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独生子女政策驱动劳动力向资源、机会、收入等要素密集分布的地区流动,老年人随子女流动,承担起照料和抚育孙辈的责任,从而产生一批隔代照料随迁老人。在隔代照料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的背景下,习惯差异、价值冲突和交际障碍成为老人主观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因素。文章基于隔代照料随迁老人的流动现状,分析隔代照料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提升困境,从社会角度提出隔代照料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以期为保障随迁老人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关键词]隔代照料;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

  1隔代照料随迁老人流动现状

  隔代照料是指由外祖父母或祖父母承担照顾未成年孙辈的生活,并在物质、情感、时间、精力等方面提供支持的行为[1]。因隔代照料而产生的随迁行为意味着老人从户籍所在地流动到子女所在地。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2.47亿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约有八成低于70岁(60~65岁占比50%以上),80岁以上占比5%左右,可见流动老人群体以低龄老人为主。老年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协助子女照顾晚辈是老年人流动的主要原因,该类老人往往从农村流向城市,其中跨省流动比例最高,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区县流动相对较少。从以上内容可知,因提供隔代照料而跟随子女到所在地生活已经成为老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龄化宏观环境叠加三孩政策开放、就业竞争压力增加、城市虹吸效应持续等因素,可能使隔代照料随迁老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隔代照料随迁老人面临养老、健康、社会交往、心理认同、价值实现等多重压力,总体主观幸福感不高。从社会支持角度研究随迁老人在隔代照料中主观幸福感提升的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隔代照料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提升困境

  2.1经济负担重


  为减轻子女抚育负担而赴子女所在地照顾晚辈是大部分隔代照料随迁老人的行为本意,从流动路径来看,绝大部分随迁老人从农村流向城镇,需要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一方面,不管是省内流动还是跨省流动,随迁老人的流动方向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一般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中小规模县市流向一、二线城市,这就增加了随迁老人的生活成本。内部异质性使得大量仍具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退出社会活动,完全投身于家庭照料,原有角色的消解使得该部分参与隔代照料的老人失去收入,不得不依靠子女维持生活,无形中加剧了随迁老人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部分老人出于互惠动机而愿意跟随子女提供隔代照料,希望老有所依,能同步换取子女的陪伴和自身经济保障。但在育儿成本不断攀升的客观因素影响下,家庭内部资源日益紧张,整体经济负担加重,分配给随迁老人的内部资源持续压缩,互惠诉求沦为空谈,甚至出现老人“倒贴”生活费照料晚辈的情况。一旦家庭内部爆发风险,如子女失业、贷款购房、患重病等,更加迫使随迁老人为家庭共同利益而妥协、放弃个人利益。

  2.2社交圈狭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存在安全、情感、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习惯于在社会关系中满足以上需求[2]。社会环境在老人随迁过程中发生变化,原有的社会关系被彻底颠覆,随迁老人离开熟悉的社交圈,暂停喜爱的娱乐活动,生活半径围绕子女和晚辈,依赖家庭维持的社会属性抑制随迁老人在社会层面的情感互动和身份归属[3]。社会交往意愿不强,使得部分随迁老人即使结交朋友,交往深度也不高,不愿主动倾诉和宣泄情绪,交往内容停留在隔代照料方面的经验分享和生活互助。离开家乡,随子女流动的老人心理需求因角色的转换而愈发复杂和细致,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预设期望,在不断挤压的社交空间和不对等的社交网络中,随迁老人的期待落空,负面情绪无法排解,会导致心理上的失落疲惫和精神上的孤独脆弱。
 

 
  2.3代际冲突多

  一项针对隔代照料代际冲突的研究结果显示,祖辈在隔代育儿中的决策权十分有限,两代人可能由于育儿观念和育儿方式的差异,发生激烈冲突[4]。代际冲突的成因复杂,在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交往边际有很大弹性,“我”在他人凝视中受到文化传统和价值规范的约束,因而随迁老人倾向于弱化个体意愿来为家庭付出。但个体意愿的压抑并不等于消失,长期处于弱势话语权中,容易导致随迁老人在“我”和“我们”之间产生割裂,诱发沮丧、失落、痛苦、忧郁等负面情绪,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隔代照料涉及老人和子女的互动协调,因年龄差异、生活方式、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等不同,两代主体间的交流不畅,在协商失败的情况下,主体间的语言和行为冲突难以避免。个体性格截然不同,面对自身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认知有异,代际合作诉求下的共识被置于真空语境,两代主体履行职责时无法做到不插手、不安排、不抗争,这就容易激化家庭内部矛盾。

