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绿色金融是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篇章之一,气候投融资属于绿色金融的范畴。在提出“双碳”目标之后,我国气候投融资蓬勃发展,相关的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也正在建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发展深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发展气候投融资迫在眉睫,信阳市被当选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为河南省气候投融资发展提供了契机。文章以河南省为例,总结了河南省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实践,认为河南省气候投融资存在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和缺少专门服务机构等问题,提出创新气候投融资产品、优化专项服务等建议,为全国范围内气候投融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气候投融资;气候贷;“双碳”目标;高质量发展
一、气候投融资发展的背景
(一)全球变暖加剧,极端灾害频发
《2021年全球气候风险指数》指出2000—2019年,全球共发生1.1万起极端天气事件,直接导致约47.5万人死亡,造成了2.56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气候行动失败、极端天气、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三大主要风险,气候变化正以干旱、洪水、资源稀缺和物种丧失等形式迅速显现[1]。除此之外,我国年均气温呈现出逐渐上升的特征(见图1),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17℃,打破2021年10.5℃的记录,为1961年以来最热的一年,全国12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1961年以来的历史极值。研究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焚烧砍伐森林等活动导致地表温度上升,全球变暖进而造成极端天气灾害频发,人类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2]。物理风险是指洪涝、干旱等天气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干旱损害农作物从而影响农业产出;洪涝造成房屋及财产的损失,如果这些房屋和财产是银行贷款的抵押物,那么银行的贷款将面临无法按期收回的风险。气候转型风险主要指在气候应对中,公共政策、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变革以及投资者情绪等变化所导致的企业利润、偿付能力和估值恶化,进而引发金融机构贷款或投资损失,威胁金融部门的稳定[3]。比如碳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会影响高碳企业未来经营的现金流,使其转型增加了风险;投资者青睐绿色债券,造成绿色债券的发行成本下降。
在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方面,在微观层面上,王遥等[4]研究发现,环境灾害冲击会显著提升银行体系的违约率水平,进而增加企业融资成本,造成整个经济活动的萎缩。张涛等[5]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冲击减少了产出,推高了企业杠杆率和信贷违约率,进而引起信贷紧缩,投资减少。丁宇刚等[6]认为气温高、干旱程度高等因素会阻碍地区农业发展;在宏观层面上,于孝建等[7]提出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概念,认为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是因气候或天气系统变化与金融系统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危及金融系统稳定的风险。具体来看,气候变化会引起一国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攀升[8]。
在气候变化带来的转型风险方面,微观层面上,陈国进等[9]认为气候转型风险在提升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造成了资产减值损失,进而提升企业的违约率。陈国进等[10]认为气候政策不确定增加会加剧银行风险,宏观审慎政策应与时俱进,助力金融稳定。汪顺等[11]认为随着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的债券发行成本会逐渐上升。夏晖等[12]认为转型风险对企业的碳排放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崔婕等[13]认为气候风险会增加金融机构间的系统性风险,这主要是由投资者情绪造成的;宏观层面上,王晓明等[14]认为当前宏观审慎政策不足以应对转型风险,应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杨子晖等[15]认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均会增加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增加系统性风险。
(二)气候资金需求巨大,供给不足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潘家华等[16]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法经历了5个阶段,从最初的灾害防范逐步到现在的贡献引领阶段,气候变化亟需我们付出行动。柴麒敏等[17]研究发现,为了实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我国面临年均约3.73万亿元的气候资金需求,其中减缓和适应资金分别约占57%和43%,与现有资金投入规模相比,每年仍有约36%的资金面临短缺,难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需求。如此多方面、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财政承担,如何让尽可能多的投资和金融机构参与进来至关重要。气候投融资是提升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水平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中国未来的绿色发展和气候治理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在“双碳”目标下,气候投融资被赋予了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使命。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安排》,提出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强调加强金融对气候投融资工作的支持。2020年9月22日,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即在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愿景。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提出气候投融资,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建设投资、资金筹措和风险管控进行了全面的部署。2021年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打造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一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截止2022年年底,23个试点共征集了1 500多个项目,涉及资金约达2万亿元。截止2023年10月,有8个试点公布了地方工作计划,16个试点建立了推进气候投融资的部门或网络平台。
