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分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Unit 4 Where’s my car?Part B Let’s learn为例,探索在词汇课中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语篇教学策略,即创设语境,导入主题,提升探究兴趣;聚焦主题,发展思维,提升探究能力;升华主题,迁移创新,提升探究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词汇课;主题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在小学英语词汇课教学设计时常会遇到一个问题:Let’s learn和Let’s do板块内容的情境整合较难。词汇课教学内容不像对话课、阅读课和故事课,有相对完整、连贯的语篇和语境。词汇课教学普遍存在脱离语境、形式枯燥单一、重知识轻技能、重形式轻意义、重结构轻功能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常常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和迁移转换能力较弱,对单词的学习和理解仅浮于表面。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学生只有达到高复现率,才能理解和运用词汇。因此,基于语篇主题意义,提高词汇复现率,是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基础。

  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探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Unit 4 Where’s my car?Part B Let’s learn为例进行探究。Unit 4围绕go camping这一主题展开,以“露营准备”为话题,重点学习与方位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本课为词汇课,根据佐母(Zoom)在家里寻找玩具船的情景,呈现了五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词汇(cap、map、car、ball、boat),再通过Let’s do中的动作设计,让学生认读新单词。基于单元整体解读,教师创设了Zoom will go camping的语境,分为露营准备和露营两部分内容。在做露营准备时,佐母列了一张camping list,里面包括school things、camping things、toys。孩子们在整理露营物品时,找不到部分物品,于是呈现了本单元重点句型:“Where’s my...?/It’s on/in/under.../Is it in/on/under the...?/Yes,it is./No,it isn’t.”在Part A Let’s learn板块,语境为兹普(Zip)在整理露营需要的学习用品的过程中找不到书包。Part B Let’stalk板块语境为迈克(Mike)在整理露营需要的物品时找不到帽子。Part B Let’s learn板块语境为佐母在整理露营需要的物品时找不到玩具船。基于以上板块的文本解读,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意义:“Put things in order.”并创设基于此主题意义的语境和语篇。

  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帮助佐母寻找玩具船,培养他们“Put things in order.”的意识,并养成物品分类和物品整理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学习英语已有一个学期,有自然拼读的基础。课堂采用“学共体”的教学模式,U字型编排座位,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和用心倾听的习惯已经基本养成,对同伴的回答能及时给予评价。

  本节课的词汇总体来说较简单,学生能够通过已经学过的自然拼读发音规律自主拼读出cap、map的发音,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已学词汇small、tall中al的发音,自主拼读出ball的发音,通过arm中ar的发音,自主拼读出car的发音。教师借助图片、实物教学法,可以直观呈现词汇,帮助学生将音、形、义相结合理解词汇。其中,boat的发音是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听音、辨音、跟读、认读等活动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学生在语境中能够熟练地运用“Where is...?”但是对“Is it...?/Yes,it is./No,it isn’t.”句型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运用较难,需要在语境中多加练习。在Let’s do环节,基于Let’s learn板块,佐母找到玩具船之后出发去露营,教师创设在露营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情境,运用TPR(全名:Total Physical Response,也被叫作直接式沟通教学法、完全生理反应理论等)进行教学。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息,整理语篇逻辑关系,探究文本主题意义,提升探究能力,养成物品分类和物品整理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创设语境,导入主题,提升探究兴趣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程晓堂2014)。在读前热身环节,教师围绕主题设计了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旧知,激发其探究兴趣,启发其思考主题,从而为文本的出现进行铺垫。

  (1)跟唱歌曲,齐唱chant,引入主题。

  上课伊始,教师在PPT上呈现佐母和学生打招呼、邀请他们一起玩耍的情境。于是,师生跟着佐母合唱歌曲Where’s my toy car?,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呈现杂乱的教室里到处都是玩具,孩子们寻找玩具汽车的情境。学生在跟唱歌曲的过程中感知重难点句型:“Where is...?/Is it...?”简单的旋律与歌词使学生能较快融入课堂,感知主题。

  接着,切换欢快的chant节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图片的帮助下,进行“Where is...?/It’s...”句型的chant,再次在语境中学习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

