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高校科研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和数据化,科研数据管理及治理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中管理标准的不健全,以及在安全防范、备份意识、共享意识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及治理路径。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如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团队、加强科研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优化科研数据存储与备份方案、推动科研数据共享机制等对策,以期为当前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与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助力高校科研数据发挥最大利用价值。
[关键词]高校;科研数据;数据管理;治理路径
0引言
科研数据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产出,不仅承载着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还是推动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的重要资源。但大部分高校在科研数据管理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科研数据的质量和价值,也制约了科研活动的深入发展。因此,本文就当前科研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及治理对策,进而推动高校科研数据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管理。
1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意义
1.1提升高校科研数据共享与复用的优势
科研档案应当是保存科研整个过程中产出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其中有保存价值的科学数据是科研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开放科学和协作研究为主旋律的大环境下,提升科研数据的共享与复用能力是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重要意义。第一,共享与复用科研数据能最大程度减少科研人员的重复劳动。通过有效的科研数据管理,可以便捷地获取已有的科研数据,大大提高科研效率,节约实验资源。第二,科研数据的共享与复用有助于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合作。在数据时代,共享科研数据可以有效推动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工作者积极合作与探索创新,实现科研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三,科研数据的共享与复用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活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通过具有规则性、透明性的数据共享机制,科研人员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还能得到同行和社会的监督,有助于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为公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1.2保障高校科研数据完整与准确的结果
在科研领域,数据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至关重要[2]。首先,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中,保障科研数据的完整性意味着科研数据从收集、存储、处理到分析的整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既定流程和标准,这为科研项目成果的实验过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明。其次,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中,保障科研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数据在来源、采集方法、处理过程等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和验证,为科研项目成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明。最后,为科研人员提供可靠、标准、规范的数据管理环境,可以促使他们更专注于科研创新,提高科研效率,进而提升科研质量。
1.3推动高校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科研数据是全球科学系统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国家科技创新与竞争的重要制高点[3]。一方面,高校良好的科研数据管理能力可以推动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合作。在数字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科研数据的共享与交流,尝试在跨学科、跨领域中共同探索新的科研问题,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科研合作与创新。另一方面,高校良好的科研数据管理能力可以推动学术交流成效,提高学校声誉和权威。例如,不同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可以基于共享数据基础,更快速、准确地深入自己研究的领域,挖掘出更具价值的研究成果。而高校科研人员,能够通过数据平台更广泛、持续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效提升高校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中的风险
2.1科研数据管理标准不健全
高校在实际的科研数据管理中大多还未形成健全的数据管理标准,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未制定适用不同学科的数据管理标准、未有效落实执行数据管理标准三个方面。首先,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科研数据的管理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忽略对专业数据管理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导致科研数据管理人才匮乏,甚至有些高校以科研项目为单位单独存储数据,自主性较为突出,导致科研数据无法得到科学妥善的管理,大大影响数据管理质量。其次,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过程中,未制定适用不同学科的数据管理标准。由于不同学科对数据管理的要求和标准存在差异,刻板僵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导致不同科研项目的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共享过程中出现混乱和错误现象,降低了科研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过程中,未有效落实执行数据管理标准。有些高校已经具备科研数据管理标准,但在实际落实中,由于缺乏对科研小组的严格约束,导致在数据收集、存储、分析过程中出现错漏,从而增加数据管理风险。
2.2科研数据安全防范不足
科研数据作为一种资产,不仅是社会无形的财富,更是高校发展的根源,但在信息技术时代,科研数据安全防范不足已然成为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严重隐患。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网络安全意识淡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攻击事件层出不穷,然而部分高校仍然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措施,将在线运行的信息系统安全漏洞暴露在外,很容易导致数据泄露与非法访问,甚至遭受数据篡改与伪造的风险。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体系的技术防护措施相对薄弱。部分高校在科研数据管理中缺乏必要的技术防护措施,如数据加密、防火墙和入侵监测系统等,这大大增加了科研数据遭受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感染的风险,为科研数据的管理安全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2.3科研数据存储与备份意识不足
