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教学是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究了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教学观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训练为重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旨在实现思辨性阅读教学价值,推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落地,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人民教育家于漪指出,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出现“注重智育,忽视思维训练”的问题。为改进此问题,新课标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体验语文实践活动,利用阅读、质疑、推断等方式探寻观点、事实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辨析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学会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增强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思辨性阅读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落脚点之一。所谓的思辨性阅读,是指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阅读文本为基础,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批判质疑、迁移应用、评价反思、自主理解,促使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深处,建立深刻的阅读理解,发展思辨能力、理性思维、理性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控阅读的主动权,主动利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增强阅读深度,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增强阅读兴趣,积极投身阅读活动,推动阅读教学发展,实现阅读教学提质增效。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着力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树立生本观念,建构思辨课堂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想有效实施语文思辨性教学,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生本观念,将“学生成为思辨者”作为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方式建构思辨阅读课堂。

  转变教学观念离不开教师的学习。教师要主动阅读以生本教育为主题的教育专著,了解生本教育的缘由、内涵、价值等,建立正确的生本教育认知,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教师要主动参与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与优秀的学者、教育工作者互动,从不同角度了解生本教育,强化已有认知。教师还要以日常教学为依托,践行生本观念。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关键信息,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是什么样的人,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将各自圈点勾画的内容作为“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教师的此种教学方式诠释了生本观念,给予学生思辨机会,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营造思辨氛围

  质疑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起点。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受到压抑、枯燥的学习氛围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畏惧权威,不敢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思辨性阅读举步维艰。教师是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引导者,承担着营造思辨氛围的重任。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推动学生深入思辨性阅读活动。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和“活”是一对反义词,在阅读这一句时,大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这一句,并鼓励他们质疑。有学生会提出问题:“活着的人就是活着,死了的人不可能活着。但是,作者却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不是矛盾的?是不是笔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问题很容易引发其他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把握时机,鼓励学生继续诵读文本,深入探寻“活着”和“死了”的深刻内涵,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三、巧用教学方法,明晰思辨方向

  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工具”。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抓思辨性阅读特性,依据学生阅读情况,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辨。

  (一)提问法

  提问法是教师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有效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活跃思维,不断阅读、思考、分析、对比……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阅读认知,同时提升思辨水平。在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情况、重点内容,提出具有开放性、讨论性的问题等,驱动学生进行思辨。

  例如,作者在《慈母情深》这篇文章中不光塑造了一位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还塑造了“我”的形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可以就母亲形象达成统一的认知。但是,学生对“我”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阅读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同时迁移已有阅读认知,将视线集中在“我”的表现上,建构个性认知。有学生认为“我”明知家境贫困,还是向母亲要“巨款”买书,是一个自私的人;有学生认为“我”在拿到买书钱后,本应心满意足,却“鼻子一酸”,心生痛悔,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面对不同的观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走进阅读文本中,继续探寻关键内容,对“我”建立多元的理解,获得个性的阅读感悟,增强思维的开放性、多元性,夯实发展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基础。
 

 
  (二)情境法

  情境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辅助性手段、教学资源营造具有积极情感倾向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驱动学生踊跃投身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需要在具体情境中推理客体,建构一定的认知。由此可确定,情境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依托。教师要善用情境法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给予学生推理机会。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双龙洞》时,当学生读到“公路盘曲而上”,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微视频。在镜头的引领下,学生的眼前出现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随着镜头的拉近,一朵朵映山红映入学生的眼帘。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象,感受映山红的艳丽。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精神明明是用来形容人的,为什么作者却说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花朵、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继续体验视频情境,结合映山红的状态思索“精神”的含义。在思索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动迁移已有认知,联系到拟人手法,就此感受文本中“精神”的独特内涵,建立个性的阅读认知。教师可以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共享个性认知。在共享时,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进一步地丰富“精神”内涵。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同时出示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图片和盆栽的杜鹃,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表述自己的理解,针对性地给予阅读指导,促使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同时,学生通过应用阅读、分析、迁移、交流、对比等方式,切实地锻炼了思辨能力,有利于提升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发展水平。