  (2)创设语境,问题链引领,激发兴趣。

  在导入环节,教师基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用提问激发其思维。跟唱歌曲和齐唱chant环节结束后,呈现佐母寻求帮助的场景,并给出句型“Where is my...?”。Cap是本课生词,学生在帮助佐母寻找cap的语境中通过听音、看图、拼读,在语用中自然习得词汇。学生在猜测cap的位置时,再次在语境中运用“Is it in/on/under...?”句型和方位词。教师用Good guess或Maybe等反馈,最后呈现cap所在的位置。接着,让学生猜测佐母为什么要寻找帽子,给出句型“Why is he looking for the cap?/What will he do?”让学生展开“头脑风暴”,激发他们探讨相关话题的兴趣,在真实有效的交际中达到切入主题的目标。于是,教师用图片呈现go camping,让学生根据已学词汇cat、cap、black、ant中a的发音,读出camping,教师总结:“Zoom will go camping tomorrow.”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围绕佐母喜欢玩,引出“Zoom will go camping tomorrow.”的主题语境。接着,围绕佐母去做露营准备的情境,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

  2.聚焦主题,发展思维,提升探究能力

  (1)“头脑风暴”,词汇归类,发散思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2022)。“头脑风暴”可以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自由联想,实现有效复习,促使其主动构建知识,为学新知识铺路。

  在露营准备环节,佐母列了一张Camping list(见下页图1),清单上分为school things、camping things、toys三部分,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露营需要带的相关主题下的物品及露营时能够做的一些活动,如“I can see the stars./I can fly kites./I can keep a diary./I can read a book./I can draw pictures.”等来补充词汇,在语境中激活已学相关词汇。
 

 
  佐母在列toys的清单时,通过图片逐个呈现本节课新词汇ball、car、boat。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主拼读,然后同伴及时进行评价和帮助。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馈和总结。

  学生在列清单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词汇,快速说出该类别下的一些物品,并且思考带上这些物品能够在露营过程中做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对词汇进行拓展,让他们自主拼读新词汇(cap、mat、map、flag、telescope、tent)并配上相应的图片。学生在自主拼读的过程中拓展了与该语境相关的词汇,激发了对相关知识的自由联想。学生参与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归类、想象、归纳和迁移活动,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导引促思维。

  列好清单后,佐母准备整理玩具。玩具在哪里?教师根据主题语境,创编了一段语篇。学生通过听音、辨音,在语境中提取关键*息,完成学习单(见图2)。教师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根据他们的基础播放2—4遍录音。
 

 
  接着,小组合作校对答案。小组代表用“The...is on/in/under the...”的句型汇报,其他学生进行反馈(tick/cross/great),不同意见的小组请代表补充发言。

  各小组代表回答之后教师用PPT呈现完整的图片和听力部分的原文。学生观察图片(见图3),补全听力原文。在学生校对答案后,教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将物品放置到指定位置,其他学生根据该物品的摆放位置说出相应的句型“The...is in/on/under the...”。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英语教材中的插图能对语言输入起到直观的说明、揭示作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创设了语言环境,生动地表现出故事情节,能极大地帮助他们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语言信息,培养其思维品质(王秋明2019)。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见上页图3)中佐母的表情和动作,提问:“Look at Zoom,is he happy?”学生回答:“No,he isn’t.”教师追问:“Why isn’t he happy?What happen to him?”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模仿图片中佐母的动作和表情猜测其心理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活化了思维。

  在学生交流观点后,教师呈现佐母的独白(教材句子:Where is my boat?),找到佐母困惑的原因,从而帮助他解决问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找不到东西时应怎么办,并与其他学生交流。

  问题链并非将几个问题进行随意组合,而是要基于文本意义,设计一个环环相扣、具有逻辑层次的问题链。在读图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逻辑相关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为下一个活动作铺垫。问题设计如下:

  Look at Zoom,is he happy?

  He will go camping tomorrow.So why isn’t he happy?

  How can he find his boat?

  在整理物品环节,学生在语篇中听音读取关键*息,学习和理解语篇内容。接着,学生观察图片,提出疑问,小组合作展开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图片理解文本传递的语言*息,在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中进行观察、推断、分析、评价,锻炼了思维品质。

  (3)角色扮演深体验,主题意义巧探究。

  角色扮演游戏的数量和复杂性与儿童和他们同龄人的社交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虚拟幻想能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密切,拥有这些能力能解决非结构化问题,提升解决冲突的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提升学习*心和毅力。

  佐母找不到玩具船很着急,于是母亲耐心地询问,并帮助他回忆可能会放在哪些地方。内容如下:

  Mum:Is it in the toy box?Zoom:No,it isn’t.

