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科研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高校理工类本科生而言,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增进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扩宽学生知识面,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文章综述了当前高校在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有效的培养路径,旨在为高校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科研能力;导师制;课程设置;高校课程改革

  0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理工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高校要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健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突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探索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对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科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索高校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从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构建科研平台、建立评价机制、整合校企资源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探索这些路径,可以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1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探索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式路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科研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实验本身对于本科生也是一种历练,有利于学生尽早地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2加强师生实质性互动,有助于巩固立德树人成效

  目前高校本科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缺乏,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高校实施导师负责制后,安排科研导师指导学生科研工作,为教师搭建了从教书转向育人的桥梁。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师生有效的互动频率,而且能达成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作用,切实将本科教育从课堂教育拓展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巩固育人成效。

  1.3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有助于促进科教融合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科研项目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通过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把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有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角度有所思所悟,为进一步完善授课内容和方式提供新思路。可以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中利用科研成果的实效性,达到教学相长、培育人才的良性循环。
 

 
  2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2.1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成效

  2.1.1课程设置不断加强


  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开设科研方法理论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等方式,初步构建了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一些高校还尝试将科研项目与课程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例如清华大学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1996年就被纳入到了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了[1]。

  2.1.2师资支持不断提高

  部分高校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科研教师、建立导师制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科研指导和支持,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推出了学科竞赛结合课堂教学并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建立了“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科研立项进行研究,也可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项目,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2]。

  2.1.3科研平台不断完善

  部分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践环境。同时,一些高校通过建立科研团队、学术社团等形式,增加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例如南开大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产学研实验教学基地[3]。

  2.2当前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挑战和问题

  目前,高校在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2.2.1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

  大多数的科研项目涉及知识面较广且专业性较强、难度大,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尽管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科研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偏重理论教学,缺乏与实际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内容,导致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此外,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前瞻性和灵活性。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使科研领域的需求不断变化,但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无法及时跟上科研新动态和新需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难以适应新的科研方法和技术。

  2.2.2科研指导教师师资力量有待扩充

  由于部分高校科研指导教师师资力量有限,或是科研指导教师在科研水平和经验上存在差异,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与此同时,多数科研指导教师的科研负担较重,需要承担多个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导致他们在学生科研指导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学生的科研指导,使学生的科研活动难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另外,在科研活动进展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可能存在学生对教师主动求助的顾虑,指导教师无法准确获取学生的科研需求和困惑,导致本科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解答。

  2.2.3科研能力培养资源配置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资金大多投入到教学改革及教学设施完善方面,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投入较少。一方面,一些高校在为本科生提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室配置上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科研实践需求;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培养经费上分配不均,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使学生难以获得充足的科研资源和机会,在科研实践中面临资源瓶颈和经费紧张的问题,无法进行充分的实验和研究工作。

  3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3.1创新课程体系,强化科研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把科研项目与具体应用实例结合,进行案例教学,使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既增加了本科教学资源,又促进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4]。

  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校应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将科研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1)高校在本科阶段可以引入研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际相结合,将案例教学与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相融合。通过研讨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2)强化实践课程的质量。增设综合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课,将实践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实验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经验。例如,高校可以开设专题研讨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3)探索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者与学校教师共同开课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校企交流,共同研究、开设科技前沿讲座类、行业企业案例类、规范类、软件类和工具类课程,对前沿应用案例进行分类汇总,并与课程知识点形成强关联,提高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3.2强化师资力量,优化科研指导

  高校理工类专业是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也是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关联度很大的学科,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对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素质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研指导和支持,建立指导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的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等,帮助学生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困难,使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更加科学有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构建本科生指导教师团队,聘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作为团队带头人,采用老中青结合方式鼓励和培养更多年轻教师加入,发展更多教师参与本科指导工作。此外,为了更加规范和有效地实施导师制,高校亦可以采用匿名评价、随机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科研导师的真实评价,以此作为评价导师科研指导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带动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并取得优异成果的导师给予奖励,形成学生评价—动态激励—优化指导的良性循环。

  3.3构建科研平台,提供实践机会

  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共享,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激发科研热情,对应用型、复合型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科研实验室能够为本科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创新平台,但是因其人力、物力资源存在一定限制,学生单独进行实验操作也会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高校应确保科研资源的充足和公平分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设备和经费支持。高校可以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引进实验设施设备,制定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准入制度,让学生充分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通过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开放的科研环境,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和实践机会。另外,高校可以建立学术研究社团,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通过举办科研竞赛、学术报告、科研项目开放日等活动,增加学生接触科研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建立评价机制,激发师生动力

  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是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制度化的奖励制度可以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本科生科研培养的积极性[7]。

  在本科生科研指导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激励、学生缺乏驱动力,很可能使培养工作浮于表面,大大减弱培养效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科研成果奖励、科研学分制、优秀科研团队表彰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方面,高校应出台相关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充分激发教师投入科研指导的热情和动力,免去因担心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而完不成工作量考核等事宜的后顾之忧。例如,高校可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数和学时数计算工作量,并给予相应津贴;或者进一步细化量化教师考核工作量,把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与评奖评优、工作量认定、绩效发放等直接挂钩,计入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另一方面,高校应完善本科生科研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比如在论文发表方面,高校可以设立奖励机制,提供论文发表的机会和支持,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在专利申请方面,为本科生提供专利申请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学术会议和科研竞赛方面,对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竞赛给予物质奖励或者学分认定,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水平。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在科创立项、保研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考虑,特别是可以与本博一体化生源选拔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5整合校企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

  优质的科研资源是直接作用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过程的各类资源要素,是培养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推动力[4]。

  高校应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校企间“三维”沟通渠道。

  (1)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到培养计划制定、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反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科研专项等渠道资助和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及专业教师。

  (2)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方式,让本科生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科研讲座,分享科研经验和心得,做好本科生的科研启蒙。

  (3)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科研指导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交流及实践学习,直观感受行业需求日新月异的变化,弥补学校人才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本科生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和更多的实践机会。

  4结语

  高校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诸多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得到广泛重视,课程设置科学性和应用性不断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各类科创项目让学生得到更多科研指导,科研实践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宝贵机会。

  针对现阶段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科研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科研能力培养资源配置不均等挑战和问题,高校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科研指导、建设学生科研组织和平台、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和认可机制,以及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可以有效地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通过构建完善的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寇瑾,冯超,高超.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的现实启示[J].高教学刊,2023,9(35):13-17.

  [2]孟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3]潘皎,牛淑敏,魏东盛,等.创建多层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867-872.

  [4]邹伟,余谨仪,毛一竹,等.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长效机制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8):100-102.

  [5]王强,莫文龙,买买提江·依米提,等.化工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举措[J].化工管理,2023(35):14-17.

  [6]董红军.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几点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32):51-52.

  [7]张忠良,蔡灵莎,李亚,等.“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重点建设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22(9):225-22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