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画写生是画家磨炼绘画技巧、收集绘画创作素材、进行绘画创作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参与风景画写生的画家越来越多,各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也都安排了外出采风写生实践。但很多人在走出画室对景写生时往往缺乏绘画表现力,缺少作品能够体现的人文精神。笔者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参考资料,从构图方面、用色方面、深入方面以及调整方面对风景画的表现策略进行研究。
一、风景画写生的概述和意义
(一)风景画写生的概述
风景画诞生于16世纪,17世纪成为单独绘画种类,19世纪取得长足发展,诞生了著名的巴比松画派和印象主义画派。风景画写生指画家走出画室,对照景物进行现场绘画的活动。室内创作与风景画写生的区别在于室内创作更关注画面的主观经营,而写生是在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画面经营。风景画的画面信息要在现场提取,进而表现在画面中。
(二)风景画写生的意义
风景画写生是画家磨砺绘画技巧、收集绘画素材和找寻创作灵感的绘画活动。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风景画写生的意义。风景写生能让画家走出画室,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滋养,提升内心的感悟。写生的过程可以让画家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和世事的繁杂,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提升个人绘画表现能力,因此风景画写生活动深受绘画从业者的喜爱。
二、风景画写生的表现策略
(一)构图方面的策略
构图作为一个造型艺术术语,是指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的“经营位置”就是构图,好的构图可以让作品更有表现力,让主题更突出。好的构图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图前先选景
选景是构图的第一步,好的景色可以为后期的画面布局提供很大的帮助。选景即对场景的选择,也包括对天气、光照情况的选择。风景写生虽然不是照搬物象,但很多表现内容却是从物象中提取,一般是对景中想保留的要素进行强化,对不需要的要素进行舍弃。初学者在选景上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比较容易走弯路,选景要坚持选择的景象为构图和表现形式服务,为作品服务。画家在面对景物时应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在表现选出来的景象时才能得心应手。画家在选择景象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可以根据寓意或主题来选择合适的景象。
2.构图时选择合适的构图形式
在绘画历史演进过程中,前人对构图展开了较多的研究,并归纳出一些构图形式和构图原则。如常见的三角形构图、对角线构图、s形构图、黄金分割法等。不同的构图形式可以让画面呈现出不同的感受,让作品更稳定或者更有动感。选择合适的构图形式可以让画面更生动,有助于找到视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因此合适的构图对作品的表现力至关重要。画家在确定好构图形式的同时也要提前做好画面布局,如画面中的黑、白、灰色块如何划分和排列。此外,画面中的远、中、近景色块安排等也要同时做好构思。
3.构图时围绕视觉中心展开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吴冠中说过,“美术作品的唯一手段就是形式,一切思想感情的表达只能依靠形式来体现”。视觉中心就是画眼,是画面的形式中心,是欣赏者能第一时间看到并吸引注意力的地方。视觉中心一般是画面的中心,画面围绕视觉中心展开能达到突出画面重点的作用。写生过程并不是直接照搬景物,而是需要画家根据主题、画面需求主观地处理景物的关系。围绕视觉中心展开构图的方式可以让观者视觉更集中于画眼,让作品中心更突出,主次更分明。突出视觉中心的具体办法有增强中心和边缘的虚实对比、明暗对比、色彩纯度对比,拉大中心和边缘的疏密对比等。
(二)色彩运用方面的策略
1.色彩的搭配根据画面需求展开
色彩是风景画表现中重要的信息承载体,好的色彩能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如色彩的情绪传递、色调表现的张力、光色关系的空间表现力等。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根据画面需求进行色彩搭配。画家在风景画写生过程中要整体考虑色彩的运用和色调问题,不能过分受写生对象的牵制。画家在整体分析画面色彩后,要主动处理画面色彩,如需要和谐、统一、宁静的画面时可以降低色彩纯度,使用同类色。人类的眼睛对色彩有适应性,如当我们长时间看红色,移开眼睛时就会出现其互补色绿色。所以当我们看同类色表现的作品时就不容易产生色彩的视觉失衡,而是一种和谐的舒适感。对于强烈的画面,画家可以运用对比的色彩;对于光线明亮的画面,画家可以加大受光面和被光面的明度对比,同时加大受光面与背光面的冷暖对比;对于较深远的空间关系,画家可以用色彩前后的冷暖关系来辅助拉开空间等。
2.根据光色空间关系主动用色
