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性角色,特别是其在塑造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高校校歌的歌词、音乐和演唱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校歌在传承大学精神、凝聚校园向心力方面的独特影响力。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评估了校歌的实际应用和传播效果。文章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了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传播策略。本研究为高校校歌的理论研究贡献新的视角,同时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弘扬校歌文化、激发校园活力提供指导和启示,以期促进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歌;校园文化;校歌功能;功能角色;文化建设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此后,教育部在多份重要文件中反复提出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如2017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功能”;2019年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再次强调要“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不仅记录了学校的精神和历史:还通过其独特的歌词和旋律:深刻影响和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尽管如此:相比校训和校徽等元素:校歌的研究和应用似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性角色:通过分析其在不同高校中的实际应用:展现校歌对于培养学生身份、增强社群连结和传承文化价值的独特影响。希望为校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深度:促进高校更好地认识到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校歌及校园文化
(一)校歌释义
校歌:作为学校的一张音乐名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汉语大词典》将校歌定义为“学校规定的:代表本校的歌曲”“…,是校园标识的一部分:与校徽、校训并列。校歌不仅是音乐形式的展现:更是学校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媒介。从歌词的角度看:校歌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仪式歌”*,用于学校的重要活动和仪式当中。王焕勋强调校歌在塑造良好校风中的重要性:将校歌定义为“由学校编写的体现自己学校风貌特点的歌曲”“。前家庆教授进一步指出:校歌蕴含的精神力量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马军也认同这一观点,提出大学校歌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不仅是音符的堆砌:对于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歌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是“学校传统和核心精神的提炼”回。
校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以唯美的艺术形式教化育人:它是“大学文化底蕴的载体””,隶属于校园文化。毛利丹提到:校歌的诞生和流传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
(二)校歌的主要特征
1、歌词特征
校歌的歌词通常简短而深刻:生动而豪迈: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引领着学子健康向上”。歌词多为反映学校的地理位置、悠久历史和教育意蕴。例如:南开大学校歌歌词“渤海之滨:白河之津”以及燕山大学校歌歌词“襟渤海:依燕山”,第一句则直接点明了地理特点:此外: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校歌则沿用北洋大学的校歌:歌词“巍巍学府北洋高”突显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国药科大学校歌中的“这里聚集着神农后代,汇聚着当代药学师表”则展示了专业特色;上海交通大学的校歌用“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激励学生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复旦大学校歌则通过“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表达了其广泛的学术追求和开放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态度。校歌歌词,它往往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意蕴,智慧的结晶和时代的印记在校歌的词句中得以体现。这些内容无不蕴涵着高校学子应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化传递,校歌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思想引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音乐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校歌可以是进行曲似的高歌猛进,直击人心,也可以是抒情曲似的,婉转悠扬。在调式方面,高校校歌大部分采用宽广明亮的大调音阶进行创作,也有少部分采用五声音阶进行创作,但主要以宫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在旋律方面,校歌的旋律设计通常旨在易于大众记忆和传唱,强调旋律的流畅性和韵律的和谐。这些旋律往往是庄重、激昂的,例如,南开大学的校歌采用庄严的进行曲风格,反映了其学术严谨性;也可以是抒情的,例如,清华大学校歌则利用流畅的旋律与和谐的和声体现了严谨的治学之道与历史使命。南京大学使用了更为抒情的旋律,以表达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以其抒情的旋律,表达了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在和声配置上,高校校歌一般简洁醇厚,自然流畅,音韵相合,旋律协调。例如,由著名音乐教育家丰子恺作曲的复旦大学校歌,歌词共三段,采用长短句式反复呈现,二部曲式结构配以同节奏的四部和声,曲风慷慨激昂,唱起来高亢嘹亮,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少年感[9]。在节拍节奏设计上,多选用如2/4拍和4/4拍等对称形式,以营造一种振奋人心和充满活力的氛围。同济大学新版校歌采用了富于动感的节奏,体现了其工科特色和富有朝气的校园生活。西安交通大学校歌结合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力度,反映其技术和工程学科的特色。
3、演唱特征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校歌当属于全体师生,歌曲简单易学,易于集体参与。因此,演唱形式也会多样化,可以是合唱、齐唱、重唱、对唱、小组唱,较少采用独唱形式。纵观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校歌的演唱形式,不难发现美声唱法占据主导地位,因其提供了一种浓郁和庄重的音乐风格。但也有部分校歌采用了更有时代感的流行唱法。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校歌《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就别出心裁,采取了流行唱法,使得歌曲听起来更为清晰和充满活力,生动表达了青年学子们朝气蓬勃的青春形象。
(三)校园文化及其特征