  2.4心理压力大

  心理健康水平和相应的健康风险是随迁老人参与隔代照料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角色压力理论认为照料者多重角色会通过角色间的责任冲突而增加负担和压力[5]。随迁老人加入子女家庭后,要承担照料晚辈的责任,可能因填补“父母”角色的空白而强化子女“孩子化”的角色,使得子女在祖辈的庇护下丧失育儿积极性,随迁老人只能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承担照料整个家庭的责任,烦琐的家务劳动和高强度的服务损害了老人的身心健康。身体衰老、身体机能持续下降和一系列慢性病的产生,让随迁老人在隔代照料中力不从心。不适应新的生活节奏,长时间重复劳动,没有合理的情绪释放窗口,以及自我缺失和子女“啃老”行为综合作用于老人的心理层面,给随迁老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3隔代照料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

  3.1探索隔代照料公共服务体系


  隔代照料现象的出现和随迁老人在家庭中面临的困境源于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要从社会层面加强对隔代照料随迁老人的持续支持,提升随迁老人社会问题的治理效能,以“需求统筹”全面提升老人的主观幸福感[6]。探索隔代照料公共服务体系,从养老和育儿两个维度提供全口径社会服务支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缓解老人在隔代照料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在养老维度,建立隔代照料随迁老人专项服务机制,对流动距离、家庭经济状况、老人年龄进行综合评估后提供补贴。优化基层政府隔代照料流程设置和职能配置,对随迁老人予以政策倾斜,在居住证办理、转户落户、看病就医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成立隔代照料数字指导平台,克服资源整合难题,依托网络构筑公共服务合力,一站式满足老人隔代照料服务需求。

  健全公共领域育儿保障措施,完善幼托社会服务体系,增加以学龄前幼儿为服务对象的托儿育儿机构,加大对幼托行业的监管力度,提升行业*誉。政府要在养老、育儿、就业政策之间形成联动,增设育儿补贴,对隔代照料家庭因育儿产生的关联费用予以减免。为育儿阶段的双职父母提供照护支持,如设立女性育儿假,为有学龄前幼儿的家庭提供免费家政服务,针对育儿家庭推出惠民保险等。政府牵头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减轻家庭养老和抚幼压力,化解随迁老人在隔代照料和自我需求之间的隐性冲突。

  3.2构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制度

  构筑与隔代照料公共服务匹配的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制度,在扩大惠民覆盖面的同时对参与隔代照料的老人提供精准帮扶。因地制宜制定养老保险异地领取政策,并结合养老补贴建立保护随迁老人合法权益的物质屏障,减轻老人异地的生活负担。从*息共享、角色介入、心理引导等方面减少困扰随迁老人的结构性障碍,激发老人参与社会互动的积极性。设立“与爱同行”养老互助机构,聚集为照料晚辈而随子女流动的老人,由社会工作者和育儿专家开展公益讲座,为老人提供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提高老人的隔代照料技能。为随迁老人在角色转换中的适应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设立类型丰富的老年专属项目,如邻里读书会、妇女歌舞团、老娘舅工作室、书画鉴赏协会等,拓宽随迁老人的社交空间,协助老人融入当地社群,以增强其归属感。加强对随迁老人的心理引导,鼓励老人表达个人意愿,缓解老人在代际交往中因责任内化而产生的压力,减轻心理负担,使老人有更多自*,以更自主的姿态参与隔代照料。

