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诗歌的精髓在于其优美的意境,其字面上的美词佳句也是为营造意境而生的。加强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既有助于学生体验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情感,又能使他们深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其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研究兴趣。文章简要阐述了诗歌意境的概念,分析了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的重要性,并从创设情境、联系背景、分析意象、把握诗眼、创意表达五个方面入手,论述了诗歌意境赏析的有效教学策略,力求带领学生移情入境,实现对诗歌的深度赏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意境;深度赏析

  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璧隋珠,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鉴赏性,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现阶段初中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大多还停留在文字层面,对意境的感悟和共鸣相对匮乏,因此提升学生赏析意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明晰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的重要性,并根据诗歌的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围绕意境赏析创新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和诗歌世界,通过感受、品味、联想诗歌意境,全面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诗歌赏析能力。

  一、诗歌意境的简述

  所谓诗歌的意境,主要是指诗歌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情景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般可分为三类:物境、情境和意境。其中物境是作者看到的客观景象,情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境则是客观景象和主观情感的结合体。诗歌意境的表现手法有三种:一是有情有景、意与境浑;二是以情为主、直抒胸臆;三是以景为主、寓情于景。意境的营造,强调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融合,意在引发读者对诗歌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思想、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启迪。二、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的重要性

  (一)能够使学生深切体验诗歌的“美”

  审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诗歌中蕴藏着丰沛的美学元素,包括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其中意境美还可以细化为清新明丽、清静悠远、雄奇瑰丽、浩瀚辽阔等多种类型。加强开展诗歌意境赏析教学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能够使学生体验诗歌独特的“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使学生深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也可以通过呈现直观素材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展示给学生,帮助其体会诗歌的画面美。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赏析诗歌的意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二)能够唤醒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经常借助自然或社会的典型环境,抒发忧国忧民、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多种情感,这种由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所形成的情味,正是诗歌魅力的集中体现。由于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描写的时代风物与现代白话文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学生在挖掘和体察诗歌情感时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对于诗歌意境的赏析,应强调移情入境、情随境生。开展诗歌意境赏析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当作者把内在情感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从作者的视角看客观景象,通过联想走入诗歌意境,体悟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把握诗歌含而不露的情感指向。

  (三)能够拓展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语文诗歌阅读学习的关键在于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然而诗歌具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特点,作者常常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进行抒情和说理,而学生对诗歌的认知理解能力尚未完善,因此很难全面地品悟诗歌的主旨和内涵。诗歌意境中包含了客观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志意趣和主观倾向。实施诗歌意境赏析教学,能够拓展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绘物象的关键字词,揣摩诗歌的艺术形象、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语言赏析感知诗歌深远的意境,读懂作者的弦外之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和哲学思考的理解。

  三、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音画情境,诗画结合欣赏意境


  诗歌最突出的特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学生赏析诗歌意境时所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因抽象思维较弱而无法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景象和画面。多媒体音画资源具有趣味性和直观性,能够生动地还原诗歌意境,且契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素材,创设影音并茂的赏析情境,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其对诗歌的画面、艺术形象产生具象化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吟诵、朗读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诗画结合的氛围中欣赏诗歌意境。例如,在《渡荆门送别》一课的诗歌意境赏析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江面上飘着一叶小舟的短视频以及由笙箫演奏的乐曲,把诗歌的画面和离愁别绪直观地呈现给学生。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分小组,伴随着乐曲合作朗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品诗意和诗情。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可提出问题:“结合视频和乐曲,大家能否感受到诗人描绘了哪些画面?其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并反馈:“诗歌的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出行的目的,颔联从远处着笔,描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颈联是近景描写,描绘出了沿途所见的白天和夜晚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初见平原的欣喜感和新鲜感,尾联中的‘万里送行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勾勒出一幅景象瑰丽、奇伟高远的意境画卷。”这样通过创设音画情境,学生就能够体验到诗歌的意境美[1]。

