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D)躁狂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76例BD躁狂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认知功能[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试(TMT)]、神经递质[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及功能、认知功能及神经递质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RMS评分、SDSS评分、PANSS评分和持续错误数、错误应答数及TMT-A、TMT-B等均低于对照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T3、BDNF、5-H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BD躁狂发作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增强患者认知、社会功能,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丙戊酸钠神经递质认知功能
双相情感障碍(BD)属于精神心理科心境障碍类疾病,包含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两种心境,其中BD躁狂发作表现为言语增多、情感高涨、精力充沛等,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出现自伤、伤人等行为,威胁自身及他人安全[1]。目前临床主要以心理干预、药物控制为主,药物控制主要包括心境稳定剂、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丙戊酸钠属于心境稳定剂类药物,具有血药浓度稳定、不良反应风险低、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BD躁狂发作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2]。但长期单一用药易增加复发风险,无法有效控制病情,临床推荐采用联合用药方案,以期快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但目前BD躁狂发作相关诊疗指南中并无标准联合治疗方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属于抗精神障碍类药物,可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暴躁不安、情感高涨等症状,联合心境稳定剂类药物,或可提高治疗效果[3]。另有研究发现,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可调节神经元生长、发育,与BD躁狂发作发生、发展相关[4]。基于此,本研究尝试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BD躁狂发作患者,探究二者联合的疗效及对血清神经递质、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76例BD躁狂发作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符合BD躁狂发作相关诊断标准[5];年龄18~65岁;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6]≥22分;临床资料完整;沟通能力基本正常。排除标准:原发性甲状腺功能障碍;混合发作;成瘾物质、药物导致的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病变;存在既往精神类治疗史;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存在药物禁忌;内分泌功能异常;严重自杀倾向;妊娠、哺乳期;新冠肺炎感染;疫情封控。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女16例,男22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0.82±9.64)岁;病程7~39个月,平均病程(23.15±7.19)个月。观察组女13例,男25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14±10.14)岁;病程8~41个月,平均病程(24.37±7.85)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厦门市第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Ⅰ)[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95,规格:0.5 g]治疗,初始剂量0.2 g/次,2~3次/d,患者无明显不适可增加剂量至0.3~0.4 g/次,2~3次/d,最大剂量<1.6 g/d;持续治疗8周。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193,规格:10 mg),10 mg/次,1次/d,1周内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至20 mg/次,1次/d。持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症状及功能评分
分别采用BRM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躁狂程度、社会功能、精神症状严重程度。BRMS量表包含11项内容,单项采取5级评分法(0~4分),总分44分,分值越高躁狂程度越严重[6];SDSS量表包含10项内容,总分20分,分值越低社会功能越好[7];PANSS量表包含一般精神病理评分、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3项内容,分值30~210分,分值越低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越轻[8]。
1.3.2临床疗效
两组均治疗8周后(以下简称治疗后)对比总有效率;参照文献[6]评估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BRMS分数-治疗后BRMS分数)/治疗前BRMS分数×100%;疗效指数≥75%为显效;50%≤疗效指数<75%为有效;疗效指数<5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3认知功能
采用连线测试(TMT)统计两组治疗前后TMT-A、TMT-B耗时情况,TMT-A要求测试者按顺序依次连接数字1~25;TMT-B要求测试者按顺序交替连接数字1~13与字母A~L,即1-A-2-B……12-L-13,耗时越长认知水平越差[9];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认知执行能力,测试者将128张卡片按形状、颜色、数量正确分类,统计卡片分类过程中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数、正确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错误应答数越高,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越低认知功能越差[10]。
1.3.4神经递质
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半径11 cm、速度3 100 r/min、时间9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3.5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恶心、便秘、食欲不振、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RMS评分、SDSS评分、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RMS评分、SDSS评分、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持续错误数、错误应答数和TMT-A、TMT-B均低于对照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2.4两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比较
