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为美国爵士乐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爵士乐推向专业的音乐舞台并发展至高峰,使更多的人对爵士乐产生了新的看法,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将从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格什温《三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出发,通过对爵士音乐风格的研究,最后从触键、踏板等方面结合演奏技巧难点进行演奏探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钢琴演奏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与帮助,更进一步地展现出爵士乐的魅力。
关键词:《三首前奏曲》;爵士风格;演奏探析
一、《三首前奏曲》创作背景
《三首前奏曲》是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这是爵士乐盛行的时代也是格什温创作成熟的一个时期。格什温一生的创作体裁众多,主要涉及歌曲、清唱剧、交响乐等体裁。其音乐素养是在不同老师的教导和工作学习中不断进步和成长起来。12岁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接触了古典、浪漫以及印象派的钢琴作品,打下了一定的钢琴演奏基础。后因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将其介绍给哥伦比亚大学作曲系教授学习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在教授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兴趣和追求,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格什温的名气也随之增长。1924年在怀特曼的影响下,格什温把带有美国民族精神的爵士乐真正地搬到专业的音乐舞台上。将爵士乐从“不入流”的音乐转变成带有美国民族特色的正统音乐,受众面也从黑人扩展到白人白领阶层甚至更广。他使爵士乐成为雅俗共赏的存在,将爵士乐推向高峰并成为享誉世界的作曲家。钢琴独奏作品《三首前奏曲》就是在这样的爵士环境下诞生,里面所应用到的音乐元素和作曲技法体现了格什温作曲技术的成熟。作品起初一共创作了六首,在1926年演奏了其中的五首,最终由于乐谱遗失目前仅剩三首留存于世。
二、《三首前奏曲》风格特征
爵士乐(Jazz)是非洲黑人文化与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风格是多样的,在坎坷的发展道路中爵士乐形成了大约十几种不同的爵士风格。而《三首前奏曲》的问世正处在爵士盛行的初期阶段,此时的爵士乐在拉格泰姆(Ragtime)和布鲁斯(Blues)音乐的影响下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了“摇摆”(Swing)风格。曾有人解释摇摆主要是指一种节奏现象,即演奏者在固定的脉动基础上改变音的实际时间和重音而产生的一种冲突感。另有学者对此的解释是:“仅仅靠这种冲突感并不足以产生摇摆感,演奏者还可以通过控制音色、触键、颤音、音调或其他方法对每个音产生一种推动力,这些方法与每个音适当的节奏位置相结合产生了变化丰富的摇摆感①。”结合这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摇摆就是在既定的拍子中,体现出爵士乐的节拍律动。而作品中的摇摆风格,与爵士元素和古典框架有着直接渊源,使三首作品分别呈现出热烈、忧郁、欢脱的气氛,以下将对其进行探究。
(一)爵士元素
“拉格泰姆节奏”“布鲁斯音阶”和“布鲁斯节奏”是三首作品中主要运用的爵士元素。前奏曲中爵士元素的大量使用,使作品爵士风格显著。拉格泰姆中的切分音是其核心要素,切分音的规律使用,使音乐氛围更加轻松、欢快,且具有舞蹈性和律动感。而布鲁斯是忧郁和暗淡的,它在第二首前奏曲中尤为体现。他将作品调式的降三、五、七级音和升五音作为前奏曲主要运用的布鲁斯变化音。在节奏方面,布鲁斯连续八分音符的“三连音意识”②和“摇摆感”贯穿全曲。这里的“三连音意识”是指,在演奏连续二八节奏型时应处理成前长后短。长短时间具体分布为每一拍的第二个八分音符要接近一拍内三连音中的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值。这样的处理和布鲁斯音符的运用,使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体风格,突出了爵士特点。
(二)古典框架