  Mum:Is it on the desk?

  Zoom:No,it isn’t.

  Mum:Is it under the desk?Zoom:Yes,it is.

  学生模仿人物,用不同的语气和语音语调,加上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体验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一部分学生在扮演时,其他学生用心倾听,并在扮演结束时给予评价。在母亲的帮助下,佐母终于找到了玩具船,整理好了露营物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佐母杂乱的房间,让他们通过找东西的角色体验,想象并表演佐母找不到玩具船时的焦急和无奈,得出“Put things in order.”的主题意义。于是,教师提出应“学会物品分类和物品整理,培养有序放置物品的好习惯”的主题。学生在体验母亲帮助佐母找玩具船的过程中,锻炼了虚拟幻想能力与创造力,为今后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丢失物品提供了思路:思考可能会放置的地方,一处处耐心地找,培养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活用TPR教学法,情境体验,应用实践。

  在露营环节(学习Let’s do部分内容),佐母拿出玩具,邀请朋友们和他一起玩游戏。学生在露营体验中,通过TRP活动分层次、有梯度地操练所学知识。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边说边做动作:Row,row,row a boat./Bounce,bounce,bounce a ball./Drive,drive,drive a car./Put on,put on,put on a cap./Read,read,read amap.在操练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大小声、语速快慢、分组、男女声等方法,在轻松愉悦的TPR活动中边学边玩。接着,学生看着板书边说边做动作:row a boat,bounce a ball,drive a car,put on a cap,read amap。最后,师生跟着教材视频Let’s do一起chant。

  3.升华主题,迁移创新,提升探究品质

  (1)联系生活,由扶到放,合作探究。


  在拓展环节,教师设计了:“Put things in order and keep our classroom tidy.”的主题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都会拿到不同的worksheet。Worksheet展示杂乱的教室图片和整洁的教室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小组合作先完成写一写:put your...in/on/under the...的语言任务;再连一连,将杂乱的物品归置到指定地点;接着,小组代表说一说:The...is in/on/under the...It’s...。教师总结:“Put things in order and keep our classroom tidy.”再次强调主题意义。

  (2)课后作业,巩固拓展,学以致用。

  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激发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业环节通过“Put my things in order.”和“Help my friend put things in order.”两个语用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并运用语言,在巩固课内文本知识的同时,将主题意义付诸实践,助力好习惯的养成,学以致用,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

  三、总结与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任何词语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与其他词语建立起联系,并在语境中传递*息。词汇学习不只是学习理解词汇的音、形、义,还要掌握构词法知识,在语篇中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理解和表达与各种主题相关的*息和观点(教育部2022)。

  在本课中,教师先创设了“Zoom will go camping”的语境,用phonics的形式在露营物品分类时带图片呈现了含有与词汇cat、bag、ant(已学)相同字母a的发音的词汇map、cap、flag、mat(新词),引导学生自主拼读。学生在学习理解词汇的音、形、义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接着,在整理露营物品环节,教师根据语境和教学重难点,创编了一个语篇。学生通过听音读取关键*息、连一连、看图猜一猜、说一说、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在语篇中通过听、说、读、看等活动,理解和表达与“Put things in order.”主题相关的*息和观点,锻练了思维品质。在露营环节,教师创设了佐母和朋友们在一起玩游戏的语境。学生在TPR活动中分层次、有梯度地学习理解Let’s do部分的内容,在大小声、分组、男女声、语速快慢表演的活动中习得了语言知识,升华了主题意义。在拓展环节,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内容(教室物品有序放置),在情境体验中感知“Put things in order and keep our classroom tidy.”教师课后继续关注教室的物品整理,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在单元整体视角下,教师通过创编文本,将词汇在真实、合理、连贯、完整的语境中呈现。通过一系列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听、说、读、看、写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音、形、义,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迁移创新,在语篇中不仅习得了词汇,还发展了语言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逐渐形成了核心素养。

  引用文献

  程晓堂.2014.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34.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秋明.2019.借助教材插图优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9):47-5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