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13日,“全国网络普法行·四川站”活动在成都启动。这次活动通过网络虚拟形象大使熊猫“小蜀”走进网络普法世界,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宣传活动,掀起全民普法、学法热潮。线下方面,四川各地也展示了各自的创新普法方式,如网络普法公交车、云端普法课等,将普法宣传融入大街小巷。
通过“小蜀”这一具有“川味”的形象大使,宣传网络普法的“新风味”,网络普法的优秀宣传语和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更是掀起了全网学习网络法治知识的热潮。许多社会知名人士也加入网络普法行列,如英雄机长刘传健、著名作家阿来等,他们共同发布了网络普法十佳宣传语,让普法宣传深入人心。
加强网络普法教育,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将普法知识传播给年轻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本次活动“小蜀”IP形象是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开展网络普法活动,并结合四川的特色文化和地域元素,以及通过可爱的卡通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向网民传递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
一、“小蜀”形象的设计与传播策略
网络普法旨在通过传播法律知识,宣传法律法规,引导公民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提高网络环境的法治化水平。这有助于公民了解网络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网络公序良俗的形成。
IP形象是指通过某种载体,如卡通形象、明星形象等,来传达特定信息和价值观的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个性,能够使人们产生品牌的联想和认知。
以卡通形式为基础,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小蜀”的普法知识动画短片。这些短片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活泼的动画形象,引导年轻人了解和学习普法知识。同时,可以加入一些趣味互动环节,通过答题、评论等形式使年轻人参与进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将IP形象与网络普法相结合,既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又能让普法知识变得更加亲民易懂。
二、“小蜀”IP形象的设计定位和特点
(一)角色定位
“小蜀”是作为四川站网络普法行的形象代言人而被创造出来的。旨在通过萌化形象、灵活多变的表情和愉悦的形象设计,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使网络普法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小蜀”的IP角色定位是一个可爱、亲民的卡通形象,代表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同时也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造型简洁大方,色彩鲜艳,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其头部呈圆形,大大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给人以亲切和可爱的感觉;身体呈流线型,穿着一件蓝色的制服,上面有一个大大的“法”字,代表着法律的权威。“小蜀”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趣味性,能够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小蜀”形象创造的意义还在于其传播效果。“小蜀”作为一个鲜明的形象代言人,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辨识度,能够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通过将“小蜀”形象应用于网络普法的宣传推广中,可以提高网络普法的曝光率和影响力,提高受众对网络普法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在网络传播时代,一个有趣、有吸引力的形象往往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进而实现网络普法信息的快速传播。也能使网络普法内容更通俗易懂,还弘扬了四川特色和大熊猫文化。通过利用“小蜀”形象,可以有效提升网络普法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效果,强化社会各界对网络法治的认知和参与。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富有地方特色,因此,选择大熊猫作为“小蜀”的原型,既能展示四川的文化特色,又能引起网民的共鸣。另外,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网络普法的主题和宣传目标,将“小蜀”形象进行符号化设计,使其与网络普法紧密结合。
(二)设计过程
1.确定形象定位
在设计“小蜀”形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对其的定位和目标受众。“小蜀”的定位是一个代表法律的可爱角色,旨在向大众传递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小蜀”形象的创造旨在使网络普法的内容和信息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传统的网络普法内容往往枯燥、晦涩,而“小蜀”作为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形象,易于引起大众的共鸣,打破冰冷的法律术语,使网络普法的知识变得更易理解。通过“小蜀”的形象,能将网络普法相关的内容饶有趣味地传达给受众,提高受众的学习积极性。
2.创意构思
根据形象定位,进行创意构思,思考“小蜀”的外观、性格、动作等方面的设计。将四川省的地域文化和川渝地区的民风民俗结合,设计出鲜明可爱的“小蜀”大熊猫形象。其穿着传统川绣的服装,手拿一本法律书,面部表情憨厚可爱。这一形象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易于引发他们的共鸣。
3.手绘设计
使用手绘的方式,初步设计出“小蜀”的形象,包括它的形状、颜色、表情等。