二、气候投融资定义及其功能
(一)气候投融资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气候投融资是地方、国家或跨国投融资—来自公共、私人和替代性投融资,旨在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行动。我国发布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指出,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它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看,气候投融资指与气候相关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从狭义上看,气候投融资是与碳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如碳排放权交易。
图2是全球2012—2022年的气候融资额及气候融资增速,气候融资额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上升很快,这是因为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受到关注,有更多投资者参与到气候领域中。除了2016年和2018年气候融资额低于上一年之外,其他年份的气候融资增速很可观。但为了达成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1.5℃的目标,这些融资额是远远不够的,仍需更多资金进入气候领域。
(二)气候投融资的功能
1.支持减缓气候变化
从字面上看,减缓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气温上升,具体包括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工程项目;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控制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草原及其他碳汇等。
2.支持适应气候变化
适应气候变化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采取措施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从而减弱全球变暖带来的不良影响。相比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行动和加大资金投入,措施包括提高农业、水资源、林业和生态系统、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等重点领域适应能力;加强适应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能力等。
3.完善政策机制
随着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的推出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开始发展气候投融资,注重培育气候投融资的发展环境,形成了以绿色信贷基本政策为主要发力点、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相互辅助的气候投融资体系[18]。气候投融资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金融机构作为气候资金的转移媒介需承担好引领作用,政府应从政策机制、标准体系、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提升和完善气候投融资体系。
4.撬动社会资金
气候投融资可以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19]。政府加大气候投融资力度,激发传统金融机构参与气候融资的积极性[20],从而带动投资者的资金进入气候领域。除此之外,中央资金流向某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金,会吸引投资者关注,并增加投资的基金的公信力,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流向气候变化领域。
5.促进地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气候投融资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气候变化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地方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总的来说,气候投融资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工作需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办法减排增汇,在逐渐减缓全球变暖速度的同时,推进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准备,为能够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源、粮食系统和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两者相得益彰,对于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是不可或缺的。绿色金融是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助推器,气候投融资产品包括贷款、债券、基金和保险等。其中贷款的规模和占比最大,因此本文以气候贷为例,阐述气候投融资的发展现状。
三、气候投融资的发展现状—以气候贷为例
(一)“气候贷”在农业发展中的实践和作用
1.“气候贷”在农业发展中的实践
2022年浙江省瑞安农商银行在全省率先推出“气候贷”,向种植、养殖户及气候友好型企业发放低息贷款,成为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全新尝试。“气候贷”有3个特点:低息低利率、低准入门槛、手续简便。“气候贷”的用户群体除了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相关个人外,还包括气候友好型企业及其企业法人、股份占比20%以上的主要股东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中企业信用贷款可高达200万元。上述群体需要符合以下4个条件中的一项:经市气象局认定的农产品适宜种植区;具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缴纳气象指数保险;经市气象局认定的其他情况。
2.“气候贷”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气候贷”的推出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减轻了农户的负担。气候贷的利率低于其他贷款的利率,对于农户来说,普通“惠农贷”的年利率为6.5%,“气候贷”的年利率仅为4.35%,同样20万元的贷款一年可节省利息4 300元。“气候贷”的推出极大地便利了农户的生产经营,农户顺应气候变化生产农产品,满足“气候贷”的条件,进而能够得到贷款优惠,会有更大动力生产多样化的农产品,从而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二)“气候贷”在工业发展中的实践和作用
1.“气候贷”在工业发展中的实践
