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刘孟伉是20世纪中国书坛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名扬海内外。其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大展”和“巴黎·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与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98位书法名家的真迹同时展出。由此可见,刘孟伉的书法艺术成就对当代书坛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也得益于他一生精研书法、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高尚的品德。他艺如其人,其风骨雄健、气格宏博的书法艺术风格,成为当代书坛的典范,尤其对巴蜀书坛的影响之深。他虽然没有留下系统的书法理论著作,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留存的文献资料找到他的相关论书语录及书法作品,研习其书法,总结其书学思想,为当代学书者提供启发。

  一、循序渐进的临帖观

  刘孟伉十分注重临帖。何应辉在《刘孟伉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中谈到刘孟伉对经典的书法碑帖进行过深入且广博的钻研:“他对于钟鼎、篆隶、楷草等历代主要碑帖,无不浏览抚玩,择其所好反复临摹,对民间出土不甚知名的碑碣石刻,也寄予浓厚的兴趣,偶有收获即观赏研究、撷取所长。”“早年学《郑文公碑》,而后用功既久且博并深得精髓的是欧、颜书和汉碑。其中尤重《勤礼碑》《大字麻姑仙坛记》和《张迁碑》,以至可以通篇背临。”临帖的本质就是临摹,这对于任何一门艺术类的技法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临帖可以掌握毛笔书写的基本方法,还可以熟悉某种书体或字体的风格特点,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基础。临帖最终是为创作而服务,晚明著名书法家王铎也曾发出“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感叹。而对临帖的范本要注意取舍和甄别,并不是所有古代的碑帖都值得取法,刘孟伉选择那些经典碑帖反复临摹直到能够背临,而对于民间书法则仅取其长处,就说明了临帖是有选择性和取舍性的。通过好的范本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孟伉对于临帖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其入门弟子余仲九在《寐叜的书法和篆刻》中有过详细的论述:“先生主张学书先填红模,而后以透明纸双钩,再后摹写,进而对临,最后背临。”余仲九认为刘孟伉书法基本功十分扎实,并论述了其原因,在于刘孟伉对临帖采取一步一个脚印的方法,逐渐地达到能够背临的熟练程度。刘孟伉对于临帖追求从“填红模”“双勾摹写”到“对临”再到“背临”,这样的方法值得当前学书者借鉴。“填红模”和“双勾摹写”是临帖的初级阶段,初学者通过描写“挖空”的字,感受字体的基本字形结构、点画粗细、大小等特点;“对临”则是过渡阶段,通过初级阶段的积累,对字形结构有了初步的、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照字帖临写,也就是通过对字的整体和细节观察理解之后再下笔书写,锻炼了在没有描摹的情况下的观察力、理解力、书写等能力;“背临”就是临帖的高级阶段,可以对范本进行通篇背诵临写,在范本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包括对点画、线条和结构的理解,最后再对比原帖,找出自己临帖中的不足之处,加以练习改正。这一步骤考验书者在脱离字帖情况下的记忆能力和对毛笔的综合掌控能力。反观当下,一些书法培训机构在书法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没有意识到临摹的重要性、缺乏科学训练的意识和方法、急功近利而忽视基本功的训练,导致事倍功半。

  刘孟伉的循序渐进的临帖观对于当代学习书法的人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临帖应该擦亮双眼,选择那些经久不衰的、值得借鉴的碑帖,只有沉下心来,戒骄戒躁,将这些好的碑帖进行反复临摹,才能掌握其中的风格、领悟其中的微妙,为今后的创作之路做好铺垫。

