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声乐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国对世界艺术歌曲做出的独特贡献。由作曲家李砚根据汉赋名家司马相如《凤求凰》创作而成的同名艺术歌曲,则是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优秀代表,作品形式洗练,情感真挚,自推出后受到了广大演唱者的一致认可。基于此,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就这首佳作进行了音乐分析,并总结了多项演唱要点,由此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给更多演唱者以相应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音乐分析;演唱要点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回望
艺术歌曲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声乐艺术形式之一,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采用诗人的诗歌作为歌词;一个是采用钢琴作为伴奏,并以雅致的形式和真挚的情感得到了演唱者和观众的认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艺术歌曲从西方传入中国,在中国现代诗歌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诸多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悠久和丰富的中国古诗词,以此为歌词进行艺术歌曲创作,至今已有了百年的历史。由青主根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而成的《大江东去》,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歌曲大气雄浑,刚柔并济,浪漫潇洒,是感叹人生和世事变化之佳作。在这首作品的带动下,黄自、刘雪庵、马思聪等,也纷纷推出了《玫瑰三怨》《红豆词》《古诗七首》等佳作,并一直传唱至今。此后,在时代和社会因素影响下,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一度回落,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焕发了青春。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罗忠镕、黎英海、赵季平等名家推出了《涉江采芙蓉》《唐诗三首》《幽兰操》等佳作。而且与之前相比,这些作品也带有明显的创新色彩。至此,古诗词艺术歌曲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歌曲样式,并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简介
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是由当代作曲家王砚根据汉代司马相如的同名赋创作而成。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素有词宗、赋圣之美誉,著有《子虚赋》《上林赋》《天子游猎赋》等名作,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侍郎。后辞官而去,投靠临邛县令王吉。一次偶然机会中,司马相如遇到了临邛县富贵人家的女儿——卓文君。卓文君是一位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让司马相如心生爱意,并在一次做客卓家的机会,用这首《凤求凰》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最终两人也终成眷属。曲作者李砚是一位年轻作曲家,曾先后创作出了《青玉案·元夕》《吉祥的地方》等佳作,这首《凤求凰》自推出后,也获得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可,广泛唱响于各类舞台上,是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一首难得的精品。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音乐分析
(一)歌词分析
司马相如有词宗和赋圣之美誉,所以这首赋也是浪漫唯美的。作品一开篇就点明了主旨“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直观表达了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随后则通过比喻将这种爱慕进行了升华。“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将自己比作高飞盘旋的凤鸟,在天下苦苦寻觅着凰鸟。“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意思是说只可惜这位美人不在自己的身边。只能够“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是作者向美人的发问,什么时候能够答应我的追求,以慰藉我这苦苦的相思之情。“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意思是说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并携手并肩。最后一句“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则更像是作者无奈地感叹,如果不能得到对方的认可,自己将为情而亡。也再一次表达出了对美人的爱慕之情。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赋言简意赅,想象瑰丽,融楚辞**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为谱写成艺术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谱曲过程中,创作者完全延承了这首赋的文本结构,同时针对赋押韵的特点,使用了鱼咬尾的旋律手法,先后运用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等多种音型,特别是对于语气词“兮”的处理,采用了一字多音的手法,既彰显出了宣叙色彩,也突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有的吟诵美感。
(二)结构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全曲共有五十个小节,d羽雅乐七声调式,结构明晰,节奏稳定。1—5小节是前奏部分,采用了2+3的结构布局,充分起到了烘托气氛和引出主体材料的作用。A乐段由a、b、c、d四个方整乐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全曲最核心的音乐材料,并在此后多次通过重复、模进、加花等手法对该乐句进行变化发展,用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同时在该乐句的伴奏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和弦外音,并与旋律产生了良好的呼应。12—13小节,旋律的速度有所减慢,使激动的情绪得到了暂时的平缓。14—15两个小节以八分音符的形式,充分发挥出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引导着音乐进入了B乐段。B乐段同样由四个乐句构成,但是音域跨度明显增大,并与A部分的四个乐句形成了明显对比。而且先上行而后下行的旋律走向,也使主人彷徨不安的心境得到了生动地刻画。第四个小乐句中,对之前第二、第三小乐句的材料进行了融合,然后直奔全曲的最高点,迎来了全曲的高潮,然后又在低音区吟唱,最后结束本乐段。此后部分均是对之前乐段的反复,最后在高音区的羽音上结束全曲。通过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该曲的结构设置是十分合理的,起承转合分明有序,与歌赋的情感发展脉络完全一致,也为高质量的演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旋律分析