华东地区。2022年8月25日,乐清市气象局召开“气候贷”试点工作方案评审会议,形成了浙江省首个较为成熟的“气象+信贷”绿色融合产品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工业“气候贷”面向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企业提出“气候贷”申请后,市气象局将依据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认证“八有条件”、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区域大气污染净化程度、碳五色动态评级5项气候友好型企业赋分标准出具气候评分报告,气候评分在60分以上的企业才能通过审批,银行将根据气候评分,实施差异化信贷优惠政策。相较于传统贷款,“气候贷”具有低息低利率等优势,其给定的利率远低于企业常规的贷款利率,在企业规模同等的情况下,气候评分越高,贷款利率越低。温州卓森电气有限公司顺利获批乐清市首笔“气候共富贷”,信用贷款额度为200万元。此举意味着全省首个工业“气候贷”金融产品在乐清落地,给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西南地区。2023年4月,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向华能两江燃机拨付了首笔1.2亿元项目建设资金。利用这笔资金,华能两江燃机先行建设2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总装机容量2×700MW,项目总投资28.24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每年二氧化碳减排量约223万吨。这一项目,也成为重庆首笔气候投融资贷款的兑现项目。项目建成后,两江燃机总装机容量2 418MW,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清洁能源站,对改善重庆市能源结构、提高重庆电力保供调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西北地区。2023年9月6日,西咸新区城市设施管理有限公司取得气候投融资贷款批复8 000万元,西咸综合能源利用双碳示范园区项目,位于文教园片区,是以地热能为主的综合能源供暖建设系统,包含综合能源站设备安装、浅层地热井、中深层地热井、调峰燃气锅炉系统、管网等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的建设项目。同时属于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热,对完善区域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开发建设环境,满足热用户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取得贷款批复涉及的供暖面积约6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实施是突破传统供热方式实现以中深层无干扰地热能为主,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供热方式的样板工程。
华南地区。2023年11月,建设银行广州分行推出广东省同业首个气候金融创新产品“绿色气候贷”,为某新能源动力电池制造企业累计发放专项贷款超1亿元,据测算,汽车碳排放占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80%以上,占全社会碳排放7.5%左右,按每台新能源电车80kWh锂电池行使20万公里总里程计算,该项目达产后可为10万辆轿车提供动力电池,预计减少80万吨碳排放。
2.“气候贷”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气候贷”的推出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相较于传统贷款,“气候贷”具有低息低利率等优势,其给定的利率远低于企业常规的贷款利率,如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内企业,经第三方认证后还可申请50%利息补贴、第三方认证费用补贴等政策优惠;第二,“气候贷”的推出使企业获得了专属融资渠道以及贷款,能够得到快速审批,绿色气候贷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企业提供气候投融资专项贷款,建行推出绿色气候贷后,第一时间组建了“省分行—广州分行—南沙自贸区分行”的专业服务团队,为绿色气候贷开启快速审批通道,缩短审批时长至一个星期,目前已为该企业审批通过4亿元授信额度,累计投放1.01亿元;第三,“气候贷”的推出有利于地区气候变化项目的建设,改善地区能源结构,促进地区低碳高质量发展,一些能源项目获得贷款优惠便有更大动力投入资金进行建设,从而减少该地区的碳排放,为该地区低碳高质量发展增砖添瓦。
四、河南省气候投融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气候投融资的发展现状
1.环保项目信贷总额显著增加
支持环保项目是实现绿色发展和达成“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向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利率是绿色信贷的主要内容,绿色信贷是气候投融资的主要工具。在2013—2021年期间,河南省环保项目信贷总额呈现出上升趋势,2021年环保项目信贷总额约为198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近3成(见图3)。说明河南省重视并大力支持环保项目,以期促进绿色发展。
2.环境治理投资和保险逐渐上升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断增强,在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排放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大气污染物。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相互协同、相互增强,一方面,环境污染能够影响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程度。在2013—2021年期间,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均显著增加(图4、图5),说明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十分重视环境污染治理。
3.绿色债券发行总额稳步提升
自《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发布,我国首次形成了国内绿色债券的统一分类标准。根据《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绿色债券是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绿色债券的支持范围涵盖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六个领域,可细分为能效提升、污染防治和绿色农业等方面。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和生态环境领域和气候投融资息息相关,绿色债券作为气候投融资的工具之一,发行总额在2013—2021年期间稳定增长,2019年绿色债券发行总额达到顶峰,相比2013年增加了5成(见图6)。其中,单只债券最大额度为60亿元,由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承销,为地铁组建和运行筹集资金。
(二)河南省气候投融资的实践
1.打造绿色支行,申报气候投融资项目
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公布了首批23个“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唯一地市成功入选,作为试点城市,信阳市在制度保障、机构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信息保障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扎实工作。2022年10月,信阳市召开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推进会,指出中信银行信阳羊山绿色支行作为全省首家绿色支行已正式获批,并推动“信易贷”平台改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GEP核算体系,打造“信阳市生态价值交易系统”;指出目前已申报了首批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从106个项目中进一步筛选出10个(总投资约290亿元)报送生态环境部。