  二、守正创新的用笔观

  书法中的用笔包含了执笔与运笔两个方面,也就是如何拿毛笔和运用毛笔。执笔与运笔对书法作品的风格具有直接影响。虽然执笔对于运笔来说,动作幅度不大,但二者在书写技巧层面都非常重要。关于书法中的执笔,刘孟伉秉承守正创新的态度,他曾说:“执笔无定法,达到运用自如即可。”这一观念与苏东坡提出的“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一脉相承。而对于书法中的运笔,刘孟伉的弟子余仲九在《寐叜的书法和篆刻》中提道:对于学习基本笔画的传统方法‘永字八法’,先生以为过于烦琐,提出‘十字两法’。他认为书法的所有笔画,横平竖直是基础,点寓于起笔收笔之中,撇、捺是竖画的变化,折、钩则是横顿的变化。在刘孟伉的用笔观中,他简化了烦琐的用笔规则,将其总结为横、竖、点及其变化形式,尤其是将所有笔画看作“点画”的延展,这种既继承又创新的理解大大降低了书法的艰涩度,方便初学者对用毛笔书写的原理的理解。其实,每位书者在初学阶段都会经历如何拿毛笔和如何挥运毛笔的困惑期,通常有些老师会要求我们用所谓的“标准执笔姿势”—五指执笔法进行书写练习,但是在实际练习中,大部分人不习惯,导致书写出来的字和线条不尽如人意。其实这就是忽视了“执笔无定法”这一辩证的观念。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手指长短比例、灵活程度都是有个体差异的,而固有的教学定式往往“一视同仁”,所以刘孟伉认为“达到运用自如即可”是对于这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我们使用毛笔书写,不要被固定的执笔限制。毛笔由笔毫与笔杆两部分组成,看似执笔执的是笔杆,但其实笔毫才是真正起作用的那部分,笔杆起到的类似于菜刀把手的作用,笔毫才是“刀刃”。因此,在书写当中,笔毫状态的调整对于书写者来说至关重要。书写过程中,笔毫从最初的聚拢到散开再聚拢,保证下一笔的书写,都离不开灵活的执笔与运笔。灵活的执笔与运笔可以将笔毫保持到合适的、聚拢的,甚至是裹拢的状态,写出来的线条才会有质量,才能做到真正的“力透纸背”。

  正常情况下,我们要根据毛笔的笔锋状态或书写风格适当地调整执笔的手指,使其自然运动,否则就会手指僵硬。书写出来的线条也不够灵活,显得呆板。对这一实际问题,刘孟伉以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来并给予回答,易于我们理解和掌握,非常实用。

  面对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金科玉律,刘孟伉采取了扬弃的态度,他继承了合理的部分,在实践当中又融入新的理解。他对传统的书法用笔观的创新性理解,对当今的学书者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学习并研究书法需要我们虚心向古人学习,但创新才是任何一门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创作出富有时代风格的书法作品。

  三、博操约守的创作观

  书法创作,是对书法临摹阶段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临摹阶段的一次突破。检验的是学书者是否已经从临帖当中汲取到书写的技巧和经验,突破的是从形似走向神似的道路。书法创作可以说是每位学书者的最后也是最难的一关,因为一幅上乘的作品往往考虑的因素极多。当我们进行书法创作时,仅是字体方面,就有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可以选择,每种字体还有不同风格的书体。通常选择哪种字体或书体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文本内容、纸幅形式、展示场景等。书法在生活的实际运用场景中非常广泛,这就要求创作者不断积累创作经验。从刘孟伉众多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五体兼善的书法家,古今五体兼善的书家可谓凤毛麟角,他所以能够做到五体兼善,并且其行书和草书还能够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成为他的书法“名片”,关键在于他那博操约守的创作观。对于如何进行书法的创作训练,刘孟伉主张“博操约守”“一收一放”,注重个性的发挥。“博操”是指博采众长的同时,还要大胆进行创作;“约守”是指要尊重传统,但绝不墨守成规。“一收一放”中的“收”是指对范本的研读临习;“放”是指放浪形骸,发挥个性。对学习书法的入门阶段而言,书法有法,我们要遵守书写的法度;而进入书法创作阶段,则重在突破法度,在适度原则下,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个人作品,正如苏轼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要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除了需要大量的练习,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积累,这些积累不仅包括对某种经典碑帖风格的熟练,还包括文史哲的修养,它们都是可以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时常总结,才能在书法创作时做到心中有数,行笔利落果断,一气呵成,写出文质兼备的书法作品。
 

 
  古往今来,书法集大成者,如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米芾、王铎等,他们都不是仅仅会写一种书体,而是擅长多种书体,并且善于融会贯通。在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书法专业人士来说,传承书法文化就要深入传统,应该涉猎各种字体。但是,每种字体都有不同书家或不同风格的碑帖,我们应该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经典碑帖中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风格去继承和创新呢?刘孟伉的“博操约守”“一收一放”论,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

  四、结语

  本文从临帖观、用笔观、创作观三个方面对刘孟伉书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其书学思想的核心是守正创新,值得当代学书者学习、借鉴并思考。这一理念正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观所提倡的,对于书法文化传承者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