当前,高校在科研数据管理方面存在数据存储与备份意识淡薄的问题。首先,由于专业数据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团队的不健全,部分高校还未构建专业的存储与备份策略,导致数据在存储和备份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如数据冗余、数据混乱、数据恢复困难等。其次,在传统备份技术和设备逐渐落伍后,部分高校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及时更新备份技术和设备,导致科研数据备份效率低下,甚至造成硬件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最后,随着科研活动的不断深入,科研数据量成倍增长,高校则缺乏定期的数据检查和恢复测试的意识,这就为科研数据的保存带来了巨大隐患,一旦出现备份数据损坏和遗失的情况,会给科研工作带来不可逆的损失。
2.4科研数据共享机制不足
随着一些科研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如中国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为日常科研基础数据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受数据共享平台的数量以及共享机制不成熟的因素制约,大多数高校科研数据平台还无法满足科研团队日益增长的数据共享需求。一方面,多数高校科研数据共享技术支撑不足,存在数据共享中隐私保护、数据质量和安全性等隐患。例如,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数据共享提供支持的过程中,由于数据管理团队安全意识不足,数据共享过程中缺乏明确的隐私保护、使用权限、知识产权等问题的规定,给数据共享带来了诸多挑战。另一方面,科研数据在存储中暂未确立统一的标准格式,导致数据共享过程中存在格式转换、数据整合等问题,增加了数据共享的难度和成本。同时,由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分散性和碎片化特点,科研数据分散存储在各个学科实验室和个人电脑中,不同学科、不同项目产生的科研数据也分布在不同的系统和部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数据分散,难以整合和共享,不利于科研数据的综合利用[4]。因此,数据孤岛现象和数据共享意愿也成为高校科研数据共享的阻碍。
3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及治理路径
3.1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团队
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团队,是提升科研数据管理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优化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团队的结构与组成。通过选拔学术带头人的方式引领团队发展,吸收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才构建多元化团队,同时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团队成员的数据管理专业素养。其次,明确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团队的定位与规则。根据高校的学科特色和科研需求,以管理团队为核心制定适合高校的数据管理框架,包括数据采集、清洗、整合、存储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最后,构建符合高校科研数据管理需求的线上平台。据孙清玉等统计,近七成“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设了数据平台或机构知识库,开展高校科研数据的收集、利用与整合[5]。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数据管理需求,在线上平台构建数据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数据共享模块等内容,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数据管理服务。
3.2加强科研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在数字时代,科研数据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无形资产,加强高校科研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不仅能有效保护科研成果,还能提升高校的科研声誉和综合实力。一方面,强化高校科研数据治理路径,应制定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制度。数据管理团队需明确科研数据在录入、存储、传输、备份、使用、分享、销毁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确保高校科研数据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另一方面,高校和数据管理团队需不断更新迭代科研数据的安全防护软硬件技术。首先,强化数据管理的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其次,构建安全的防火墙和入侵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和防御外部网络攻击,为数据存储构建安全的线上空间。最后,要求数据管理团队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培训与防护演练,增强团队的日常安全防护意识和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
3.3优化科研数据存储与备份方案
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及治理路径中,优化科研数据存储与备份方案是确保科研数据安全的重要步骤。第一,选择适用于自身的存储技术。例如,针对海量存储数据,可以考虑引入私有云存储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灵活性的存储空间;针对大规模数据集和大数据分析,可以考虑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DFS),为科研人员提供跨多个存储节点的数据冗余和容错能力;针对文档、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可以考虑使用网络附加存储(NAS),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共享协作功能。第二,制定相对应的备份策略,如定期备份、多点备份、校验备份数据、备份数据加密、备份数据恢复测试等,以确保科研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恢复性。第三,严格执行数据存储与备份方案。数据管理团队需明确责任分工,定期评估与调整,详细记录存储与备份日志,责任到人,确保科研数据的长期存储安全性。3.4推动科研数据共享机制
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和制定数据开放标准可以有效推动科研数据共享机制的形成,有效提升科研效率和学术交流。一方面,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获取、共享、交流的空间。科研人员通过数据平台可以获取大量科研数据,无形中推动了科研人员的数据共享与交流的热情,促进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合作。另一方面,制定数据开放标准可以有效保护高校数据的隐私安全和知识产权,提高高校的学术声誉。在具体数据共享中,应明确数据共享的原则、流程、深度和权限等,以确保数据在平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团队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数据共享经验和管理手段,推动科研数据共享机制的不断完善。
4结束语
在数据时代,高校科研活动越发依赖数据资源的支撑和驱动,如何有效管理和治理高校科研数据,是当前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及治理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标准、提升管理团队综合素质、加强技术防护能力等多维策略。同时,随着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对数据安全、共享与开放的重视,将有效促进科研质量和科研合作的深化,让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实现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越男,何思源.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的管理协同:调查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22(1):96-105.
[2]邵畅畅,刘园园.科研档案视角下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4(6):66-69.
[3]马合,黄小平.欧美科学数据政策概览及启示[J].图书与情报,2021(4):84-91.
[4]刘梦,王婷婷.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治理路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7):73-75.
[5]孙清玉,梁美宏,洪建.基于机构知识库的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研究:以河海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3):96-100,12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