《三首前奏曲》是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的产物。作者在爵士风格的作品中加入了古典时期专业的作曲技法,这一作曲技法的使用也是格什温创作特色所在。《三首前奏曲》的曲式结构上,分别运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再现单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古典时期曲式结构的应用,使原来自由、即兴的爵士乐更加正统、规整,使作品增添了一些古典主义的韵味。
可见《三首前奏曲》中爵士与古典的关系,更像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关系,作曲家将其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严肃中带着自由的感觉,演奏者可以在界定的拍子中表现出轻松、愉快和摇摆感。
综上所述,格什温在作品中充分利用了拉格泰姆节奏和布鲁斯旋律,使其在古典时期的框架中相对自由地表现出“摇摆”风格。使三首作品分别呈现出热烈、忧郁、欢脱的气氛。
三、《三首前奏曲》演奏探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羽管键琴到现代钢琴的演变使演奏技巧、音色方面产生了更多新的可能。现代钢琴的发声原理是槌子(Hammer)击弦发声,它可以通过多种触键方式和演奏技巧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声音。从古典到浪漫再到印象时期,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也会随着情感和审美的需要不断创新。20世纪开始追求更多新的音色,在钢琴作品中也出现了新型的触键方式和演奏技巧。钢琴独奏作品《三首前奏曲》继承了古典、浪漫派的演奏技巧,同时运用了这一时期新型的触键方式,使作品在演奏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演奏体验。以下针对每首曲子的演奏方面进行探析,主要从触键,踏板或作品演奏难点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前奏曲Ⅰ
1、触键
(1)敲击性触键:敲击性触键是近现代派产生的一种新型触键方式。这种触键方式区别于古典主义时期指尖和手掌的运用,也区别于浪漫主义时期指肚触键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这个时期的音乐在音色上的处理更加细致,所以对手指的控制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敲击性触键是根据乐曲的需要,采用击打琴键的方式将音符演奏出来,这种方式应将触键速度和触键方向作为敲击触键的重点。例如作品中第3-6小节的重音记号,则可以选择较快速的垂直方向落键,最低音降B可以采用握拳和相对垂直敲击的方式进行演奏,来增加大跨度音符的准确性。这种触键方式在作品中用来模仿乐队中鼓的声音,从而增强音乐的立体感和律动感。
(2)贴键滑音:柔和、连贯、连绵不断等演奏效果,运用贴键的演奏技巧是最为常见的诠释方式。在爵士乐中,“滑音”具有短小、连贯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贴键的演奏技巧来表现爵士乐中的滑音。作品38-39小节中可以观察出那是连续不断的、快速的,需要在贴键的基础上手指快速运动,手腕同时可以随着手指的运动适当调整。演奏出流畅、连贯的滑音效果。
2、大跨度演奏
身体、手臂、指尖的协调配合对于演奏连续大跨度音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跨度的演奏技巧,需要演奏者做到以下几点:(1)身体保持放松;(2)手臂保持挥动状态;(3)手指绷紧,手掌骨架支撑③。例如第一首前奏曲第46-48小节,跨度随着高潮的来临逐渐变大,力度不断增强。演奏者在身体、手臂、手指保持正确状态的情况下,可以结合爵士乐的节奏律动,弹奏出层层递进,富有爆发力和推动力的音响效果。
3、力度
整首乐曲的力度对比相对较大,pp-ff的力度范围使作品层次感更加丰富。如16小节的pp到50小节ff,力度大致经历了pp-p-f-ff。这四种力度,建议被演奏者当作力度框架去构建,此后再对每一种力度设置不同的触键方式,从而达到层次分明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力度对比需要控制在一定的音色范围内,不可因为追求ff力度使音符变得粗糙,应注意泛音的延续。
4、踏板
“音后踏板法”和“节奏踏板法”是作品主要运用的踏板技巧。“音后踏板法”在《钢琴右踏板的运用》一文中称之为“连音踏板法”④,具体操作方法是:音符弹下时,右踏板抬起。弹下后,立即踩下右踏板。它具有清除前面音符或和声的作用。“节奏踏板法”又叫重音踏板法,它是将音符与右踏板同时进行,具有增强音量的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节奏感强烈的作品中。如谱例1(5-8小节)的左手伴奏音型结合了两种踏板的使用技巧。
