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基于此,高校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需要强化配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探索有效的优化措施,编制出专才与全才统一、理论与实践融合、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线上与线下兼顾、普遍性与差异性同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存问题,最后提出高校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型人才
0引言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教育教学的先导要素,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受传统育人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目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类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高校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急需面对的问题。
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概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旨在培育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诚信品质,可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由此得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体系和健全的专业能力结构,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2]。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养。同时,还需要依托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在企业实训和挂职锻炼,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而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存问题
2.1培养目标不科学
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和高校“严进宽出”办学模式的制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依旧难以脱离以顺利毕业为目的的窠臼,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改革需求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没有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设定培养目标的核心导向,不能从顶层设计的视角严格把控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格塑造和实践锻炼,导致学生得不到兼具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必要的就业竞争力,阻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行各业的迅速变革,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层出不穷,而部分高校没有及时将先进的理论与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各领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3]。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统筹规划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职场应变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而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依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全面成长。
2.3教学内容不丰富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政策环境、经济形势、市场变化等要素的契合度较高,因而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全面适应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环境变化。而部分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规划方面较为单一,一方面过于强调教材内容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对政策方针、社会时事、市场结构等内容的讲授;另一方面,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因此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2.4教学手段不新颖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领域得到了全面拓展[4]。然而,在传统施教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手段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将新媒体技术的融入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导致教学依旧以线下课堂为主要阵地,各类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教学手段得不到应用,制约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全面发挥,并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2.5评价机制不健全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力抓手,也是教师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5]。然而,部分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依旧不具备健全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单一且评价方式落后,仍然以教师评价学生作为唯一评价方式,并以书面测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有悖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性与系统性的本质属性。
3高校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3.1培养目标:专才与全才统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岗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统筹规划能力、组织安排能力、协调处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对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和教师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从辩证统一的视角出发,将专才和全才统一作为设立培养目标的核心导向,以双管齐下的方式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结构,使学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需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综合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而成为可以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能型人才[6]。这要求高校与教师强化配合,彻底摆脱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和传统育人理念的制约,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的标准,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探索新的方向,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3.2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融合
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效融合,高校首先需要重视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科基础,使学生在精简凝练的理论教学中充分掌握系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其次,高校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要构建兼具过程性、层次化和模块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课程贯穿于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教学课程相互促进、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有机整体。再次,高校必须要求教师以本科的4个年度为基准,以学生在学习、实习、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变化为依据,对实践课程的细化程度和课业难度进行阶梯式的层次划分。最后,教师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为依据,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验证类模块、设计类模块和综合类模块。验证类模块包括组织行为学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实践等基础知识方面的活动;设计类模块涵盖培训设计实践、薪酬设计实践等专业核心技能方面的活动;综合类实践囊括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沙盘模拟、企业人力统筹规划模拟等综合性操作方面的活动。
3.3教学内容: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
高校要以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为导向,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规划方面推动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全面融合,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依托丰富的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7]。对此,高校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需要充分依托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外与国内知名高校人才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地增强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并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全面融入日常教学,保证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同时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并紧密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层次,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视野。在增强教学内容专业性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将趣味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标签。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经典电影、纪录片、客座讲坛等影像资料纳入教学内容,并在实际教学中融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社会焦点、热门事件、舆论话题等内容,还可以使用网络语言的话语模式对教材中的专业化理论进行阐释,以此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3.4教学手段:线上与线下兼顾
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步兴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积极推进新媒体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全面融合,全面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手段。在课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需要依托新媒体的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打破时空壁垒,以在线教育、翻转课堂、视频教学等方式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开展课程预习的需求。在课中,教师需要凭借新媒体技术实施多模态教学,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综合呈现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运用新媒体技术模拟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场景,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及问题探究等课堂活动中掌握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技能。在课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短视频、在线直播、微话题讨论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学习更多、更前沿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并借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术在新媒体平台中以全景漫游的方式对合作企业进行模拟参观和模拟实习,同时依托线上师生互动渠道与学生展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话题讨论,以此为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3.5评价机制:普遍性与差异性同行
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对师生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还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依据,因此,高校需要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一方面,高校需要遵循普遍性的原则,摒弃落后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双向型”评价代替传统的“单向度”评价,赋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这样一来,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知识表达、实践指导、新媒体操作等实施评价,以此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依据。同时,教师需要采用兼具“立体化”和“过程性”的评价模式,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方向,以学生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及实践经验的掌握情况为评价内容,全面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教师要践行差异性原则,以教学评价结果为依据,结合学生在性格特征、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有效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以提升教学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增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4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与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以创新发展的眼光和破旧立新的手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成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路径。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与教师携手推进,并紧跟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汪小芬,赵杨.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8):179-181.
[2]王茜.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2(24):66-69.
[3]许彩霞,路平,吴双.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1-74.
[4]张颖昆,李龙飞.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实习调查研究:以A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0):55-64.
[5]李佳,张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协同创新[J].商业文化,2021(34):117-118.
[6]鲍婷,方争勇.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21(22):67-68.
[7]罗丽,周琪,高昌华.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1(26):60-6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