校园文化以其广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渗透性,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经历。本文将校园文化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诠释。广义上,校园文化涵盖了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涵盖了智力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等四方面的内容。狭义上,校园文化根植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它不仅记录了大学的精神发展轨迹,也体现了其独有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是传统与创新的桥梁,它既传递了文化成果,又激励学生探索前沿文化理念,以此丰富文化生态。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校园文化激发了思想的融合与批判性思维,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哲学。校园文化不仅塑造了师生的行为规范,也充当了教育的双向角色,对个人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每所大学的校园文化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历史而形成了校园风貌,这种多样性为校园文化赋予了更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高校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校歌的宣传导向功能
1、校歌有助于宣扬学校的良好形象
校歌代表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承载了高校的精神文化[10]。在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演唱校歌,不仅增强了校园的凝聚力,也向与会者展示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特色。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平台的传播,校歌触及了更广泛的听众群体,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校歌的旋律和歌词常被用于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如校徽、纪念品等,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和记忆。通过以上多维度的传播和应用,校歌成为高校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大幅提升了学校形象。
2、校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校歌内容往往与时代同频,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对于腐朽的旧思想摒弃,并赋予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湖南大学校歌歌词“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传承,又结合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荟萃了新时代的文化内容。
(二)校歌的教育调节功能
1、歌具有教育示范和娱乐调节的功能
校歌不仅可以教化心灵,起到教育示范的作用,还具有娱乐调节的作用。在教育示范上,学生通过校歌获得情感熏陶和意志磨炼,让学生对校园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和感触。浙江大学校歌歌词中“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和“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表达了开放和包容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追求广博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体现了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反映了浙大人对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视,鼓励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追求真理和创新。在娱乐调节方面,学校通过组织与校歌相关的比赛和文艺演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丰富了校园生活,还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带来了生动的娱乐体验,还促进了学生们情感的陶冶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2、校歌可以促使师生树立正确的三观[10]
校歌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它通过凝练的歌词传递的深刻内涵和旋律所蕴含的情感力量,激发师生内心的共鸣,引导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当今,校歌始终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教育功能,帮助师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本真,激励着师生勇于担当,不断追求卓越,共同为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通过传唱校歌,高校师生能够在精神上得到滋养,情感上得到激励,思想上得到启迪,从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校歌的激励凝聚功能
校歌如同一种无形的纽带,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目标一致,步伐协调,共同遵循校歌所传达的指引和教诲。张焕纶先生为南洋公学师范院创作的校歌《警醒歌》,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首大学校歌,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歌词的上下两章均以“警警警”起,结尾以“醒醒醒”收,字字句句都充满了迫切之情,激发着当代青年迅速觉醒,不忘国耻,勤奋学习,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这种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感,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三、我国高校校歌在校园中的传播现状
校歌需要广为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了了解校歌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播情况,通过问卷星线上问卷的形式对已有校歌的在校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63份,收回1163份,剔除没有校歌的受访者问卷,剩有效问卷1125份。
调查结果表明:对校歌的了解程度。有57.96%的学生能完整唱出校歌,有27.11%的学生只能唱出部分,还有14.93%的学生完全不会唱。对校歌表达的多维度认知方面(多选题),52.8%的学生认为校歌充满正能量,51.29%的学生认为校歌能代表学校的办学理念。38.49%的学生认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44.98%的学生认为具有浓厚的时代感,但也有25.7%的学生认为校歌已经脱离了时代,这展示了认知的多样性。也表明校歌的创作和传播,需要更多考虑时代性和创新性。校歌在校园的传播情况,大部分学生表示校歌主要集中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其他活动中校歌的出现频率较少。有77%的学生认为学校比较重视,但有近2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校歌的宣传不够重视。表明校歌的传播和使用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普遍建议通过提高校歌在校园中的使用频率、创新校歌的传播方式、举办校歌相关的活动等举措增强校歌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校歌的传播现状整体积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将探讨高校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传播的策略,以增强其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四、高校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播途径
(一)加强对校歌内涵的认知了解