治疗前,两组T3、BDNF、5-H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3、BDNF、5-H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学业压力上升,近年来BD躁狂发作发病率逐年增长,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1]。丙戊酸钠是治疗BD躁狂发作的常用心境稳定剂,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降解,减少GABA代谢,增加脑内GABA浓度,增强其神经中枢传递功能,进而调节神经传导系统,发挥抗躁狂效果[12]。BD躁狂发作属于多因性疾病,单一用药易增加复发风险,且易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变差,影响疗效稳定性。杨程翔等[13]研究发现,单一应用丙戊酸钠治疗BD的效果与齐拉西酮等抗精神类药物疗效相当,而二者联合可加快症状改善,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丙戊酸钠联合抗精神类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BD躁狂发作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BRMS评分、SDSS评分、PANSS评分明显降低,表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丙戊酸钠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躁狂症状、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属于抗精神类药物,通过与5-HT转运体蛋白结合位点相互作用,抑制中枢神经元对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HT浓度,改善躁狂症状[14]。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丙戊酸钠可从不同靶点协同治疗,进一步控制病情发展,增强疗效。认知功能主要受前额叶皮质、海马等区域控制,BD躁狂发作会导致海马体体积缩小,进而影响患者认知功能[15]。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TMT-A、TMT-B、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低于对照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分析原因,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提高细胞外5-HT水平,诱导海马区神经元再生,促进海马体体积恢复,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神经递质可调控中枢神经功能,直接影响机体情绪,其水平异常表达是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发作的重要病理基础。5-HT主要存在于神经突触内、大脑皮层质,可保护神经元,促使机体产生愉悦情绪,在机体情绪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证实,5-HT低表达者更易产生冲动、暴力、攻击行为[16]。BD躁狂发作需要长期治疗,易影响患者甲状腺功能,T3属于甲状腺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有共同的生物合成络氨酸前体,推测其通过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表达,影响患者情绪;BDNF属于具有神经营养类蛋白质,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可促进5-HT、多巴胺生长、发育、分化,保护和维持神经元功能,其水平与BD、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17]。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3、BDNF、5-HT高于对照组,表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丙戊酸钠联合可调节神经递质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分析原因,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调节5-HT表达,保护神经元,减少躁狂发作。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表明联合治疗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所述,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BD躁狂发作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调节神经功能,促进认知、社会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刁建炜,郭文佩,刘海亮,等.防己地黄汤联合喹硫平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病人认知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5):829-833.
[2]王铭锐,云婷婷,符丽红,等.小剂量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山东医药,2022,62(5):71-73.
[3]吴世鹏,周文芝,赵得晟,等.阿立派唑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焦虑的疗效及对血清因子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1,49(2):219-222.
[4]张丽娟,王真,王永泉.整脊疗法联合针刺放血治疗躁狂症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流速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J].转化医学杂志,2021,10(6):374-377.
[5]LAKSHMI N Y,SIDNEY H K,SAGAR V P,et al.2018加拿大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治疗协作组/国际双相障碍学会指南:双相障碍的管理[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9,52(1):5-49.
[6]曹长杰,刘学勤,张广亚,等.丙戊酸钠结合富马酸喹硫平对双相障碍躁狂患者临床疗效及BRMS、SDSS评分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2,50(1):125-127.
[7]祖拉叶提·吐尔逊,张桂青,姚永坤,等.全病程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5):595-602.
[8]赵永华,陈长浩.不同频次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4):764-769.
[9]董震,张云淑,吴涵,等.功能磁共振引导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短期疗效和执行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2,44(8):1156-1159.
[10]武文珺,孙思斯,王化宁,等.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盐酸舍曲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认知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1,31(1):60-63.
[11]黄惠红,陈结南.碳酸锂联合富马酸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18):2345-2348.
[12]李琪,杨萍,李进,等.清心温胆汤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22,24(5):707-711.
[13]杨程翔,李强,万雅洁,等.丙戊酸镁与齐拉西酮对双相障碍Ⅰ型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疗效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21,34(3):193-197.
[14]谭庆晶,龙丽灯,陈卓,等.解郁宁神汤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性神经症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清DA、5-HT、NE及TNF-α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23,29(1):81-85.
[15]石燕芳,张瑞娟,程惠,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睡眠障碍与海马体积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候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173-176.
[16]高海波,王刚,陈莎莎,等.DA、5-HT、Cor、ACTH、T3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2,34(4):72-76.
[17]高永双,陈贻华,梁灵君,等.齐拉西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对血清T3和BDNF的影响[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35(1):137-13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