旋律是包含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类音乐作品的灵魂,《凤求凰》自推出以来之所以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该曲有着唯美的、动听的旋律。首先,作者采用了d羽雅乐七声调式,这就根本上保证了旋律的民族化,也与古诗词的文本形式和特点更加契合。其次,该曲的节奏从整体上而言是舒缓的,给人以一唱三叹之感,让情感表现更加真挚。具体而言,前奏部分,钢琴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引出主旋律。一开始的旋律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起伏变化,第一,二、四个小乐句都以音程跳进的形式进入,第三个小乐句则是先下后上的级进形式发展。伴奏方面则包含琶音、柱式和弦以及半分解和弦多种类型,形象表现出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连接部分虽然只有两个小节,但是作用却无可替代。通过密集节奏和反向旋律进行引出了B乐段,也预示着音乐情绪上的变化。B乐段四个小乐句旋律主要以上行为主,但是在18小节出现了下行的二度级进,正是作者不安情绪的真实写照。22小节处,在伴奏琶音的推动下迎来了全曲的高潮。同时“兮”字的时值拉长后,再以十度的跳进向下进行,给人以跌宕起伏之感。随后则是对之前乐段的重复,仅在个别音的时值上有所变化,继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整首曲目的旋律流畅自如,大气唯美,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变化予以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
(四)伴奏分析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的两大特点之一,特别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在“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推动下,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已经不单单起到衬托作用,而是与旋律发展、氛围营造、形象刻画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展示出了钢琴这一乐器之王的音乐表现力。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后,重视钢琴伴奏的这一传统也得到了充分地继承和保留。对此该曲也不例外。在该曲的引子部分,钢琴伴奏主要使用了琶音的形式,同时配以较弱的演奏力度,营造出了一种静谧唯美的氛围。凤求凰的故事便在这种气氛下娓娓道来。A段的前半部分,钢琴伴奏仍然以琶音为主。从第10小节开始,形成了两个八分音符加一个四分音符的固定音型,右手则是高声部的柱式和弦,以此表现出情绪越来越高涨。但是创作者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克己之道”,并未让这种激动情绪无休止地发展下去,在连部分及时回归到了平静中。B乐段中,钢琴伴奏从之前的以琶音为主变为了以柱式和弦为主,这使得音色的厚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特别是48小节处的“沦”字,采用了三拍休止符,这显然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留白”手法的借鉴,起到了笔不周而意周的良好效果。在全曲的尾声部分,伴奏部分又重新变为琶音,实现了实现首尾呼应的效果。可见,创作者对钢琴伴奏部分是极为重视的,而且并未将其视为单纯的伴奏,而是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使伴奏发挥出了更加丰富的作用,成为全曲的一个亮点所在,同时也给演唱者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支持。
四、古诗词艺术歌曲《凤求凰》演唱要点
(一)全面分析作品
呈现在演唱者面前的艺术歌曲,绝非简单的文字和音符的结合,而是凝聚着创作者心血并有着深刻内涵的艺术成果。所以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绝不能简单熟悉乐谱后便开始演唱,而是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作品的主要内容,体验作品的音乐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案,再从一次次练习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具体到这首《凤求凰》而言,作品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项:
首先是文本分析。文本分析主要包含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情况、作品流传情况、歌词大意等,由此获得对作品的初步认识。特别是对于《凤求凰》这类古诗词艺术歌曲而言,古诗词均采用文言文写成,与白话文有着较大差别,需要演唱者将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为白话文,彻底明白每一个字的意思和内涵。比如这首《凤求凰》中,虽然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是每一个单数句的末尾都带有一个“兮”字,这个“兮”字是什么意思,曲作者对其进行了怎样的处理等,都是需要演唱者重点关注的。其次是音乐分析。音乐分析主要是指对作品曲式结构、旋律发展、钢琴伴奏、和声运用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这首《凤求凰》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节奏较为舒缓,旋律起伏不大,钢琴伴奏和旋律发展有机融合,最终呈现出了唯美舒展、情感真挚的音乐风格。通过音乐分析,演唱者便会在心中形成对演唱效果的预判,避免走进弯路和误区。最后是试唱作品。在文本分析和音乐分析的基础上,演唱者还应尝试演唱作品。在试唱过程中,尚且不在完整度、演唱质量方面有过高要求,而是重在体会和揣摩,检验自身之前的分析和体验是否准确,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等。对此可以观赏一些名家的演唱,通过对比明确改进的方向。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作品分析,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和偏差的出现,为演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本身便在读音和字义上有所差别,如果咬字吐字不清,很容易让观众听不懂,甚至出现歧义;另一方面,艺术歌曲是“唱”而不是“说”,并非日常说话状态的简单复制,需要以演唱技术为辅助,在加入演唱技术后仍然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所以咬字吐字是有着较大难度的。具体到这首作品而言,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朗读歌词。在明晰文本内容和一些少见字的读音后,演唱者需要先朗读歌词。中国的诗词歌赋带有吟诵性特征,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先实现朗诵的字正腔圆,从而为演唱的依字行腔打好基础。