  (二)联系创作背景,“穿越”时空体会意境

  在赏析诗歌意境时,如果不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就很难全面领悟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意境赏析效果也会大大降低。在理解诗歌意境时,必须把自己置于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作者的心境之下,先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走近作者,才能更好地把握感情基调。因此,在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分享与诗歌相关的历史、社会资料,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成就和价值取向等,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彼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而揭开历史的面纱,促进学生“穿越”时空体会诗歌意境[2]。例如,在《望岳》一课的诗歌意境赏析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出示杜甫的生平资料,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当时24岁的杜甫离开长安,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了解完背景资料之后,教师提问:“请大家试想一下,青年杜甫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学生交流后回答:“当时社会安定,杜甫又处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对未来应该是充满激情和憧憬的。”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找出诗中直接赞美泰山风光秀美,以及表现出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学生反馈:“写泰山风景奇秀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人直抒胸臆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追问:“当时诗人正处在考进士落榜,漫游齐赵之际,但是诗中丝毫不见颓废之意,构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探讨后回答:“诗人借助泰山巍峨高峻的生命姿态,表达了不畏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营造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的意境。”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学生能更好地触达作者的内心,深刻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分析诗歌意象,寄情于物品悟意境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表达含而不露的情思时,作者一般会借助意象委婉地进行传递,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意象中潜藏着丰富的意旨和复杂的情绪,部分意象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已经约定俗成为流露情感和志向的固定载体,比如菊花往往是淡泊名利、不畏权贵的象征,杨柳多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领会诗歌的意象,是感受诗歌意境的关键,因此,在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着重分析诗歌的意象,启发学生讨论作者在意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或想要渲染怎样的氛围以达到景物和情思之间的互相转化,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歌意境。例如,在《使至塞上》一课的诗歌意境赏析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诗中的两个意象—“征蓬”和“归雁”写在黑板上,并提问:“诗歌的颔联主要写什么?作者运用这两个意象,想表达怎样的情思?”学生分析意象后回答:“颔联主要写边塞的情势,‘征蓬’代指漂泊和远行之人,‘归雁’象征着远离故土,诗人用这两个意象自比,说自己如同‘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归雁’一般,飞到胡天的上空,表现了出塞行程的艰苦和遥远,暗写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得志,

  流露出激愤和惆怅的情感。”教师继续问:“那颈联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又描绘出了何种意境呢?”学生品析后作答:“‘大漠’和‘孤烟’给人以苍茫寥廓之感,‘长河’与‘落日’组合在一起,能够产生亲切、温暖的感觉,体现出诗人的心胸豁然开朗,形成了一种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的意境。”这样学生就顺利地掌握了透过意象赏析诗歌意境的技巧[3]。

  (四)把握诗眼细读,反复推敲领略意境

  除了意象之外,诗眼也是学生探查诗歌意象的关键要素。所谓诗眼,主要是指诗歌中最为精炼传神的关键字、词、句,具有开拓意旨和提升表现力等作用,也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在诗歌意境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细读诗眼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分析诗眼的内容、诗眼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在意境营造中的作用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字词类的诗眼替换成含义相近的字词,让学生反复地推敲、揣摩和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和描摹意境的精妙之处,从而更加深入地领略诗歌意境[4]。

  例如,在《过零丁洋》的诗歌意境赏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诗眼:“大家认为诗歌中特别传神的用词有哪些?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学生探究后反馈:“诗中的‘雨打萍’和‘风飘絮’用得好,前者比喻国家命途惨淡、危在旦夕,后者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无依;还有颔联中的两个‘惶恐’和两个‘零丁’,借地名表达心绪,抒发了诗人对抗战局势的惶恐不安,以及对自身处境的自怜之情。”教师追问:“全诗的意境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诗人对国家民族的灾难以及个人坎坷的经历发出喟叹,结尾写出了他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诗歌具有沉郁悲壮、浩然正气、气贯长虹的格调和意境。”这样,学生就能以诗眼为线索,对诗歌意境和情感产生深切的体验。
 

 
  (五)重视创意表达,千人千面拓展意境

  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思考和解读语言的角度不同,形成的意境认知也是不同的[5]。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重灌输、轻体验的教学模式,在诗歌意境赏析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创意表达的机会,如在悟读诗歌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意境联想,表述个性化的想象和情绪感受。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开放性的意境赏析议题:“同学们,在阅读和品析词作之后,大家联想到了哪些景象?对词人的情感有怎样的体会?请大家畅所欲言,自由表达你对词作意境的理解。”有学生发言:“我仿佛看到了词人出猎时的雄姿,左手牵黄犬、右臂擎苍鹰,身边的武士也是打猎装束,真是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壮观场面。”还有学生说道:“我能体会到词人打猎时的壮志豪情,虽然他鬓发微白、年事已高,但是他仍希望能被朝廷委以重任,赴战场杀敌报国,词作表现出了气象恢宏、充满阳刚之美和报国之志的意境。”通过学生的创意表达和交流,诗歌的意境就得到了还原和拓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意境是诗歌艺术魅力的主要体现,教师着重开展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能够使学生体验诗歌独特的“美”,唤醒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和内涵建立更深刻的感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通过创设多媒体音画情境、联系创作背景、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眼展开细读、重视创意表达等途径,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展开多种形式的品悟和赏析,使其发展诗歌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苟发玉.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赏析例谈[J].考试周刊,2022(30):5-8.

  [2]梁金凤.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欣赏研究[J].甘肃教育,2020(9):150.

  [3]何凤军.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欣赏探究[J].甘肃教育,2019(17):142.

  [4]李英.合作中走入意境意境里领悟诗歌: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8(A2):42.

  [5]华漪清.读意象·品意境·悟意趣: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例谈[J].教师,2012(21):75-7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