  3.3提供点对点社区服务和心理疏导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承载着随迁老人大部分的生活期望,因此,要以社区为阵地提供点对点健康干预措施,缓解随迁老人的心理压力,并增强其家庭适应能力[7]。政府可以和社区联动,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成立老年护理小组,针对随迁老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膳食营养调节、慢性病管理等知识宣教,以“一人一档”的方式为每位随迁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上门问诊、代购药品、免费体检等服务,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及时提升随迁老人的健康管理水平,为老人参与隔代照料提供柔性支撑。在社区设立日间托幼室,由有专业资质的社工提供临时照料服务,积极为老人创造放松身心,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深入了解随迁老人的心理需求,在心理疏导和激励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举办心理**师进社区主题活动,为隔代照料家庭提供免费心理辅导,帮助老人了解减压技巧,学习人际矛盾处理方法。优化社区人居氛围,增设亲子运动锻炼器械,利用空置场地开展代际文娱活动,打破代际照料和社会参与间的壁垒,协助随迁老人平衡工作和生活。
 

 
  3.4引入社会力量宣传和践行家庭文化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维乃至心理有重要影响,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主要表现在情感支持和文化理解方面。为随迁老人提供非正式支持,倡导社会强化对随迁老人的价值认同,引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强化随迁老人对自我身份的价值认同。组织随迁老人参观当地景点,参加土特产市集、城市发展论坛、节日庆典等,强化老人对居住地的文化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加快其角色转换,产生主人翁意识,激发老人重构社交关系的积极性。开展“寻找我的朋友圈”专题扶老活动,以社区为平台帮助随迁老人拓展接触面,打开社交圈,在友好睦邻的氛围中结识更多本地居民,加强良性互动,满足随迁老人潜在的情感归属需求和成就认可需求。巩固家庭内部代际关系,释放代际支持原动力,引导家庭成员正确定位自身权利和责任,宣扬孝文化和代际平等、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索取有度的原则,在家庭内部构筑换位思考、填补代沟的良性循环,使随迁老人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情感支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隔代照料。

  要发挥社会力量营造支持环境,以专业知识为支撑引导社会改变对随迁老人群体的偏见,尊重老人在隔代照料中的牺牲和贡献。组织社会工作者上门走访,陪伴和安抚随迁老人,引导老人树立积极老龄观,增强“老有所为”的自主和自助意识,在为子女和家庭付出中寻找自我充实的尊严和意义。鼓励社会组织介入随迁老人事业。社区可以联合公益组织开展“感恩隔代付出”系列活动,设立“敬老日”,评比文明家庭、敬老模范家庭,宣讲隔代照料中的感人故事,举行祖孙互动游戏,培养幼儿对祖辈的亲近和感恩之情,让隔代照料的价值在社会范围得到充分重视和认同,提升随迁老人的自我效能感。

  4结束语

  照料幼儿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异地生活脱离原有的社交网络,代际交流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一系列问题给随迁老人带来沉重的生理负担和心理压力。为加快角色转换,化解随迁老人身心困境,发挥隔代照料的价值,应强化公共领域的制度构筑和价值引领,将随迁老人的多维个体需求嵌入公共服务,完善养老和抚幼支持政策,提供点对点帮扶、指导和疏导,消解对老人在隔代照料中责任内化的刻板印象,弘扬积极老龄观。在理念、期望、能力、行为的多重差异中重构关于隔代照料随迁老人的积极生态,让老有所依、老有所享、老有所成成为现实。

  主要参考文献

  [1]楼海波.随迁老人钟摆式流动及社区社会融合研究:以杭州D社区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1(4):71-76.

  [2]杨琴,郑钦兮.随迁祖辈参与孙辈照养的体验及支持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3(12):26-29.

  [3]钟搏.代际互动与低龄老人劳动供给[J].人口与经济,2022(3):34-55.

  [4]袁同成.隔代照料中的代际冲突与合作:基于“小木虫”论坛育儿版块的内容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50-57.

  [5]程昭雯,马璐岩.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工作强度、居住安排的机制作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94-203.

  [6]潘怡蕙.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获得的影响: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3.

  [7]李琦,钱峰,成前.家庭内部时间禀赋代际转移对子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西北人口,2023(2):104-11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