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其面临的心理压力往往容易被忽视,焦虑、人际关系困难以及情绪管理不当等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诸多不利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形式,接着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措施以及增强心理韧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案例,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抗挫力、学会自我鼓舞,基于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意义重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发展,强调道德、智慧、体魄和谐共进,让学生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这一课程的教育潜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纵深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基本形式

  (一)讲授式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模式中,讲授式教学最为常用。此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系统讲解和分步解析,向学生传授关于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会采用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复杂的心理概念加以简化或重构,助力学生吸收知识。讲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能够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环境,让其在课堂时间内获得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框架。

  (二)活动式

  根据康复理论,活动作为一种疗愈手段,可以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达到情绪释放、促进自我认知的目的。经验学习理论也强调学生应用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更深入地影响其认知和情感发展。活动式教学模式超越了传统“你讲我听”的死板框架,提倡教师设置各类启发性活动,引导学生在感知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心理健康的价值所在。同时,此种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激发参与学习的内在动机,更好地内化心理健康知识。

  (三)对话式

  对话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手段,更是理解、探索个体内心世界的桥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生能够体会自己的想法,获得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的感受,而这对于建立自信心、安全感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构建平等而坦诚的对话环境,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共同探讨有关心理健康的敏感或复杂话题。在深入心理健康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还将学会如何聆听、理解他人,在培养同理心的同时全面锻炼社交技能,为今后的心理健康实践奠定基石。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构建班级文化,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班级既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必须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打造互促共学的教育环境,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此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而言,教师可开展班级标志设计活动,让学生经由实地创作树立班级认同。同时,定期组织班会,鼓励学生表达对班级文化的看法,助力每位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增强其参与感、归属感。教师还要积极开展文化节、体育竞赛或艺术表演,以丰富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此外,可以设置班级荣誉榜,用以展示和表彰学生在学习、艺术、体育等方面的优秀表现。需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表扬个别学生,还需着重强调其为整个班级带来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个人与集体视作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组织“我爱我班”主题班会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会的主题和流程,确保每个环节均体现班级文化的特色。班会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合唱班级代表歌曲,以此拉近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接下来,安排一段“我们的班级故事”环节,教师提前挑选出几个班级重要时刻的照片或物件,带领学生回忆这些珍贵时刻。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如一名学生分享:“那次班级野餐,我们一起玩游戏,感觉很开心,那是我最难忘的记忆。”紧接着,进行“我们的承诺”环节。教师提供彩色笔和卡片,让每位学生写下对班级的承诺或愿望,并将其贴在班级承诺墙上,旨在展示学生对班级的期待,强化其集体责任感。随后,开展一次班级徽标设计比赛。教师事先准备好绘画材料,让学生分组设计班级徽标。每组设计完成后,由组员上台介绍设计理念,其他学生进行投票选出最佳设计。通过创造性活动,学生树立对班级文化的内在认同。班会的高潮部分是“感恩的心”环节,教师邀请学生轮流上台,对感激的同学表达谢意。这个环节中,学生纷纷表达对同学的感激之情,有学生说:“感谢你上次帮我解决数学题,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最后,班会以“我们的梦想”环节作为结束。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梦想,并讨论作为一个团队如何一起实现这些梦想。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个梦想箱,让学生将写有梦想的纸条投入其中,寓意共同守护和实现这些梦想。每个环节都应精心设计,助力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班级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加深对“我爱我班”这一主题的认同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课堂体验感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学生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能更好地内化所学。该理论提出,教师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或创造生动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在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例如,同伴压力、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等教学情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具体化,赋予教学以现实意义。

  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设计富有创意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包括构建模拟的社交场景,或设定情绪管理的模拟任务,以及布置自我探索的活动,同时注意情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阶段相匹配,帮助其掌握应对各种心理挑战的“窍门”。

  以“学会关心他人”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类似学校或家庭的环境,在其中设定具体情境,如同学生病需要帮助或新同学需要适应环境等。教师为每位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包括病患同学、新同学、关心他人的同学等,旨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关心他人的感受。在模拟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自由发挥,扮演关心他人的学生则需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在情境演练中,教师不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反馈,对于关怀他人、充满爱心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较为漠然或主动性不足的学生则提供指导,引导其将心比心、站在他人位置思考,体验别人的处境。演练结束后,组织全班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关心他人。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将在情境中学到的关怀行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有需要的同学,或在家中关心家人。通过以上步骤,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和学习如何关心他人,同时将这种关怀行为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其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正在自我意识形塑期,对新鲜事物兴致满满。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常敏感于一些陌生事物,在出于好奇尝试过后,容易产生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加以及时疏导,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影响自身心理状态。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丰富教学设计,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展示心理知识的具体应用。

  以“认识自己”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我的一天”绘画活动,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早晨起床、上学途中、课堂上的自己,以及放学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其中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安排一次“我的小宇宙”展示,学生展示代表自己兴趣或特长的物品,有书籍、手工艺品或体育用品等,并向同学讲解这些物品的意义。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加深对彼此个性的了解。再安排模拟的电视采访活动,教师扮演主持人,邀请学生“上节目”谈论自己的校园经历、参加学校活动的感受、与同学的友谊故事等。学生通过模拟采访,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和感受。此外,设置“情感角落”,提供安静的空间和写作材料,鼓励学生在遇到困扰或高兴的事情时,来到这里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学生提供表达内心世界的私人空间;还可以举办主题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班级讨论会,鼓励学生分享活动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勤于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深入了解自身的特质和情感,树立良好心态。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状态作为意识形态的表征之一,无疑离不开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实践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生直接参与心理健康的学习过程,能够帮助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种经验的积累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为关键。实践活动还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自我、表达情感,并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交流。

  具体实践中,教师应为每项活动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确保活动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相符。教师需提供适时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并鼓励其在活动中自行探索。同时,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提供具体建议,帮助其从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

  以“感恩父母”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安排学生撰写一封给父母的感谢信,要求表达父母平日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的感激之情。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回顾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种种,如怎样照顾自己起居、遇到难题时如何辅导学习等,回忆起平常被忽视的细微之处。接着,组织家庭访谈活动,学生需回家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对话,了解父母的成长故事、工作经历及对孩子的期望。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的辛勤和付出。可以设置“家庭日”活动,邀请学生的父母来学校,学生为父母准备一系列表演或展示,包括歌唱、舞蹈表演、绘画作品展览等,以此来抒发对父母的感激。学生还需准备亲手制作的小礼物送给父母,如手工贺卡、DIY小工艺品等,纪念这一天。教师可以安排“制作家庭纪念册”环节,让学生探索与家人共度的宝贵时光。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家庭照片,包括与父母共度的节日、旅行、日常生活等场合的照片。同时,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家庭小物件,如票根、纪念品或父母给予的手写便条等,为纪念册增色添光。随后,教师提供相册制作材料,指导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照片和小物件充满创意地布置在纪念册中。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每张照片或物件背后的故事,以增强活动的情感深度。最后,组织班级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并带领其总结感恩父母的意义。

  三、结语

  对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而言,创新、多元化始终是其核心原则。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等各种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活动的引入,共同构成了全面且富有成效的教学体系。这些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深入理解,还能够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学生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自我、表达情感,并学习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上教学措施的综合实施,能够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应对技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应力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2):116-118.

  [2]羊静.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策略与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3(4):13-15.

  [3]谢梅.游戏教学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智力,2023(11):132-134+138.

  [4]李姝廷,赵绪蕊,逄晓晖.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苑教育,2023(7):44-46.

  [5]郑华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1(37):19-2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