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发展密切相关,文章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能”与“乡村空间营造建设模式”的耦合上,分析现阶段较为典型的乡村公共空间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分析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建设的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对策。职业教育通过“研教创助”介入路径,跨界协同发展、优势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地解决不同类型乡村空间营造的实践路径,进而精准深入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乡村空间营造;实践路径;实施对策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公共设施。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要求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价值,同时要求高校发挥出乡村振兴的载体作用,打造乡村振兴的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打造“政策咨询与研究”的“高端智囊团”,有效地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1]。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文化性活动的重要开展地点,如何更加高效的利用乡村地区环境和自然条件,促进地方区域建设,发挥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作用,以达到乡村公共空间的良好建设效果,是现阶段乡村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本文立足高职院校以研究、教学、创作、社会服务等主动模式介入乡村空间的具体设计策略,以丰富新时代乡村语境下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从而指导新时代的乡村空间营建实践。
一、乡村公共空间相关概念概述
农村公共空间是一种“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结合体。在物质空间层次上,是指人们能够随意进出,为人们的日常交流和社交活动提供支撑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公共空间如戏台、集市等因其时效性而逐步淡出,而公共厕所、廊桥等因休闲空间的渗透而成为新型的农村公共空间[2]。而在精神空间层次上,则是指人类交流和社会联系的地方,这些地方对人们的回忆和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乡村地区的公共空间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多种价值元素,主要强调乡村社会的共享以及精神力的凝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服务性特点,城市与乡村在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的重新构建过程当中会产生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乡村公共空间在文化沉淀中逐步成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人际交往区域,表现出了独特的乡土性。其中也涵盖了一定的实体有形空间和无形文化空间。
在有形的物质空间方面,由于乡村人文地理等特点,使得其可感知环境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服务设施的规划以及乡村公共建筑等领域,以小广场、公共通道、公共交通等为活动性的公共空间为主要代表,涵盖了乡村居民所需求的实体空间功能要求。
而无形的文化精神空间是乡村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在乡村文化复兴的今天,乡村的振兴以及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应该紧跟发展脚步,其中以书院、历史博物馆、文化礼堂为代表的最有代表性的村落文化空间,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之一,人们可以利用这些场所开展文化活动,在各个村落当中都有各自的本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而且在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之下,村民们之间的人际交流、休闲娱乐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开展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能够提高乡村地区的凝聚力。
二、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于乡村空间建设的意义
本项目提出的“地方高职院校”和“乡村空间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为高职院校建设团队在乡村空间系统营建的路径选择上提供帮助。地方职业技术学院在乡村空间建设中,将对优势产业集聚提升、原生人居环境治理、传统乡土文化重塑、创新理念建设示范、城镇近郊融合发展等产生积极作用,为乡村体系建设提供新的范式,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构建出一种可以让地方高职院校更好地致力于社会服务,更好地介入乡村空间营造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可以为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规范前行提供研究准备[3]。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对乡村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周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于任何公共空间的行程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在传统村落形成过程当中,独立个体的生活方式与群体行为会对整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风貌产生影响,公共空间是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创建乡村公共空间的过程中,积极地与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将乡村的原始环境作为基础,同时结合当地的经济、人文发展状况,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有利于延续乡村乡土文化
通过田野调查和数据模型的建立实现高职院校服务乡村空间建设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证研究和实效性验证,发现指导区域乡村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主导的写作平台为主要对象,能够促进物质空间的优化,通过完善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此项价值主要是由于乡村地区蕴含着优秀的思想以及淳朴的民风。通过对乡村地区文化理念的挖掘,能够提炼出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所形成的精神风貌以及传统风俗,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传承也是有利的。在提取地方乡村的文化元素上应该整合乡村地区的资源,通过对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村容村史的研究,将具体的空间建设融入整体的建筑当中,从而在保护乡村优良文化特征的基础之上,进行乡村文化遗产的振兴,这样不仅发挥了高职院校人才的价值,也有利于乡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从而让一个直观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风貌得到有效的改善。
(三)有利于满足乡村活动需求
把教育基础理论和地方高等职业学校为地区乡村空间建设所提供的运作机制,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扩展了乡村建设理论在多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为未来的乡村空间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4]。而其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需要。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对于乡村振兴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质量,进而保证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幸福指数处于优异的水准。而且休闲娱乐以及公共事务在乡村文化空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功能影响了乡村文化的活力,所以如果想加快乡村振兴的脚步,那么就要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上突出乡村需求,要打造出更多的“活动景观”和“沟通”的地方,才能让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集体感得到加强,从而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体验。
三、乡村公共空间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公共空间现状