2.加强气象局和金融局的合作,推动气候金融发展
2022年11月,濮阳市气象局与市金融工作局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共建气象金融实验室;开展气候金融风险管理合作,建立重大气候金融风险识别监测、披露、预警与应急联动机制;开展气象金融绿色赋能产业发展合作,建立气候友好型项目库,进行绿色项目的技术和投融资指导;开展气候友好型保险、气候贷、气候基金、气候期货等金融产品创新推广,挂牌一批试点项目,推动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共同研究、制定和出台气候友好型金融项目等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双方签订框架协议,将有利于推进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有利于提升濮阳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和绿色金融支撑能力。
2023年6月9日,信阳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信阳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低碳转型战略2023年工作要点》,将气象工作纳入其中,指出要加强气候年景预测分析,提升极端天气能源保供应对能力;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气象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理念,营造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信阳市气象局将全面履行成员单位职责,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断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能源安全保供、生态文明气象保障等;创新科普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为信阳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气象保障。
2023年10月,濮阳市气象安全重点实验室获批备案。濮阳市气象安全重点实验室以濮阳市气象局为依托,致力于气象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以气象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化工安全和城市安全之间的耦合关系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气候资源评估、风光功率预报、气候金融风险监测识别技术与信息披露机制研究、气象金融产品研发、气候智慧型农业气象保障技术、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技术、生态修复、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与风险评估标准、气象安全评价、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气象安全监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此次成功备案,是濮阳市气象部门基础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是濮阳市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成果。
3.设立碳达峰试点名单,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1月,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其中确定了舞钢市、长垣市等8个市,焦作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个园区被纳入碳达峰试点单位名单,并对试点建设提出明确要求。3月,河南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河南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低碳转型战略2023年工作要点》,要求各有关成员单位深入组织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
4.打造气候品牌,将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2023年5月,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等印发《信阳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实施方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气候品牌创建等多项工作纳入其中,指出建立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农村气候灾害防御机制,统筹做好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农村气候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气候宜居城市、康养之都、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气候小镇等建设;针对信阳本地特色毛尖茶、油茶、弱筋小麦、再生稻、小龙虾、息半夏、颠茄草、猫爪草、商桔梗、苍术等农产品特优品种,开展气候品质认证等。信阳市气象局以创建气候投融资试点为契机,与城管、水利、应急等部门加强协作,全面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同时,深挖气候资源,打造系列气候品牌,切实将信阳的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5.拟组建气候投融资发展公司,引入碳交易平台
2023年7月12日,由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和信阳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23年全国低碳日河南省主场活动”在信阳市举行。信阳市正在组建股权结构多样化的气候投融资发展公司,正在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信阳市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全面负责试点政策研究落地、融资平台、碳汇交易和绿色项目融资建设运行等工作。同时,为满足后续引入碳交易平台、第三方专业团队等进驻的场地需求,信阳市专门提供了2 0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
(三)河南省气候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气候投融资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良好的气候投融资环境有助于气候友好型项目蓬勃发展,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是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基础。已有不少地区发布了气候投融资项目认定规范和评价标准,为地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而河南省没有建立气候投融资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气候投融资标准,导致相关部门开拓气候友好型项目无从下手,有了政策体系和相关标准规定,企业便有了努力的方向。有激励才有动力,由于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具有周期长、回报率不确定和正外部性的特点,投资者对气候相关项目投资意愿不够强烈,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相关部门开拓气候友好型项目的动力。
