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意大利正歌剧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声乐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美声唱法正式迈入歌剧舞台。之所以意大利成为世界歌唱家的摇篮,是因为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声唱法的诞生则是意大利歌剧诞生的直接原因。俄罗斯歌剧声乐艺术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兴盛起来的,无论是在歌剧剧本的创作、作曲的创作,还是声乐演唱艺术和舞台表演创作艺术,都是基于意大利歌剧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民族创新的,为俄罗斯歌剧声乐艺术留下了宝贵财富,对俄罗斯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意大利;美声学派;俄罗斯;声乐艺术;影响力
俄罗斯歌剧声乐艺术在世界音乐里也算是独树一帜,作为歌剧声乐艺术的后起之秀,其强烈的民族性、人民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彰显了作曲家们对俄罗斯民族的热爱,深藏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但在其歌剧声乐艺术的创作里无时无刻都隐藏着意大利歌剧创作的文化内涵和技法技巧,以及意大利美声唱法在歌剧的表现形式发挥着具有作用,这就是因为歌剧兴起于意大利,兴盛于意大利,传播于意大利,也为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继续深化和提高产生关键性作用,对歌剧的演唱起到震撼的作用。这就是因为俄罗斯统治阶级、音乐家和民众世代对意大利歌剧的热衷,作曲家们对歌剧声乐艺术的孜孜追求,人民大众对歌剧审美艺术憧憬的结果。
一、俄罗斯三位女皇对意大利美声学派喜爱产生的影响力
说到俄罗斯的声乐艺术发展,尤其是歌剧艺术兴起的美声学派,不得不提到三位女皇对歌剧艺术的酷爱和美声唱法的欣赏。第一位就是十八世纪中叶前后,女皇安娜·伊凡诺芙娜批准俄罗斯引入意大利歌剧,为俄罗斯过去仅限于民族民间声乐和宗教传统声乐艺术打开了新兴的美声学派的窗口,改变了原来以音域狭窄、主题短小和题材单一的独特风格,开始融入音域宽广、主题丰富和体裁复杂的歌剧声乐艺术,开始俄罗斯歌剧启蒙的幻想,这就是意大利歌剧美声学派给俄罗斯声乐艺术发展产生真正影响力的开端。虽然安娜·伊凡诺芙娜女皇的愿望因国内没有专门的剧本创作者和歌剧演唱者几乎被搁置,但是她通过照搬、模仿和引入意大利歌唱家到俄罗斯演出,也是俄罗斯歌剧声乐艺术思想的萌芽,女皇的愿望为后来俄罗斯歌剧艺术和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完成安娜·伊凡诺芙娜女皇的愿望,伊丽莎白·彼得诺夫娜女皇继位后,继续坚持以意大利歌剧声乐为基础继承和弘扬发展俄罗斯声乐艺术。女皇还积极倡导并亲自主持创作俄罗斯歌剧,并制定了详细的创作计划,得到俄罗斯声乐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当时,俄罗斯并没有创作歌剧的经验和专门的作曲家,也没有专门演唱歌剧的歌唱家和歌手,这一时期还是主要以民族民间声乐和教堂合唱音乐为主。后来,女皇通过引入意大利歌剧用俄语编创,派出俄罗斯作曲家和歌唱家到意大利学习,也组织普希金等俄罗斯文学家和诗人编创歌剧剧本和格林卡等作曲家为剧本作曲,开启了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启蒙。
在“引进来、走出去”的思想引领下,逐步提升了俄罗斯在歌剧创作和表演上的质量和水平,在引入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歌剧演唱方面思想上又进了一步,有了明确的创作计划和创作目标,也开始着手培养歌剧作曲家和民族歌剧歌唱家,并采取引入意大利歌剧翻译成俄语演唱,同时引入意大利歌唱家和编导来俄罗斯进行指导和教学。意大利歌剧在俄罗斯的上演,让俄罗斯人很快喜欢上了歌剧和美声演唱的形式,尤其是伊丽莎白·彼得诺夫娜女皇的重视和喜爱,总算把意大利歌剧搬上了俄罗斯的舞台,并且用俄语演唱,这为俄罗斯歌剧的启蒙和歌剧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也只是替他人作嫁衣罢了。
到了18世纪后期,俄罗斯的又一女皇卡琳娜二世也非常喜爱歌剧,这一时期不但意大利歌剧胜迹于欧美,法国的歌剧也开始盛行,影响整个欧洲,对俄罗斯的歌剧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卡琳娜二世女皇仍然热衷于意大利歌剧,而且本人也具有音乐天赋,喜欢歌舞和演唱,乃至歌剧的创作。她以统治者的权威和国家元首名利制定了高标准的俄罗斯本土歌剧创作计划,要让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人民的生活、英雄的故事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成为歌剧创作的目标,邀请意大利、法国等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与俄罗斯歌唱家们同台演出、交流学习、互学互鉴、创作演出,开始俄罗斯本土歌剧的探索。
