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联合采用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4例,按照数表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n=27)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研究组(n=27)应用超声乳化技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疗效,检测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视力与眼压等,并统计两组的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治疗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均高于对照组,而其眼压则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较对照组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疗效可靠,可降低患者眼压、恢复患者视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房角分离术;疗效
0引言
闭角型青光眼属于青光眼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是一种以眼压急剧升高,并伴有相应症状和眼前段组织改变为特征的眼病,该病多发于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4倍,且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尤以50~70岁居多[1]。闭角型青光眼症状一般比较明显,患者由于眼压急剧上升,可感到眼胀、眼痛、头痛,甚至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影响较大。且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可因眼压的不断升高,造成眼部组织的退行性变化,从而引起白内障的发生或白内障的加重[2]。目前临床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中超声乳化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技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较为常见,且术式治疗的效果、预后等存在一定的差异[3],故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54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探讨了两种联合术式的疗效差异,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4例,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例。对照组:男10例,女17例;年龄为61~79岁,平均(71.47±8.72)岁;病程为1~10年,平均(5.14±1.32)年。研究组:男9例,女18例;年龄为61~78岁,平均(71.69±8.56)岁;病程为1~11年,平均(5.26±1.24)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满足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标准[4],且合并白内障;②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指征;③患者认知、意识等功能无障碍;④临床基础资料完整;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眼部其余疾病;②合并器质性严重损伤;③合并血液、免疫等系统疾病;④合并精神疾病;⑤拒绝参与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超声乳化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前复方托品酰胺眼液(国药准字H11021793,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有限公司)进行散瞳处理,再行表面麻醉,于患眼三点位置角膜缘行一侧切口,于前房将透明质酸钠置入后采用环形撕囊方式分离晶体皮质与核,结合核硬度调整乳化参数,碎核后清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完成后于前房注入卡巴胆碱(国药准字H10950056,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并切除膜瓣表面部分小梁组织及邻近虹膜,间断缝合、包扎。
研究组进行超声乳化技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超声乳化技术操作步骤同上述对照组,操作完毕后进行房角分离术,将透明质酸钠注入患眼的前房虹膜根部,再进行轻压,前房角分离后,清除透明质酸钠,然后对人工晶状体部位、前房深度等进行调节。术后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以抗生素口服与典必殊眼液(s.a.ALCON-COUVREUR n.v.,批准文号H20080661)滴眼。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并比较患者的视力、眼压等指标。①手术疗效判定,显效:视力恢复,眼压降至正常水平,房角开放180°以上;有效:视力、眼压等改善显著,房角开放120°~180°;无效:视力、眼压无改善,房角开放120°内。总疗效率以显效、有效之和计算。②视力以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检测、眼压采用眼压计测量、前房角宽度、前房深度以前节OCT检查法测量。③并发症包括有角膜水肿、虹膜纤维素样渗出、结膜滤过泡渗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利用SPSS 23.0处理,计数、计量各以[n(%)]、(x—±s)表示,并采用χ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手术治疗总疗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手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等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等指标比较无差异存在(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均高于对照组,而其眼压则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率较对照组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原因尚未充分阐明,但被公认的观点是眼轴较短,前房较浅,房角狭窄及瞳孔阻滞机制为本病发病的解剖学因素。本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周边部虹膜机械性堵塞了房角,阻断了房水的出路而致眼压急剧升高,通常小梁和房水排出系统功能正常,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过长,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胆碱类药物均可使瞳孔散大,周边虹膜松弛从而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长时间阅读疲劳和疼痛,也是本地的常见诱因[5]。且有研究指出[6],闭角型青光眼与白内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在闭角型青光眼在发作时,由于房水流出的通道受阻导致眼压升高、房水的成分发生改变,会导致晶状体的代谢障碍,从而使晶状体发生混浊引起白内障,或导致原有的白内障加重。而另一方面,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不断吸水膨胀,其体积增大、前后径增加明显,使前房变浅,造成房角狭窄,就会导致眼压升高从而形成青光眼。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临床公认的一种治疗方法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其主要通过超声乳化术改善前房角受压程度,加深前房深度,降低眼压;同时可溶解小梁网表面的糖胺多糖,提高小梁网细胞吞噬功能,从而增强小梁网的通透性,以排出房水。再结合以房角分离术,置入黏弹剂促使房角的快速分离,并降低以往手术器械对小梁网等组织损伤,保存小梁网等组织正常功能[7]。故通过联合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眼前段拥挤情况,从而提高患者视力与视野范围。其相较于超声乳化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而言,该术式的操作更为简便,手术时间更短;且对患眼正常组织的损伤更小,还可维持患者正常的眼压水平,有利于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治疗总疗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同时本研究术后研究组患者的视力(0.73±0.10)、中央前房深度(3.81±0.31)mm、房角宽度(3.96±0.34)°,均高于对照组,而其眼压(16.34±1.74)mmHg则较对照组低(P<0.05),可见该联合术式能促使患者视力的恢复,并降低患者的眼压,扩宽患者的视野。最后在并发症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各为7.41%、29.6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可见联合术式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疗效可靠,可降低患者眼压、恢复患者视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志辉,张希乔,曾幸平,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对房角宽度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2,8(10):40-43.
[2]范世超,崔建军,张宏霞,等.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4):33-34.
[3]李维娜,李成茂,吴晓玉.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J].临床眼科杂志,2023,31(1):40-43.
[4]平丽,田秀红,姚帮桃.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21,21(5):379-382.
[5]孙青山,杨亚男,刘杰.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3):122-124.
[6]叶国宁.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9):140-141.
[7]麦圣龙,姚金玉,吴小燕.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眼科新进展,2021,41(3):259-26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