2.气候投融资渠道少,产品创新不足
目前,濮阳市计划推出气候贷、气候保险、气候基金及气候期货等产品,其他市仍没有相关计划。我省绿色金融蓬勃发展,比如信阳市建立了中信银行绿色支行,能够优先为符合绿色发展政策的产业提供信贷支持,绿色债券也在助力地方绿色金融崛起,但直达气候变化的资金较少。信阳作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注重发展绿色金融,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但仍没有推出气候相关的产品。在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应推出并创新气候融资产品。
3.气候投融资服务不到位
信阳已经建立了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但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职责多样化,集制度、资金、宣传于一身,尚未提供服务来促进气候投融资的发展。安阳作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没有搭建平台来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其他市未设立专门机构来促进气候投融资的发展。此外,企业在碳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积极性不强、主动性不高的问题,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激励机制促使企业积极地进行碳信息披露,进一步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河南省气候投融资的发展前景
1.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发展
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代表,被选为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充分证明信阳有能力促进气候投融资高质量发展。自信阳被当选为气候投融资试点以来,信阳开展了一系列气候投融资实践,一方面推出特色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打造全省首家绿色支行,为绿色项目提供专项贷款;此外,信阳拟组建气候投融资发展公司,专门负责气候投融资业务。这推动了河南省气候投融资的发展,并为全省提供了气候治理和绿色发展的新机遇。这也正是河南省气候投融资发展的重要契机,其他市可以学习信阳气候投融资发展经验,促进气候金融发展。
2.加强战略合作与气候基金的建立
信阳市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签署了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进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致力于推动全国首个气候基金的落地。此次合作不仅是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更是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有助于加速信阳市及河南省的低碳产业发展和提高碳减排潜力。
气候基金能够撬动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资金,绿色交易所的背书能够吸引大量投资者参与,这为绿色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能够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河南省应以此为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契机,加快建设气候投融资平台,积极推进碳定价、碳量化和碳金融,从机构、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协同发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3.设立绿色金融主题网点
河南省驻信金融机构设立了绿色金融主题网点,比如绿色金融特色支行,这是信阳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将促进绿色金融的创新、服务和产品的发展。通过这些网点,信阳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把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绿色发展新引擎的建立,持续创新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总体而言,河南省在气候投融资方面的发展机遇集中在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立战略合作和气候基金,以及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上。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而且能够促进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五、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我国气候投融资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故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制定气候投融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首先有关部门应建立气候投融资上下联动机制,自上而下推动气候投融资高质量发展,并成立气候投融资工作小组,负责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管理相关建设工作。同时,政府应指定牵头部门来推进气候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促进气候投融资的快速、顺利推进;其次应搭建气候投融资支持平台,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在气候投融资创新中的运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气候投融资综合信息平台,发布气候投融资信息与能力建设支持;最后应构建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在已有的低碳标准体系和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这包括统一和规范气候投融资的属性认定、产品界定、业务管理规范、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统一气候贷、气候债券、气候基金、气候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标准至关重要。
此外,政府应出台金融、信贷、财税等激励扶持政策,调动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使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气候投融资产品,并通过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加强气候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推进气候友好型项目可持续发展。此外,加快研究制定气候投融资项目评价方法、项目入户标准和入户管理规范,建好项目库,做好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管理,实时跟进、实时更新。