其次是合理归韵。中国古诗词在合辙押韵方面有着完整和细致的要求,也由此体现出了独有的音韵之美。该曲通篇采用了“江阳”辙,这在十三辙中属于开口辙,演唱时候需要稍*将口型张大,声音位置适当靠后,并带有一定的哼鸣,由此体现出声音的高度和亮度。同时,即便是同样的辙韵,因表现的内容不同,也需要在咬字吐字方面有所区分。比如“见之不忘”的“忘”字和“思之如狂”的“狂”字,虽然都是江阳辙,但是因为字义不同,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咬字吐字方法。“忘”字整体力度要轻,给人以往回收的感觉,表现出一种唯美感;“狂”字则要适当加大力度,重咬字头,甚至可以采用喷口处理方式,表现出主人公几乎难以克制的状态。再次是完善细节。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歌曲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是否得当,同样对整体演唱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在《凤求凰》中,单数句均是以“兮”字结尾,其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语气助词,相对于白话文中“啊”“呀”“哟”等。所以演唱时应该适当减弱力度,保持嘴唇的放松状态,既要保证咬字清楚,又要保证发音位置,并适当做渐强处理,旨在使之前的情感得到延续,保持整体演唱状态的统一性,达到声断而情不断的良好效果。
(三)巧用肢体语言
艺术歌曲的歌词——诗歌或古诗词,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写成,是一种“小我”情感的抒发。由此也决定了当演唱者站在舞台上时,观众会自然认为演唱者就是作品的主人公,所以肢体语言的加入和运用,不仅可以提升演唱效果,也有助于音乐形象的塑造,获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结合这首《凤求凰》而言,主要可以对眼神和手势予以灵活运用。
首先是眼神。正所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神自然灵活,整个人物也就活了起来。从表达内容上看,《凤求凰》更像是一首爱情宣言,所以演唱“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这几句时,眼神应该是坚定而迫切的,特别是唱到“四海求凰”时,眼神可以向四周散开,表现出寻找的状态。随后的“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眼神应该从之前的炯炯有神适当暗淡下来,表现出美人不在东墙的遗憾。随后的“将琴代语兮”则可以将目光投向侧方和下方,意在表明古琴就在自己身边,只能用它倾诉衷肠。最后一句“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眼神一开始应该充满期望,表明迫切得到认可的心情,而最后一句则要目视前方,坚定的同时又带有几分无奈和不舍。演唱结束后,也不能立刻收回目光,而是要继续向远方望去,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
其次是手势。艺术歌曲本身是短小精悍的,所以手势在精不在多,可以在几个关键点加入手势运用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在“四海求凰”一句中,可以将手臂向外舒展,用来表示四海之博大。“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一句中,可以柔缓地做出抚琴的动作。“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一句则可以先将手臂展开做飞翔动作,然后缓缓地回落并将双手置于胸前,强调沦亡的人是“我”。可见通过对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可以使演唱者更加投入地塑造音乐形象,而演唱质量也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四)形成密切配合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由此也对歌声与琴声的配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两者只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呈现出完美的声响效果。所以需要演唱者和钢琴艺术指导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树立正确认识。在艺术歌曲演唱中,两个声部都是具有独立价值和意义的,缺一不可,不存在主次轻重之分,两者只有倾力配合,互相协助,才能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有的演唱者认为,钢琴声部主要起烘托和辅助作用,并无条件为自己服务,所以自己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有的钢琴艺术指导认为,艺术歌曲是一种声乐形式,钢琴声部居于次要位置,只需要做好伴奏工作即可。以上两种认识显然是片面和错误的。一方面,两个声部缺少任何一方,表演都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烘托和辅助。近现代的中西方艺术歌曲中,作曲家都对钢琴声部均极为重视,并在推动音乐发展、刻画音乐形象、呈现音乐风格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需要演唱者和钢琴艺术指导正确认识声部之间的关系,为密切合作打下基础。其次是达成一致共识。在演唱之前,演唱者和钢琴艺术指导应该对作品进行详细地沟通,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希望得到对方哪些方面的支持等。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练习阶段。并根据实际演唱效果进行针对性地完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信任对方,给对方以鼓励和支持,双方共同完成高质量的演绎,真正做到歌声与琴声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因地制宜,将目光投向了悠久而丰厚的古诗词,推出了一大批古诗词艺术歌曲佳作。事实则充分证明,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与科学的,不仅推动了这门外来声乐形式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同时随着多首佳作在国际舞台上的大放异彩,也为世界艺术歌曲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在今天的声乐演唱、欣赏和教学中,应该也必须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充分的重视,通过高质量的演唱使其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播和认可,这不仅是作品自身的价值和魅力使然,更是当代人的文化责任和义务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辛玉.李砚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意象探究[D].西南大学,2023.
[2]秦缘.中国唐诗艺术歌曲中的意境呈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64
[3]方潇梅,谢文娟.民族声乐演唱中横向层次与纵向层次的呈现——以声乐作品《凤求凰》为例[J].大众文艺,2021,(03):121
[4]李思奇.歌曲《凤求凰》音乐特征及演唱探析[D].成都大学,202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