推崇校歌文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还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这种大学精神的内化是一个逐渐累积、慢慢浸润的过程。因此要推行校歌文化,必须对校歌的文化内涵做到深刻理解。
1、深刻理解校歌蕴含的文化意蕴
校歌绵延了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每所学校的校歌各成一格,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代表不同的大学理念和文化特色。校歌记录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治学理念。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造就了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品格和精神。比如,南京大学校歌虽仅仅73字,但一字一句承载着南京大学沉淀多年的文化意蕴。歌词“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期望学生能以“智慧”“仁爱”和“勇敢”为立身之本,成为一个诚朴的人;而“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表明学校尊崇儒家文化,希望学生能向“圣人”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2、把握校歌的时代性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深受时代的影响,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我国目前正处于不断发展创新的新时期,校歌的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潮流,这样才能让校歌更大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比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交通大学校歌》,其中“为自强而奋发”“振兴中华”等歌词,代表当时我们国难当头,广大人民虽身经百劫却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校歌的精神内涵
校歌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历史传统,还反映了学校的学术追求和社会责任感。以清华大学校歌为例,歌词中的“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则体现了学校融合东西方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的愿景。歌词“行健不息需自强”鼓励学生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自我加强和进步。也呼应了校训“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
(二)加大对校歌的宣传力度
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歌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殿堂,加大校歌的宣传力度,可以形成良好的校歌教育氛围,让学校师生深刻理解校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并主动内化、不断弘扬。我们从以下渠道进行宣传:
1、多平台进行宣传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媒体宣传方式层出不穷,比如论坛、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在对校歌进行文化宣传时,需要结合新旧媒体,扩大宣传效果。如2019年,适逢新中国诞辰70周年。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三所高校联合发起拉歌活动,抒发新时代青少年对于祖国的热爱。有近百所高校纷纷参与其中,把代表学校精神和风貌的校歌,高声唱起,并通过领唱、对唱、合唱等多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参与其中,场面一度热烈非凡。同时,各大高校也通过新媒体技术如航拍和延时拍摄等,记录并传播了这场盛大的活动。不仅提升了校歌的知名度,也加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爱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这些活动突出显示了校歌在丰富校园生活和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结合传统和现代传播手段,校歌的影响力得以在学生中和社会上扩大,同时加深了人们对各高校独特校园文化特色的认识。
2、举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发挥校歌的文化宣传作用。比如,山东大学在2018年通过举行校史知识大赛,包括校歌在内的多项内容,不仅加深了师生对校史的了解,还通过奖励机制激发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接下来的2019年,学校组织了校歌知识和歌唱比赛,进一步将校歌融入学生日常活动中。在学校的110周年校庆中,校歌的集体演唱成为高潮部分,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对学校的热爱。校歌见证了山大的沧桑变化,也让每一个山大人感受到了山大浓厚的人文气息,深深触发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进行跨文化传播
对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高校而言,使校歌跨越文化界限,对国际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为了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可以制作校歌的多语言版本。例如,除了母语版本外,还可以提供英语、法语等国际通用语言版本。这样不仅能让非母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校歌,也展示了学校的国际化和包容性。
结语
综上所述,校歌隶属于校园文化,属于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校歌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受其时代的影响,并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针对当前高校校歌文化的传播问题,要深刻理解校歌的内涵、把握校歌的时代特点,以及校歌所代表的大学精神,还需要从多种途径进行推广和宣传。为此,各高校应该重视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创建一个校歌在校园中广泛传唱的环境,打造一个文化纯净、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圈。使每一首校歌都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学生们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1.
[2]陆正兰.歌词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83.
[3]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29.
[4]马军.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
[5]王革,马建华,杨耀荣,刘艳艳.校园文化建设——大学发展的战略使命[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5.
[6]刘海峰.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01):43-44.
[7]毛利丹.论我国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基于文化的视角[D].河南大学,2010.
[8]吴叶林,崔延强.歌以载道:大学校歌与战时大学精神论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9,(07):12.
[9]周伶.我国大学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1.
[10]毛翰.漫话中国大学校歌[J].书屋,2005,(11):3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