2.发挥引导作用,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
政府应发挥投资的引导作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气候投融资建设,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设立气候投融资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多层次的投资者进入绿色产业进行投资,从而撬动更多资金投向气候友好型项目。投资者参与绿色项目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私募、产业投资基金和PPP等,政府可以此为契机,出台ESG投资指引,推动地区绿色发展。除此之外,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窘境,担保基金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担保基金一方面能够提高借款企业的信用,为其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从而促进地区绿色产业发展。
(二)金融机构层面
1.创新气候信贷产品,开拓融资渠道
当前气候投融资产品较为单一,因此应创新气候及碳金融信贷产品,开拓气候投融资渠道,实现多项金融工具并举解决气候项目资金问题。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并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信阳作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在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应借鉴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注重通过多种手段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气候投融资,推出并创新气候融资产品。焦作煤炭资源丰富,可以创新基于企业碳信息的“碳效贷”“低碳贷”“减碳贷”“气候贷”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碳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探索设立以碳减排量为量化标准的市场化碳金融投资基金。鼓励机构和企业在投资活动中充分考量未来市场碳价格带来的影响。因此应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搭建气候投融资平台,为气候投融资注入更多资金。
2.优化气候投融资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和政府投资平台设立气候投融资分支机构或增设气候投融资业务板块,以提升金融机构在支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性,并依托绿色金融支行网点等增强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服务的辐射力。支持各省级金融机构合理下发贷款审批权限,积极发展线上“云审批”模式实现快速审批,提高融资效率。鼓励地区设立专门机构提供气候投融资服务,打造“气候资金池”,促进企业、机构和政府的对接,加强企业、机构和政府间的互动与交流,大力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气候投融资,让企业和投资者更好地参与到气候领域中来。
参考文献:
[1]刘波,王修华,李明贤.气候变化冲击下的涉农信用风险—基于2010—2019年256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21(12):96-115.
[2]王璐.“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路线图[N].金融时报,2021-10-25(12).
[3]陈国进,陈凌凌,金昊,等.气候转型风险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J].经济研究,2023,58(5):60-78.
[4]王遥,王文蔚.环境灾害冲击对银行违约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21(12):38-56.
[5]张涛,侯宇恒,曲晓溪,等.碳循环、气候变化与金融风险—基于DSGE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8):1-12.
[6]丁宇刚,孙祁祥.气候风险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异质性及机制分析[J].金融研究,2022(9):111-131.
[7]于孝建,梁柏淇.商业银行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与管理研究[J].南方金融,2020(10):3-12.
[8]高睿,王营,曹廷求.气候变化与宏观金融风险—来自全球58个代表性国家的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22(3):3-20.
[9]陈国进,王佳琪,赵向琴.气候转型风险对企业违约率的影响[J].管理科学,2023,36(3):144-159.
[10]陈国进,丁赛杰,赵向琴.气候政策、银行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创新[J].金融研究,2023(9):38-57.
[11]汪顺,周泽将.气候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债券发行—基于债券信用利差的经验证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3,25(6):59-72+87.
[12]夏晖,陈曦,闻月.政策视角下转型气候风险对能源企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24(S1):118-124.
[13]崔婕,蔡源.气候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传染—来自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4(1):82-95.
[14]王晓明,夏洪涛,李建伟,等.碳减排约束、转型风险与宏观审慎政策[J].南方金融,2023(8):22-40.
[15]杨子晖,李东承,陈雨恬.金融市场的“绿天鹅”风险研究—基于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的双重视角[J].管理世界,2024,40(2):47-67.
[16]潘家华,张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进程与角色转型:从防范“黑天鹅”灾害到迎战“灰犀牛”风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0):1-8.
[17]柴麒敏,傅莎,温新元,等.中国实施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资金需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4):1-9.
[18]王文.气候投融资与中国绿色金融方向[J].中国金融,2022(12):14-16.
[19]安国俊,陈泽南,梅德文.“双碳”目标下气候投融资最优路径探讨[J].南方金融,2022(2):3-17.
[20]王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6):55-6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