谱例中“^”我们暂定为松开踏板的标记。第一个和弦为了营造拉格泰姆的切分节奏风格,可以使用节奏踏板增强音量。因为此和弦后方出现休止,所以踏板在配合重音完成后应立即松开。第二个和弦与下一小节第一个音可以选用音后踏板法作为连接,同样遇到休止符松开踏板。当第7小节主题旋律进入时,为保证拉格泰姆风格的律动感踏板沿用前面小节的方式继续进行。
(二)前奏曲Ⅱ
1、触键
“慢触键”是第二首前奏曲的主要触键方式,它是营造乐曲慵懒、摇曳的重要手段之一。慢触键时,建议演奏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手掌支撑;(2)指尖积极;(3)音符之间的转移;(4)大臂放松;(5)触键的深度;(6)触键面积;(7)触键速度;(8)触键方向与旋律发展方向等。
谱例2是作品的引子部分,通过谱子上给予的信息可以得知,演奏者需要在四分音符等于88的速度下进行相对自由的演奏,整体需要处在“P”的力度下连奏进行。此时演奏者可以选择“慢触键”的演奏技巧,落键的速度缓慢且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转移,小节内音符的触键深度要随着乐曲“摇摆”的风格特点进行调整。触键方向应随着旋律的走向同方向触键来进行诠释。
2、踏板
“弱音踏板”和“音后踏板”主要用于第二首前奏曲。作品曲风温婉、安静,可采用弱音踏板辅助这种风格的塑造;音后踏板的使用,使作品和声切换干净的同时仍有连续的效果。
谱例2附有音后踏板使用的标记,小节内每一拍后面都要使用音后踏板切换和声。这里的踏板主要就是“润色”的作用,一般右踏板踩到1/3即可。弱音踏板可以根据演奏者的理解和演奏能力合理应用,谱例2中也可以使用弱音踏板使音色更柔和化。
3、连续八分音符的处理
带有“三连音意识”演奏八分音符。“三连音意识”在前文有提及,简言之就是将一拍平均分成三份,拍子内的第一个八分音符占用了两份时值,第二个音符占用一份时值。这样形成的前长后短的节奏连续起来就会产生布鲁斯“摇摆”感。除节奏长短之外,力度的合理分配,能使摇摆感更加明显。
谱例3中是作品主题的出现,第1小节第四拍与第2小节第一拍的第一个音属于拍子内的“长音符”。“长音符”可以根据布鲁斯摇摆风格,适当地突出。“短音符”需弱奏处理,并带着摇曳、慵懒的姿态和伤感的情绪去演奏,声音要有连续性、延长性、歌唱性,营造出浓郁的布鲁斯曲风。
(三)前奏曲Ⅲ
1、触键
“推揉触键”演奏大力度和弦。推揉触键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和富有张力,它是塑造和模仿乐器音响效果的一种方式。在本首乐曲中这种触键方式主要应用于大力度和弦上,从而建立起乐队立体的音响效果。
作品1-4小节引子部分的强节奏像是模仿乐队中鼓的声音。相较于第一首,这里的音响效果更加强烈,气氛更加热烈。演奏时需要带着坚毅、果断的信念,将引子部分用推揉的触键方式一气呵成,直至第四小节做渐慢(meno)处理,做到增强听众期待感的效果。
2、伴奏声部
乐曲的伴奏部分有强烈的拉格泰姆风格和律动感。乐曲的律动感相较于其他两首前奏曲更加强烈,这与拉格泰姆节奏频繁使用有着直接的渊源。拉格泰姆风格的伴奏在演奏时需要注意节奏稳定和保持舞蹈性律动即可。
从作品第5-8小节(如谱例4)观察可以看出,伴奏声部的切分音规律地出现,在每一行的第二、第四小节,重音记号出现在同小节的弱拍。这种拉格泰姆切分音的运用,使整个伴奏呈现出滑稽、诙谐的舞蹈风格,并带有娱乐性质。在练习时,建议演奏者将左手伴奏风格掌握之后,再加入右手,使音乐层次分明。塑造出轻松、热闹的群体舞蹈场景。
结语
《三首前奏曲》用高超的作曲技术将爵士风格的作品与古典框架相融合,这样的作曲技法使作品得到了升华,对后世爵士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保留至今,得到了钢琴演奏者的青睐,使得《三首前奏曲》成为爵士风格的经典钢琴独奏作品。作品在演奏方面,主要的触键方式为敲击性触键、慢触键、推揉触键。每种触键应随着作品风格的变化和演奏者的理解进行调整。大跨度、滑音等演奏技巧需要配合节拍律动进行演奏,这对演奏者的身体协调性和手指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古典演奏基础。除了触键方面,力度、踏板等也应该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为作品的诠释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希望笔者的观点为演奏者提供有力线索,为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价值。
注释:
①李洁.摇摆乐的风格特征分析[J].黄河之声,2016.
②王栋魁.探析格什温三首《前奏曲》中的爵士节奏形态[J].音乐创作,2017.
③孟晓,张敏,梁水清.格什温爵士钢琴《前奏曲》的大跨度演奏技巧分析[J].音乐创作,2016.
④胡阿荣.钢琴右踏板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