  四、利用文本细读,加强思辨训练

  思辨训练是学生掌握思辨方法、发展思辨能力,以及提升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阅读文本中的细节是学生进行思辨的切入点,教师要利用文本细读,加强思辨训练。

  (一)利用题目引导学生思辨

  题目是阅读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起点。多数文本题目具有矛盾性、情境性等特点,值得学生思辨。教师可以将题目作为细读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推动思辨性阅读活动发展。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描绘了一个摇摇欲坠的老屋。在大部分学生的印象中,摇摇欲坠的老屋仿佛风一吹就会倒塌。但是,文本题目却指明了这个老屋的特点—总也倒不了,这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相矛盾。因此,在阅读题目时,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读题目,提出疑问。有学生提到:“这个老屋总也倒不了,是不是有什么特技?”“老屋是不是没有那么老呢?”在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会对“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产生兴趣,主动走进阅读文本,针对性地探寻原因。同时,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不同的情节进行猜测、验证,锻炼思辨能力。

  (二)紧抓细节引导学生思辨

  文本细节是文本内容的重要构成,是学生深入探究和品味作者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的切入点。文本细节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留白处等。在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选定文本细节,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辨。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中,作者先后描写了诸葛亮的三次“笑”。每次“笑”的对象不同,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性格特征。品味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目的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并进行阅读指导,促使学生建立整体认知。之后,教师可以诸葛亮的三次“笑”为细读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圈点勾画关键信息,认真思索,总结“诸葛亮为什么笑”“诸葛亮在笑谁”“体现出了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自读的过程中,学生发挥思维作用,建构一定的认知。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建构的认知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搭建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认知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促使学生活跃思维,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内容,寻找描写诸葛亮“笑”的关键句子,联系上下文逻辑,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不断批判、阅读、验证、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达成统一认知。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总结,助力学生强化认知。在阅读总结过程中,重点介绍思辨方法,让学生吸取阅读经验,今后自主应用,学会思辨性阅读,提高思辨能力。
 

 
  (三)借助母题引导学生思辨

  母题是统一整个作品的意义线索,是学生建构深刻阅读认知的依据。思辨性阅读关注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多元解读。小学生的思维较为发散,阅读能力不强。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容易漫无目的地解读,不利于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基于此,教师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以母题为框架,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积极体验思辨性阅读教学。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文章的母题是“穷人不穷”。围绕该母题,作者描述了家境贫困的桑娜在邻居去世后,收养邻居家遗孤的故事,歌颂了桑娜善良、无私的美好品质。从故事表面上看,文章描述了穷人的生活,实际上歌颂了穷人的美好精神。学生需要进行思辨性阅读,从穷人生活深入感知穷人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桑娜和渔夫真的是穷人吗?”此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辨析,催生思辨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集中精力地分析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探寻桑娜家的家庭生活情况,剖析桑娜的一言一行,感受桑娜这一人性的美好之处。基于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及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穷人不穷”的观点和看法,促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再到自身,多元解读“穷人不穷”,建立独特的阅读感悟。同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理性,从而发展理性精神。

  五、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是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深处,建构深刻阅读认知的途径,更是学生发展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推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落地,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思辨性阅读教学,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情况下,营造思辨性的阅读氛围,应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组织多样的训练活动,让学生获得思辨机会,并因此获得良好发展。在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教学反思,发现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增强阅读教学的思辨性,推动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东.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对策[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3(5):21-23.

  [2]陆游.思辨:学生阅读的“法宝”—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实施策略[J].天津教育,2023(3):168-170.

  [3]蒋静.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活动的组织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2(24):38-40.

  [4]楼琳.融入思辨,让阅读形神兼备——例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21(3):48-4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