在实体公共空间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伴随着新农村的建成,很多村庄的建筑在规划中都有向都市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就对原有的村庄结构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传统的公共建筑,如戏台等,大多被废弃或闲置,丧失了其原本的生命力;带有硬质户外地面的公共空间,如广场、演艺厅等,被村民用于晾晒水稻;网球场、儿童公园等从城镇涌入的新的公共空间因其与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而鲜有人迹,许多为村民修建的游乐场都受到了都没有被妥善维护。精神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很多农村的传统活动因为缺乏组织而逐渐消失,而且,村民们的生活形式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最普遍的休闲活动就是下牌、看电视和聊天。民众的公众观念日趋淡化,对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公众对生活的回忆也多为过去。相对于公共空间的营造,村民更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
(二)乡村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大多数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因为网络的参与,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已有的公共空间中,所配置的设施无法满足村民目前的日常生活需要,从而造成了公共空间利用率较低,甚至被废弃,没有发挥出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功能。由于农村的人口结构,造成了农村的空间利用群体相对比较单一,农村的居民中以老年人、儿童居多,但是农村的公共空间在建造的时候并没有将这些主体的需要考虑进去,从而造成了农村的公共空间所能承受的功能与农村居民的需要相脱节,使得农村的空间适用性不高,而且没有针对性。在城市化的影响下,传统的农村公共空间逐步消亡,群体性的缺失,导致缺少本土文化与传统风俗习惯,导致新的公共空间难以承载村民对家乡的回忆,从而加快了其衰落的速度。另外,大多数农村的工业仍然是传统的第一产业,也有一些自发的零售业、制造业等。但想要将这些分散的行业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品牌,带动村落“走出去”,还是较为困难。
四、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于乡村空间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空间营建的模式
首先要以地方高职院校参与以“研教创助”为介入导向,以“乡貌、乡理、乡法”为基础,以“乡创、乡营、乡情”做教学路径,以“乡象、乡境、乡生”为创作实现,以“乡智、乡技、乡资”创服务为工作实效的依据。同时还要对乡村空间的建设模式进行创新,以“乡村活化过程+系统建设内容+空间设计策略”为基础框架,探索了乡村发展新营造建设模式。通过内升外引,实现地方高职院校参与乡村公共空间的路径,通过打造“形式美学+功能策划”的示范地,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的内升。进而深入内化农村“建造技术+营建理念”来提升村民的“文化意识+建设意愿”的内源动力提升路径的实践演化。同时通过触媒“生态景观+历史遗脉”的特色,实现“乡土体验+情感记忆”的话题——激活“产业集聚+社会关注”的外引;此外,还要共同遵循的原则,适地性与一体化,维护乡村淳朴风貌,保护生态环境与乡土风貌,进行具有恢复性和持续性的开发[5]。
(二)实现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空间营建的实践互哺
物质空间和特色产业可以互相促进,对农村特有的资源和文化进行充分的发掘,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应该对其内部的产业形态、规划布局和所需要的物质空间进行清晰的认识,通过工业来推动物理空间的构建,最终集中资金、人力和技术来实现现代化的运作,从而实现集群化的发展。明确地方高职院校创作以研创为主要路径介入不同维度空间营建,针对内升与外引两种营建模式提出四种策略:演变规律与开发条件的研究导控、空间秩序与乡情记忆的创作实现、形象特色与建设理念的研创共塑。还要为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获取所需要的实践信息,同时将高职教育完整系统的思维方式,结合地域特色转译为有效的设计语言,解决乡村文化场域和现代空间诉求的密切关系,探索乡村生活的进化与迭代。
(三)产业和地域景观,带动村庄经济发展及人才振兴
通过乡村产业和地区区域景观,利用人才振兴和乡村振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而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主要场所,能够为乡村地区空间营造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当中能够通过前期地方经济发展调研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匹配,这样能够培养出更好为区域发展所服务的人才,逐步形成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而且随着人才力量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能够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当中,这对于助力乡村空间的建设是极其有利的。
(四)以乡村公共空间融合社会治理,带动乡村艺术环境整体发展
根据农村居民的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惯,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活动场所,例如,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居民休闲和社会需要的老年棋牌室。在此基础上,结合居民需要和地域条件,拓展农村公共空间的服务范围,防止农村公共空间被闲置。在此过程,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应该对具体的建设地点建设可行性进行研究,进而保证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可行。通过利用乡村微花园的治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参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产业创新,深度服务各类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弘扬乡土文化、活跃乡村文艺氛围、提高村民审美水平、带动地方旅游、发展乡村经济新业态等方面成效显著,打造出了一批颇具特色的乡村建设典型范例。
(五)建立基于服务乡村公共空间的村校合作机制
还要注重地方高职院校与乡村空间的营建模式耦合。首先应该以“需求为先”串联校地协作,建立基于服务乡村公共空间的村校合作机。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通过乡村营建实践等活动,丰富理论教学研究,补足前期教学中的缺失,促进校园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其次,地方高职院校应该以社会服务,教学研究等领域全过程的介入到乡村空间建设服务当中,拓展高职院校团队的乡村空间营建领域的创作项目和社会服务力量。从学校的地理优势出发,学校大多位于大中型城市或靠近县区,突出了与产业的密切联系,这种地理优势使得学校能够更加直接地认识到地方农村地区的整体组织、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为此,应该适当的联合政府部门以及地方相关产业企业建立协调运营机制,这样才能够构建空间设计综合研究平台,进而更好地促进乡村空间建设。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乡村振兴已经成了新时期下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转折点,乡村公共空间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构建与更新,因此,对文化传承的内涵与空间营造的途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发现,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村和农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需要上,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进行了拓展,对其物质空间进行科学的优化,并从中提取出最大化的乡村公共空间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期达到传承文化和空间,营造个性和活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才武,李俊辰.乡村文化空间营造:中国乡村文化治理的空间转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05):5-15.
[2]丁杨,田宇婷,王嘉雯,郝占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空间营造实践研究——以河南姜庄为例[J].华中建筑,2022,40(06):105-108.
[3]幸如,王堞凡.健康导向下乡村空间营造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2(03):16-18.
[4]孙非寒,叶崇凉.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营造研究[J].新西部,2020(15):42-43.
[5]陈思宇,张梦頔,韩博.乡村振兴下岭南水乡特色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鹤山市古劳镇双桥村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公司重庆分公司;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019: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