在意大利美声学派演唱的歌剧的影响下,卡琳娜二世女皇组织本土歌剧作曲家和培养本土歌剧演唱家。当然,这离不开意大利美声学派大咖们精湛的创作技法和演唱水平的影响,法国的歌剧发展也是如此。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一批俄罗斯本土的歌剧作曲家和演唱家,也出现了一批俄罗斯本土的民族歌剧脚本。而且,卡琳娜二世女皇还亲自提笔创作了几部自己喜爱的歌剧脚本,并由当时的俄罗斯作曲家福明谱曲并编排走上舞台,深得观众喜爱和赞赏,她也为此感到十分欣慰和荣耀。当然,这些歌剧脚本的创作和舞台的演出布景,都还是离不开意大利歌剧的影子,还是模仿的元素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并不能体现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不过,这相比前面两位女皇已经有了现实的作品和本土的歌唱家来演唱俄罗斯自己的歌剧,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进步了。这与女皇们不间断地选派俄罗斯优秀的作曲家和歌唱家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创作和美声唱法是离不开的。这也算是卡琳娜二世女皇为俄罗斯在歌剧演唱吸收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技法方面做出的贡献。
二、意大利歌剧美声学派对俄罗斯格林卡等一批著名作曲家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力
在卡琳娜二世女皇统治时期,因女皇对歌剧的钟爱和崇尚,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推行歌剧事业,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逐步丰富和提高了俄罗斯歌剧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培养众多的作曲家、剧作家和歌唱家,比如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巴拉基列夫和斯达索夫等都是影响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大家。这里只对核心人物格林卡进行论述和评价,来谈谈意大利歌剧美声乐派对格林卡的影响力,因为格林卡的音乐创作影响力代表的是俄罗斯音乐的影响力。俄罗斯民族歌剧的根基在于普希金的诗词和文学作品成为俄罗斯作曲家们创作的经典素材和题材,是作曲家们创作本土歌剧的思想依托,这为俄罗斯民族歌剧声乐艺术发展没走多少弯路,没有被意大利、法国等国的民族歌剧所代替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俄罗斯的声乐艺术发展和传承俄罗斯歌剧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歌剧美声学派的声乐艺术发展的核心人物,是有国际影响力的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格林卡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等乐器,对音乐很是酷爱。后来还跟师英国钢琴家菲尔德学习钢琴,钢琴的演奏技艺提升较快。还跟师俄罗斯作曲家迈尔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这对格林卡后来成为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是分不开的。在格林卡的一生中最难忘的就是在圣彼得堡结识了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谈心,受到普希金文学思想的强烈感召,激发出歌剧声乐艺术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同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对后来他们合作创作大量以普希金的文学作品和诗词作品为题材的歌剧作品是分不开的,格林卡的成名和作品创作的成功与普希金的影响是显著的,这大概就是音乐与文学碰撞火花的结果。正是因为普希金的民族文学造就了格林卡的民族歌剧剧本题材的选择,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点燃了星火。
这里要强调的是,意大利歌剧美声乐派对格林卡的影响力。在女皇的高度重视下,选择了格林卡到意大利去学习观摩,格林卡也早已渴望这一天。到了意大利后格林卡广交朋友,谦虚好学,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创作风格、演唱技法和科学的发声产生极大的兴趣,并潜心学习研究,结识了贝利尼和唐尼采蒂的歌剧和意大利歌唱家的美声唱法,而且不分昼夜,埋头学习研究,有时在深夜也突然在他的小屋里也发出金属般的发声练习和歌剧演唱,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歌唱家。在意大利学习交流中,还结识了浪漫主义作曲家柏辽兹和门德尔松,在他们的交往中,门德尔松和柏辽兹对格林卡的影响极为深远。格林卡本来就是一位民族感极强的爱国主义作曲家,所以他在总结交流学习的感悟中感悟到他学习的都是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决心一生要为俄罗斯本土民族歌剧奋斗不止,创作出属于俄罗斯自己的歌剧经典。同时认为,意大利歌剧虽然为之所动,但是不能激发他创作意大利风格的歌剧,找不到真正的快乐和灵感,唯有俄罗斯民族的才是最有生命力和最值得创作的。他决心要创作出“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是民族的”俄罗斯歌剧。
在格林卡的歌剧音乐的创作里,融入了普希金、果戈理、茹科夫斯基、格利鲍耶陀夫、奥多耶夫斯基和维雅采姆斯基等著名诗人、文学艺术家的文学思想,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他创作歌剧音乐的共鸣来源,他们都因为创作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强烈愿望而形成共鸣,内心深处深藏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这些大家对格林卡的政治见解和艺术修养产生重大影响。在意大利歌剧美声乐派的重大影响下,格林卡深入钻研,艰苦磨炼,在短短的几年里对意大利歌剧及其美声唱法研究极为深刻,能够运用自如,使格林卡在作曲、剧本理解、脚本创作、钢琴、声乐、合唱指挥和音乐理论以及歌剧演出的管理等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在多方面的音乐修养得到综合提升。这一时期,在意大利歌剧声乐表演艺术影响的基础上,运用俄罗斯民族民间素材和俄罗斯民族民间舞曲调创作的歌剧作品《伊凡·苏萨宁》在圣彼得堡首演成功,得到沙皇的赏识,并授意将作品改名为《为沙皇献身》,使之成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诞生日,开启了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先河。俄罗斯歌剧艺术家们普遍评价认为:“这部俄罗斯歌剧解决了俄罗斯艺术界的一个重要问题——俄罗斯民族歌剧诞生了。”为俄罗斯歌剧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歌剧创作的发展均产生深远的影响,迎来了俄罗斯歌剧的黎明。