4.数字化设计
将手绘设计转化为数字化设计,使用专业的设计软件进行细节调整和优化。
5.测试和反馈
在设计完成后,进行测试和反馈,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对“小蜀”的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三)灵感来源
1.法律元素
“小蜀”的形象灵感源于法律元素,如天平、法典等。它的头部形状类似天平,代表着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2.地域文化
“小蜀”的形象还融合了四川地区的文化特色,如熊猫、川剧等。它的服装和配饰都体现了四川的传统文化。大熊猫作为国宝级的珍稀动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它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之一。
3.可爱形象
为了让“小蜀”更受大众喜爱,设计师融入了大眼睛、圆脸等设计,让它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
三、“小蜀”形象在网络普法活动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一)媒体与媒介的应用手段分析
在网络普法活动前期,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进行预热,发布“小蜀”形象的相关信息,引起网民的好奇和关注。活动期间,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传播。
线上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有关“小蜀”的互动内容,如有奖互动问答、小蜀表情包等,吸引网民参与和分享。
线下在四川各地举办巡回展览或演出,展示“小蜀”形象,向公众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制作“小蜀”主题的周边产品,如文具、饰品等,丰富传播的载体,并通过销售或赠送的方式进一步推广网络普法活动。
利用用户UGC(用户生成内容)进行传播,鼓励用户创作与“小蜀”相关的内容,如自制视频、图片等,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和传播,提高“小蜀”形象的影响力。
“小蜀”形象的创造是为了更好地传达网络普法的重要性,并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通过与大熊猫文化的结合,赋予“小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符号,能够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和喜爱,从而提高网络普法的传播效果。
(二)“小蜀”形象的传播策略和效果分析
通过对“小蜀”形象在网络普法传播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看出它在各个层面上的积极影响。首先,“小蜀”形象能够吸引大量的网民关注和参与网络普法活动,提高了网络普法的知名度和传播力。其次,“小蜀”形象与大熊猫文化的结合,使得网络普法更具有亲和力,能够更好地与受众进行情感共鸣。再次,“小蜀”形象在传播过程中所携带的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能够引导网络用户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和法治意识。最后,“小蜀”形象的传播效果还体现在对四川地域特色的展示和宣传上,进一步推动了四川特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四、结语
“小蜀”IP形象是一个成功的网络普法新形象,它的设计特点和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通过对网络普法与“小蜀”IP形象传播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对网络普法实践的有益启示。
首先,“小蜀”形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网络普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小蜀形象的可爱和亲和力,使其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焦点,并引起了他们对网络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因此,我们建议在网络普法实践中充分利用其形象,并通过它传递法律知识和普法观念。
其次,“小蜀”形象的设计和传播策略在网络普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心设计“小蜀”形象,确保了其形象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在传播过程中,应该注重“小蜀”形象在网络平台上的有效传播。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与年轻人建立互动。
最后,还需要评估“小蜀”形象的影响力,并关注其社会影响。通过对“小蜀”形象在网络普法实践中的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它对年轻用户的影响程度和接受程度。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其形象在社会层面的影响。例如,促进人们法治意识的培养和社会公德的提升。
尽管我们在这项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我们的研究局限于对四川地区的网络普法实践的探索,对其他地区的适用性有限。二是,虽然“小蜀”形象在网络普法实践中具有潜力,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其应用策略和效果评估。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广泛地探索“小蜀”形象的传播途径和策略,并深入研究其在不同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以了解“小蜀”形象在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传播效果和适用性。
通过将四川特色地域文化与“小蜀”形象融合,我们发现“小蜀”形象在网络普法中的潜力和价值,这对未来网络普法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希望这些启示能够为网络普法实践者提供参考,促进普法事业的发展。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