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利多卡因联用亚甲蓝对痔疮患者超前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痔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使用利多卡因联合亚甲蓝,对照组仅使用亚甲蓝,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出现不良反应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2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h、12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睡眠障碍概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痔疮患者实施术后超前镇痛的过程中,施以利多卡因联用亚甲蓝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痔疮;超前镇痛;利多卡因;亚甲蓝;疼痛评分
0引言
在肛肠疾病中,痔疮是常见疾病之一,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术后疼痛、局部炎症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其中术后疼痛是最常见且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疼痛管理一直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常规的疼痛护理效果并不理想。超前镇痛是一个重要的疼痛管理手段,旨在通过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预先采取镇痛干预,阻止疼痛信号从外周传递到中枢,从而控制疼痛,并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1]。既往的研究中,长效止痛合剂被应用于术后疼痛的缓解,但仍存在疼痛控制不充分的问题[2]。此外,单一药物的镇痛效果往往有限,且可能伴随着耐受性的产生。本研究应用利卡多因联用亚甲蓝联合方案对痔疮患者实施术后超前镇痛,效果理想。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痔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66±12.5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32±14.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中相关诊断标准[3];无语言、认知障碍及精神病史;既往无其他肛肠手术史;病程3个月至10年;患者自愿参与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或精神障碍疾病;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对本试验所用药物成分有过敏;无法随访。
1.2方法
研究组施以利多卡因联合亚甲蓝,术后于肛门邻周切缘皮下进行了1mL亚甲蓝的注射,总注射量控制在5mL以内,并塞利多卡因乳膏辅助治疗。在注射过程中,应确保针头与皮肤倾斜成30°,避免过深注射。同时,在注射过程中应进行回抽,以检查是否出现血液回流,防止药物进入血管。注射完成后,轻轻按摩注射部位,促使亚甲蓝均匀扩散。对照组仅施以亚甲蓝,用量用法与研究组相同。两组患者均定时更换药品,并进行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持续2d以抗感染。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价,评价节点为术后2h、6h和12h。参照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疼痛情况进行评估[4]。评分等级从0~10分,0分为无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同时,对两组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进行记录。采用SF-36表评估术后15d两组生存质量,评估表包含4个方面:角色、认知、社会和躯体领域,每项满为100分,评分结果越高,表明生活质量的提升越显著。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加百分比[n(%)]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间各时间点疼痛差异评分比较
术后2h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相近,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手术后6h和12h的疼痛评分节点,观察组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间术后不良反应率比较
对照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均高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出现食欲不振和睡眠障碍者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间术后生存质量比较
对照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均高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出现食欲不振和睡眠障碍者与实验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3。
3讨论
痔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手术治疗痔疮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必要且有效的,但痔疮患者术后疼痛的问题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术后疼痛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例如心率、血压的升高,以及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5]。传统的术后镇痛方式,往往是以反应性策略为主,即在患者出现疼痛时给予镇痛药物。这种策略存在其局限性,因为它常常不能提供持续和有效的镇痛效果。更重要的是,等到患者出现疼痛症状时再给予镇痛药物,往往错过了疼痛控制的最佳时机,导致镇痛效果不佳,进而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而超前镇痛的策略则是在患者出现疼痛之前就给予镇痛药物,以预防术后疼痛的发生。这种方法考虑了疼痛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于手术创伤的反应[6]。通过超前镇痛,可以在手术前就减少或预防中枢敏感化,从而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本研究通过利多卡因和亚甲蓝联合使用观察痔疮患者超前镇痛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6h和12h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使用两种药物能够在12h内提供更为持续和有效的疼痛缓解,提示超前镇痛在减轻术后疼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与痔疮术后施以氟比洛芬酯合并亚甲蓝能有效改善术后痛感的结论一致[7]。观察组术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睡眠障碍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及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的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术后疼痛的不良控制。而睡眠障碍通常与术后的疼痛和不适紧密相关,良好控制疼痛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是衡量术后恢复和干预措施效果的关键指标,从生活质量的角度看,超前镇痛策略不仅提供了疼痛缓解,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日常功能和整体满意度。因此,超前镇痛策略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早期的疼痛缓解,还可能减少术后疼痛相关不良反应,从而促进了患者的整体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利多卡因联合亚甲蓝在痔疮手术后超前镇痛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供持续和有效的疼痛控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奇,张丽华,张宇平,等.丙帕他莫超前镇痛在痔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21,26(6):1180-1181.
[2]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J].中华胃肠外科学杂志,2006,9(5):461-463.
[3]孙平良,袁代解,耿曙光,等.亚甲蓝长效止痛合剂预防混合痔术后疼痛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133-134.
[4]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3):1925.
[5]周海伦,夏瑜彬,尹相宜,等.痔切除术的术后疼痛管理现状[J].上海医学,2021,44(10):784-788.
[6]邓亚南,潘小妮,刘鑫,等.针刺与腰丛神经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超前镇痛中的应用比较[J].陕西中医,2022,43(10):1455-1458.
[7]李崇彪,黄梅,朱增威,等.氟比洛芬酯合并亚甲蓝对痔疮术后超前镇痛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20,17(5):70-7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