格林卡一生虽然只创作了《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两部歌剧,但是他创作的浪漫主义歌曲有80多首,深受人民喜爱,不仅有意大利声乐形式的风格,更充分地展现了俄罗斯的民族风情和民主进步思想。在他的创作理念中,始终把“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这一观念融入他的创作中去,为人民而写,为人民而作,这也是他植根于创作民族歌剧和民族音乐的初衷。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的民族民间音乐优秀成果,用活了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和文学诗歌的素材,渗透了民族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先进思想,开创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实现了创作俄罗斯本土民族歌剧的夙愿,成就了民族作曲家的创作愿望,其作品在欧洲和本土受到热烈欢迎,在俄罗斯和欧洲的声乐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最杰出的就是格林卡创立了俄罗斯真正的民族歌剧,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两大分支神话史诗剧和人民历史剧奠定了基础。
三、意大利歌剧美声学派对新时代“强力集团”的影响力
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又称“五人集团”,是新俄罗斯学派。他们是由巴拉基列夫、包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组成,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他们有的是军事工程学家、军官、大学教授和贵族等,并不是从事音乐专业的作曲家,而是怀着革命的理想,干着革命性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创作交流的团体,志同道合的聚在以有作曲经验的巴拉基列夫为核心开始了音乐的创作生涯,被称为“自觉的民族主义音乐家”。
这里要特别谈一下“强力集团”的核心人物巴拉基列夫,他是“强力集团”唯一的专业作曲家,是“强力集团”的发起人,是格林卡作曲大师的学生和朋友。巴拉基列夫是格林卡歌剧创作和音乐作曲的终身追随者,继承了格林卡很多意大利学习的经验和风格,他的作品《伊斯拉美》和《塔玛拉》故事情节和音乐非常生动,引人入胜。这也是意大利歌剧声乐学派的风格带入“强力集团”的原因,对“强力集团”歌剧声乐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强力集团”也是继格林卡和达尔戈梅斯基之后俄罗斯声乐艺术发展的主创力量,造就了巴拉基列夫这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开创了新兴的俄罗斯歌剧声乐艺术。格林卡的歌剧声乐艺术创作不但有广泛的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也有俄国城市音乐文化和乡村音乐文化的轨迹,更重要的是格林卡很注重借鉴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各国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成果来进行本土创新,从而把俄国的歌剧声乐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巴拉基列夫在继承格林卡的歌剧创作成果和音乐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革命先进思想和人民情怀,不以统治者的利益为转移,与反对势力作斗争,深入研究与实践,大量创作具有先进思想的现代歌剧作品,给“强力集团”歌剧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了多元的发展基因。
由于“强力集团”的成员们都生活在俄国废除农奴制前后的社会运动高涨时期,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决心继承格林卡的道路,继续推进俄国音乐的发展。他们主张利用俄国民间音乐中的旋律、音阶、复调等各种独特因素,创作出一批具有明确的俄罗斯风格的本土歌剧声乐作品。其中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创作艺术成就最高的两位青年作曲家,他们都得到了巴拉基列夫的倾囊相授,受益匪浅,硕果累累。
