出明显作用。sST2为活化多核巨中性粒细胞、呼吸道上皮、角质细胞及真皮成纤维细胞表达与分泌。近期越来越多证据指出[12],在心力衰竭、免疫调节中sST2发挥着重要作用。1L-33/ST2L信号转导通路上可实现抗心肌肥厚、纤维化作用,目前能具有明显调节心肌重构作用,sST2与1L-33之间结合后,可有效抑制活性功能,sST2反映出心肌细胞接受生物机械刺激后产生应变,为目前心肌细胞肥厚、纤维化标志,与年龄、肾功能损害及体重指数等因素无关联,在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之中,可以发挥出明显应用价值。2020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防治专家共识》[13]提出,将sST2作为IIa类推荐可以与NT-proBNP和肌钙蛋白T联合应用预测心衰的发生,进而明确心衰的诊断及评估预后指标。sST2参与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过程,而对于急性心梗后心力衰竭诊断上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判断治疗成效。而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心梗患者采取血清sST2指标后,进而能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4半乳糖凝集素3

  半乳糖凝集素3(Gal-3)作为唯一的嵌合型半乳糖凝集素,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出炎症信号,巨噬细胞活化下迁移至心脏组织,此时Gal-3表达显著升高,可以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而胶原沉积增多参与到心衰的发生及发展。同时,肾功能不全、肺部疾病、急性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发生均是引起Gal-3水平升高的重要因素。一项心衰高危人群筛查得出[14],Gal-3为社区人群发生心衰事件的预测因子。荟萃分析指出,Gal-3对一般人群发生新发心衰事件的预测因子。研究指出[15],Gal-3对急性心衰具有诊断价值。然而部分研究提出不同结果,低水平利钠肽不能排除HFpEF,联合Gal-3可以提高HFpEF的诊断价值。在心衰的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之中得出,基线Gal-3为急性心衰短期及长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指出[16],通过监测Gal-3,当水平升高后为急性心衰发生死亡及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的预测因子。此外,通过对Gal-3水平监测结果提出,当Gal-3水平升高则与慢性心衰不良预后有关联。通过动态监测Gal-3水平后,有助于新发心衰的预测、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的危险分层,进而做出预后评估。

  5结语

  CHF是指多种病因下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多数患者预后程度较差,现阶段对发病病因机制尚未做出明确阐述。而早期诊断上,综合考虑心电图、影像学、临床症状及病史等,因症状及体征表现上有特异性差异,在实际诊断期间则具有局限性。为此,进一步揭示CHF发病机制及转归,找出特异性血清标志物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问题。不同标志物之间生物学特点不同,有关CHF作用机制有所相同,单独或联合能发挥作用,提高对疾病诊断、预测效能,经多指标联合诊断,能进一步判断危险分层,为当前及临床血清学指标监测发展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杨荣,朱曙光,鲁兰兰,等.心电图参数联合血清学指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J].医学综述,2021,27(17):3509-3514.

  [2]朱英男,任天莹,郑娟,等.血清Cys C、BNP及Mb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4):71-73.

  [3]李群,彭慧艳.血清脑钠肽、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22,49(13):74-76.

  [4]段洪强,闫鹏,祁娜.血清GDF-15、sST2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及对预后的评估[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13(3):453-456.

  [5]张建楚.血清胶原指标及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生长分化因子15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检测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9):127-129.

  [6]王凯,刘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R-ProADM、Gal-3、GDF-15表达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0):1390-1394.

  [7]乔香瑞,刘军辉,花蕊,等.循环单核细胞和血浆中GDF-15和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39(11):1273-1279.

  [8]刘力华,刘娟.超声心动图参数及HSP70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23,25(1):45-50.

  [9]张伟,宋小英,李芸.热休克蛋白70-hom基因+2437 T/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8):27-31.

  [10]刘锋瑞,高红艳,王丽,等.热休克蛋白7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34(6):572-577.

  [11]田倪妮,魏玲,李宏键,等.心肌热休克蛋白70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J].心脏杂志,2015,27(3):314-317.

  [12]王洁,鲁莉.血清可溶性ST2联合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19):68-72.

  [13]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防治专家共识起草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0,3(1):1-7.

  [14]赵志坤,王磊,张津津,等.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Gal-3、Copeptin水平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3):486-490.

  [15]白冬阳,黄丽君,张丽华.FGF23、Gal-3、Toll样受体4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21,42(3):343-346.

  [16]徐鸣悦,张明璇,李忠艳.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及半乳糖凝集素3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21,43(4):317-32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