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复刻,而是立足于原作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内核,对内容、情节、主体、思想进行简单取舍,以满足电影观众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在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寻求平衡。文学电影改编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以视听形式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电影是镜头的艺术,在当代电影发展中,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再改编,综合电影艺术与文学作品的魅力,彰显不同载体对精神内核的呈现,在当下更能满足受众的观影需求。
一、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电影改编经验探究
文学是电影艺术的精神沃土,文学与电影密不可分,文学改编成电影,必须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找寻创作的材料和素材,以电影的形式体现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真正从讲故事阶段进入演故事阶段。
(一)改编主体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的今天,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电影改编后的质量无法保证。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是有壁垒的,不是所有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都能被改编成电影,要想成功地改编一部文学作品,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筛选。尤其是改编一部较为厚重的文学作品,要充分考虑电影时长、制作手法等客观因素,理解文学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学作品与电影最明显的差异是电影是直观的艺术,而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错综复杂的表达,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象,导演在改编过程中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便利用表演形式传递文学作品的内核。例如,文学作品《人生》具有细腻、触及人心灵的描写,但电影无法将这些描写以镜头语言呈现,导演只能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画外音的形式,体现作品中朦胧和虚幻的感觉。
(二)改编主旨
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完美交互以及良性互动必须建立在同一主旨内涵的基础上,电影导演要尊重文学作品的内核和思想,通过自身的艺术表达和艺术创作,真正实现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平等的互动。文学与电影是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导演在创作过程中,要想实现从文学作品到电影的真正蜕变,必须对原作具有敬畏之心,最大化地利用镜头语言还原作品主旨,承担起传达文学作品内涵的使命。
(三)改编内容
文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在电影改编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电影和文学原本就是两种不同表达形式,而现实主义文学是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隐藏在文字中、情节中,而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刻画对现实和社会的批判,需要将文字转变为镜头,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让批判和讽刺能够通过大屏幕传达给大众,因此在创作中,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适当改编不可避免。例如,电影《活着》中就抹去了“我”这个青年转述者的形象,而是直接以第一视角呈现福贵不可言说的一生。这种将转述变为直叙的方式,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青年转述者”是第三视角,电影观众也是第三视角,当两个第三视角遇到一起,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很难产生代入感,也无法体会福贵的悲惨,而当消除“青年转述者”时,观众就跟随影片投入历史、时代以及社会的洪流中,更为专注于电影中的情感表达,接收观众对困难的态度。
(四)改编精神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电影导演在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必然会遵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内核,利用镜头建立影片内容与观众之间的连接,激发观众批判现实的共鸣,让观众体会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现实下,人们对现实和社会的感受具有共通性。例如,导演在改编《高兴》时,虽然删去了大量苦难与心酸的环节,但是将高兴中悲凉的底色呈现出来,通过温馨的结尾反衬主角悲惨的一生。影片中的这种社会现实,同样能够映照出人们在社会条件、时代背景下的悲凉底色。
二、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电影改编美学理念
电影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转述,而文学改编电影是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美学表达。笔者通过对现实主义作品改编进行梳理发现,文学改编电影的美学理念,主要通过构建平等对话主体、创造性转化、形式变异以及批判思想的形式展现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以及电影的美学艺术。
(一)平等对话
文学到电影的转变不仅是内容载体的简单转变,更是在电影、文学以及观众、读者之间构建桥梁。读者与文学作品对应,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关键在于能否领悟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而电影与观众,电影是内容画面的提供者,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要与电影画面产生共鸣。而就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而言,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核心的内容。而在电影表达中,导演要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展现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通过画面将文学作品的声音传递给观众。但是导演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意识到电影的弊端,画面不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观众只是画面内容的接收者,因此在改编过程中,导演要加入更多的细节展示,将细节构成完整的叙事线,使观众能够通过发现细节变为观看电影的主导者,文学作品内容的呈现也更为饱满和丰富。例如,《活着》改编成电影后,导演就通过展示福贵一家人跌宕起伏的命运,向观众传达电影背后的内涵,观众也跟随着福贵的经历拼凑出整个故事背后的主体线索。
(二)转化理念
在电影评论区存在多个主体,观众、影评人、专家学者都能够从不同视角对电影进行评价。而无论是学者、观众还是影评人,在评论的电影过程中都只遵循一个主旨,那就是电影是否忠于原著,文学作品能否成为衡量电影质量的尺度。但是忠于原著,不是指电影导演在创作作品时完全照搬原著,而是在形象、主旨、叙事方面能否达到统一,是否真实地传达了原著的精神价值内涵和社会意义。这就需要电影导演在创造过程中,领会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刻画,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反映。一方面,电影导演要在传承文学作品的主旨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导演要加入自身对原作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并从主旨与自身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以便充分展现原作的精神内核。电影是对文学作品的良性裂变,在创作过程中还是要以内容主旨为主线,通过结合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中的现实问题以及矛盾核心。同时,导演在创作过程中,要将内容合理地转化,以便让原著的精神内核贯穿于影片始终。
(三)形式变异
就现实主义文学整体改编的趋势来看,在对作品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应当以文学作品为根本打造出新的电影文本,且电影文本要能深刻体现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刻内涵。但是在创作时电影剧本深受形式、篇幅的影响,要想全部展示出原作的内容根本无法实现,因此电影改编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亏损,具体细节的把控远不如原作描写得细腻,尤其是很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对主人公心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电影镜头语言无法承载大量的文字内容,因此电影导演在创造过程中要寻求一种变异,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和方法表达文学作品的内涵。例如,《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以小女孩的视角为出发点,展现了一种视角上变异的处理手段。
(四)思想转变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因此电影无论是对形式的改编,还是对内容的改编,抑或对主体的改编,都要遵循现实主义的风格,在保持现实主义对话内容、批判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寄托于现实生活,将现实作品中人对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充分展示,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层次批判,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另一方面,在对作品进行更改时,要对内容进行适当取舍,而不能为了迎合观众,刻画大团圆的结局。影片的音乐非常出色,配乐恰到好处,营造出了温馨、感人的氛围。就如同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音乐旋律简单而优美。自然景色——阳光下的田野、树林和湖泊,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以反衬现实和社会的精神性,影响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进步。
三、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电影改变美学特征
在对电影进行改编时,要充分展现电影美和文学美的结合,尤其是镜头语言的运用。虽然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朴素的,但是镜头语言却是多彩的。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导演要从文学作品中跳脱出来,利用丰富多样的镜头语言还原文学作品真实的背景和内涵。而且,在进行创作时,还要尽可能采用实景拍摄的方式,追求更为接近真实生活的表达和展示,极力达成电影改编想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要让影片以接近现实的态度反映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为观众观看影片营造真实的氛围,并且通过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演绎构建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桥梁,还原文学作品的真实感受,使观众轻松接受并喜爱,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当代中华新文化的构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深植于人们内心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每个读过作品的人都可以评判,每个好奇的人都可以对比。而由于传播媒介的局限、接受的美学歧义、时代的发展变迁、改编的突破与游移,对于电影导演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导演需要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改编后的影片能为大众所接受,真正实现小说美学与电影美学之间的成功转换,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