穆索尔斯基的五部歌剧《萨朗宝》《婚事》《包里斯·戈杜诺夫》《霍万斯基之乱》和《索罗钦斯克集市》,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和《莫斯科河上的曙光》,钢琴套曲《展览会上的图画》等作品,强烈揭露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疾苦,崇尚美好向往和和平追求,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把俄罗斯的历史题材的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歌剧音乐语言独创性强,打破常规的和声语言,以一种独特的声乐旋律,同音重复的朗诵性音调和不对称的乐句为特征,是一种俄语语言规律的宣叙调或咏叙调的风格再现,增强了声乐艺术作品形象的真实性、艺术性和生动性。尤其是他创作的歌曲《跳蚤之歌》是流传最广的讽刺性声乐作品。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充分展露了穆索尔斯基精于现实主义作品创作,而且成果丰硕。不愧是俄罗斯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和“强力集团”最主要的作曲家。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强力集团”最年轻的作曲家,是一位创作作品最多,创作领域最广和创作水准最高的作曲家。他的响曲和交响音画《萨德科》的配器精妙绝伦,表现出他超人的才华和过人的能力。他的《西班牙随想曲》和《舍赫拉查德》这两部管弦乐曲里异国情调丰富,让人赞不绝口,他最有代表性的创作便是歌剧。他先后创作了《普斯考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萨旦王的故事》《安塔尔》和《金鸡》等14部歌剧,还创作了《俄罗斯民歌曲集100首》,后来成为“强力集团”创作新歌剧声乐艺术作品的重要素材库,也成为创作民族历史歌剧的重要素材,也是后来苏联时期国家歌剧院经常演出的剧目。他的歌剧着力于反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追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每当这些新歌剧一上演就能打动人心,激发进步情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喝彩和赞赏。尤其是歌剧作品大多采用神话题材,充满了奇异的幻想和丰富的色彩,具有典型的东方色彩,旋律柔和流畅,婉转悠扬。科萨科夫作为“强力集团”的最后一位伟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坚持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新俄罗斯学派的遗训,把这些歌剧声乐艺术精髓尽数传承给自己学生,留给俄罗斯丰厚的歌剧声乐艺术成果和其他声乐艺术成果。
“强力集团”五人小组至今也是俄罗斯人民引以为豪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强力集团”创作的音乐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人民性原则,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原则,着力反映民主思想,表现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这就是他们最为成功的所在。他们的创作以歌剧作品和歌曲创作为主要内容,作品力求反映俄罗斯人民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凸显了他们“为人民而作,为人民而写,为人民而唱”的人民情怀。尤其是力求对旧的创作形式要有较大的转变,对新时代进步思想的素材很痴迷,追求借鉴本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和文学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但还是继续残留了意大利歌剧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创作痕迹。这既是对前人先进思潮的继承,又是对意大利歌剧声乐艺术的创新。可以得出结论,这里的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歌剧创作就是格林卡在意大利学习歌剧创作的基因的传承,也是意大利歌剧声乐艺术对“强力集团”在俄罗斯新歌剧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极强影响力。
结语
俄罗斯的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和俄罗斯的美声声乐艺术的发展,归结于俄罗斯女皇以及多位统治者对意大利歌剧声乐艺术和表演艺术的青睐和酷爱,她们不仅积极倡导学习和引入意大利歌剧艺术,而且还亲自下场组织选派作曲家、剧作家和歌唱家到意大利学习取经,亲自编写歌剧剧本,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民族的歌剧声乐表演艺术。不得不赞赏像格林卡等知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们,他们在学习和引入意大利、法国等西方歌剧艺术的同时不忘民族精神,极力推崇民族歌剧的创作和表演,着力反映俄罗斯民族民主精神和进步思想,创作出属于反映人民大众的歌剧声乐艺术,这就是俄罗斯接受意大利歌剧并创新俄罗斯民族歌剧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万昭.强力集团[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34-42.
[2]尚稼轩.欧洲声乐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97-307.
[3]钱仁康.欧洲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153-157.
[4]陈小兵.西方音乐史话[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4-322.
[5]魏松.论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特点与教育模式[J].黄河之声,2015,(06):56-5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