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建设是我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影响高质量水平人才的培养。本文基于以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为根本,探究混合式教学实践,打造《平面构成》“金课”的建设,推进教学创新,为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更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育一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近年来,注重教育,重视课程建设,教育部先后推行了“双一流”学校、专业、课程等建设,并印发了相关的建设指导意见。让各省教育部门、各大高校积极响应,阶段性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热流”。响应着拒绝“水课”,打造“金课”的号召,开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工作。本文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中通过教学改革推进工作,从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反馈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思考适用于该课程特色的“金课”建设。

  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前期条件建设

  要保证《平面构成》课程的“金课”建设满足具备“两性一度”的要求,这对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性一度”是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其不仅是对教师授业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证。是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协作来完成课程的教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门课程,是每个教师需要长期通过授课,在实践中不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改进问题,推进教学改革的措施。

  《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现状

  《平面构成》课程于2021年申报并获批,为湖北省第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也是我校设计专业第一门通过教学模式改革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教学从传统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逐步转向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利于以学生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力,也考验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环节设置的启发性,课程学习的引导性和把控教学过程的作用性。
 

 
  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后,本人作为课程的主讲人与课程教师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从2020年至今,这四年里一直作为课程的主讲人和课程教学内容线上资源建设的主要管理者,现将对这四年课程教学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主动性不足、目标不明确

  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是利用MOOC+SPOC的兴起,把线下课堂变成师生玩转教学过程的互动场所。主要用于课堂互动、活动、讨论等,来反映和检验学生自学对知识的理解力等掌握情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要达到这种效果的前提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主体需具备较好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等综合素养,教师才能通过成果反馈来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该课程从发起教学模式改变起,在课程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学生学习情况,可分成三级:第一级,学生爱学想学会学,这类学生综合素养高、主动性强、积极性强,混合教学对学生启发性影响大;第二级,学生会把线上学习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这类学生综合素养还有待提升,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对专业方向不够了解,不明白专业基础课对专业技能和就业的影响,学生自我目标不明确,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对学习的热度不高,启发性不足;第三级,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不想学,这类学生大多数情况是本身对这门课程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对自身专业水平发展和大学期间无目标规划,学习主动性一般,认为使用线上资源自主学习是一件较麻烦的事情,自我学习能力和水平较差。

  二、线上资源项目模块环节,形式固有化

  在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的优势下,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成为教师规划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环节。线上教学内容起初大部分都由课程教师预先录制到微课,再到国家级开放课的推广使用。现在绝大部分都是择优综合组成线上教学的内容。主要设置的模块为音视频章节学习,课上讨论,课后作业,测试、考试这几个环节。根据每门课程设置的时间不同,周数较长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滞后的现象。比如在线下学习讨论互动中,可能有的学生并没有提前学习课程和完成相关练习,让教师没法监控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也有学生认为线下都要学,为什么还需要在线上提前学,不愿意用线上资源平台等,导致教师都没办法了解学生情况,并影响线下课程环节展开的效果。

  三、学情反馈,评价方式,与课程要求不匹配

  由于《平面构成》课程是一门设计实践较强的课程,线上教学有明显的限制和局限性。一门需要注重学生艺术素养、思维表达、手法表现、沟通交流的实践课程,单纯依靠客观数据的考核来判断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应用、掌握,是无法满足的。这也是部分学生还是认为线下在课堂中学习、交流、互动、讨论更生动,更有趣。我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前提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主动配合,才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这需要不断匹配混合式教学设计环节。依学生情况来调整改进,否则会适得其反。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设计改进

  一、推进线上教学,鼓励线上教学,提高线上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团队之所以倡导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认为可以增加多样化教学方式,改善传统教学和学生被动式学习;另一方面认为课程教学形式需与时俱进,才能培养高质量人才,只有通过教学,教师才能激发出学生各自的特点,只有通过教学监管反馈出问题,逐个击破,才能真正做好教学改革的推进。

  目前,课程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首要改变的是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被动依赖和刻板的固有印象,他们习惯于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根据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在课程开设时会先回归于线下课堂,首先通过在线问卷,实时统计学生对教学改革和接受过混合式教学等一般情况的调研,在线下课堂中主动引导“线上教学内容”,并告知学生本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案及实施目标、内容、要求等。其次,部分线上内容如分组讨论、主题讨论、随堂测试等内容也会根据线下实时课堂效果来设置。再次,也会观察课前线上自学的反馈情况,如未达到预期效果,也会实时调整线下教学,保证线下教学有效开展。
 

 
  这些举措都是想先让学生知道并鼓励他们尝试教学并不是教师单向输出的理论教学,也不是单纯通过考试来判断学习的优劣。而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的配合,共同实施,将知识、能力、素质、技能有效融合。而学生的培养从来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好比要真正实现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达到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并不是一项只看形式不看实际的教学任务。

  二、综合分析,合理规划,均衡教学

  就课程建设如何更具备“两性一度”,如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实现课程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在我国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下,由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中提出,课程负责人需对课程问题精准把握、更新教学理念、实施课程“三融”、推进教学“三化”来实现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为达到要求,本课程教学从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创新能力、素养能力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并合理规划教学,保障课程质量建设。

  通过学情分析,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平面构成》的教学目标,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求、行业岗位需求、对专业人才输出进行跟踪调研等信息,来规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设计。对专业生培养是需要学生能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并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素养。我们根据每届学生的学情情况进行摸底,实时跟踪教学过程,对课程教学及时反馈,遵循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课程管理和数据统计做出相应的线上和线下教学环节设计的微调,并更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

  提供多样化模块训练,多形式的评价互动。除了固定的课程知识资源分享外,其他线上环节可随机伴随线下课堂开展。这一选择的方式主要是考虑我校学生的学情情况的特征。根据本文提到学生主动性不足导致线上学习效果在监管中一些不可控的被动因素,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性以及线上线下混合的融会贯通,我们反复调试整合线上资源,将可用的线上环节如讨论、活动、练习、测试等都精细规划,确保线下教学时不需教师过多地主导学生也能很好地适应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精准度和学习反馈的可控性。另外,考虑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对设计的主观表达能力,我们还设计了多形式的评价互动,师生可通过作品交流评价,对部分恐师的学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发声,建立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是一种精神和情感上的相互交流,而不是靠单一的数字来概括学习过程。我们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产出的表达,也是培养设计能力不可缺少的线上设计环节,其提高了师生的互相交流。

  混合式教学是课程教学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信息化、智能化融入教学的必备条件,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得到国家大力支持、鼓励的。提高人才质量单靠教师个人能力是不足的,未来教育的有效提升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同步发展。本文在基于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程教学,根据实时教学,持续为改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有效调整教学策略,为建设“金课”、打造优质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