关于光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折射出七色光,之后色彩成为一门学科得到人类的关注。色彩空间关系在画面中的运用和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印象主义画派大师们的作品,其中又以克劳德·莫奈的作品最为典型。光色空间关系在风景画表现上就是受太阳光散射的影响,画面空间前后会有冷暖变化,画面中各构成元素间的色彩会有色彩关联。太阳光由不同波段的光谱构成,当阳光照射到不同的物体时反射的光波也是不同的。不同光波反射到眼睛后,人便能看到各种色彩,而不同的物体之间由于散射光的影响也是有色彩关联的。风景空间前后产生的色彩冷暖变化,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一部分光波较短的蓝色系光波容易被大气层中的气体和微粒折射,使大气层中出现淡淡的蓝色。这种蓝色比较浅,在距离较短时不容易被观察出来,当物体空间相距几公里时,远处物体的颜色就会明显变冷。这种光色空间原理运用到风景画写生中的表现就是近处的物体颜色偏暖,远处的物体颜色偏冷(逆光时相反);光线直接照射到的亮面偏暖,暗面偏冷。受到散射光的影响,暗部会出现环境色。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光色空间关系,在风景写生时就可以主动用色,或者根据画面需求主动拉大色彩关系或缩小色彩关系,让色彩更好地服务于画面表现需求。
3.铺色时根据画面的色彩需求展开
铺色的目的是快速画出面积大的色彩关系、明暗光影关系和形体关系,把自己对画面色彩的感觉先在画面中确立下来。画家在铺色时要根据提前确定好的色调和各色块关系展开,这个阶段不要关注小色块,以免因在细节处停留太久丢失了色彩的大感觉。铺色要先从大色块到小色块,从整体到局部,先把握画面的色彩大方向,再逐渐补充小的色彩关系。画家在铺色时也要根据画面需要控制好颜料的厚薄关系。一般来说第一遍铺色时比较薄,可以为后续继续深入绘画留好空间。如果铺色较厚,后期深入刻画时就不容易调整和覆盖。铺色时一般用油比较多,油多的颜料有更强的流动性,更容易快速把颜色涂上画面。
(三)深入方面的策略
深入阶段是每一幅画的攻坚部分,这里说的“深入”不可简单理解为刻画,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添加画面细节。深入是指让作品具有完成感。作品的深入阶段是个攻坚过程,经验不足的画家很容易在深入阶段陷入困境。其实,深入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好的深入策略可以让深入有更多选择。
1.寓情于景,确定深入方向
风景画写生并不是描绘自然表面的特征,而是需要创造出新的“自然”,通过严密组织出来的秩序表达某种观念、态度、思想或者情绪。贡布里希说过,“整部艺术史是一部视觉方式变化的历史,是人类用不同方法观看世界的历史”。因此用何种视觉方式表现风景其实意味着画家用何种方式表达自身的观念、态度、思想和情绪。画家要想用风景写生作品表达思想内涵就需要做到寓情于景。而寓情于景就是要做到形式、内容、观念相结合。在有了观念后考虑如何构建形式,如何渲染氛围,如何组织内容来传递情感等。随着风景画写生参与者的不断迭代以及参与者的增加,作品风貌也越来越多样化。但部分画家在描绘风景画时只停留在技术的训练层面,比较注重如何表现对象,缺乏对作品观念和情感的思考。也有一些画家只关注观念的表达,缺乏画面的经营和技巧的使用。必要的绘画技巧可以让作品更有表现力,而传统的绘画语言也可以让作品有更多承载的观念和情感的载体。
2.深入刻画时以点、线、面结合来丰富画面
一幅能吸引欣赏者的作品首先要依靠画面的整体感受。当欣赏者被一幅画吸引而驻足欣赏时,观赏者就由整体观看转向欣赏细节。一幅作品没有细节就没有值得回味的内容,细节就是承载丰富感受的载体。点、线、面就是一幅作品的细节,因此画家在深入刻画时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可以结合景物元素和画面需求来使用,使用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重复,点的大小、轻重、疏密、方向等都要变化使用,这样可以使画面的细节更丰富。线的使用和点一样也要讲求变化,如直线、曲线、长线、短线、粗线、细线结合变化等。关于线条的使用还要坚持线条的流畅性与造型相吻合等。画家在使用面时,可以先将前、中、后色彩分色块。画面中方正的元素或者明度相同的内容可以用面来表现。面的使用同样要注意变化,如块面的大小或深浅变化等。
3.深入时控制好画面的疏密
深入刻画时要把握好疏密的节奏。画面的疏密关系一般在画家构图时就已经做了思考和布局,但有时在深入刻画阶段容易偏离最初的设想,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画家要注意整体和细节的关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深入时我们要经常从当局者的角色转换为旁观者的角色,可以从后方整体观看画面效果,从复杂的细节中抽离出来看画面之间的关系。如进行深入刻画时笔触的运用和细节的保留要根据画面节奏而定,画面事物较密的区域可以让细节更丰富。同时画家要注意不要出现雷同,使画面单调,缺乏丰富性和可看性。而画面事物较疏的区域要少一些细节,用平一点的笔触,也可以直接刷平或者留白。
(四)调整阶段的策略
调整的目的是使画面更具整体性,让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服务于作品的表现力。画家在调整时要牢记“初心”,这里的“初心”是指最初的感受和直觉,或者最初的画面规划。在深入刻画的过程中,画家有时会因刻画过多破坏画面的整体性,显得喧宾夺主。画家在调整时要坚持细节服务整体,如果出现细节突兀破坏了整体的情况,可用刷子、刮刀等弱化一些细节。对于用色不到位的情况,画家可以从整体出发,调整画面的色彩关系。如空间前后的色彩纯度控制和明度关系等可以从整个画面需求进行考量,确保在细节丰富的同时保持整体的画面风格,既有丰富的画面又有巧妙的细节,做到辩证的平衡。
“风景画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生互换的过程中对自身本质的关照”。因此风景画写生从来都不是同相机一样直接还原对象,而是画家表达某种人与自然的精神寄托、某种社会现象的道义批评或者某种人文关怀。风景画应该有一定的深度,那就是既要有人类的普遍情感,又要有宇宙神性。如何在绘画写生的表现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做到借景抒情,如何经营好画面,做到景为我用,让风景画写生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今后风景画画家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