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阅读提示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支架”与“抓手”。本文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目标明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思考题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等,从单元导读、预习提示、思考探究、自读课旁批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提示的应用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思考,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提示有效性应用策略

  阅读提示是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中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编写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而设计的辅助阅读的提示性文字,包括单元导读、讲读课文的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探究、自读课文的旁批。阅读提示把“教材”转为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材”,旨在让学生学会利用提示进行自学,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些提示按照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作出具有引导性、系统性、辅助性和启发性的简要提示、归纳与概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

  一、借助单元导读,把握教学方向

  单元导读包含对整个单元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等关键信息的概述,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框架。单元导读第一段介绍单元学习内容和主题,第二段介绍学习目标和方法。它是对一个单元内容与学法的统领,教师要仔细研读单元导读,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把握教学方向。

  1.借助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是以反映生活的内容为主,兼顾表达方式、文学体裁来编排单元的。学习每一个新的单元前,教师要引领学生研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读第一段为:“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这就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亲情”,所选课文都体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

  2.借助单元导读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单元导读中通常会明确列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目标来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单元目标展开。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读的第二段为:“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这一段话明确了本单元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学习默读的读书方法,并且掌握“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的默读方法;二是抓住标题、开头、结尾、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要以此为依据,确立单元目标,并且围绕单元目标进一步确立讲读课教学目标,以讲读课为例子,为单元目标“举一”,再以自读课为练习,指导学生用讲读课的方法独立阅读自读文本,达成“反三”效果。

  3.借助单元导读确定教学重难点

  导读中通常会明确指出本单元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提示,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内容,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难点内容,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重难点内容。

  教师借助单元导读把握教学方向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水平,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二、借助预习提示,激发自主思考

  初中语文教材每篇讲读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预习提示也包括两个自然段,旨在介绍和文本相关的背景、作者、情感,或是围绕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等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这些预习提示为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提供帮助。教师要借助预习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促进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度学习。

  1.借助预习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预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和目标,为阅读做好铺垫。预习提示中可能会涉及一些背景知识或相关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一课预习提示第一段为:“默读课文,参考题注,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根据这一提示,教师要倡导学生广泛收集白求恩资料,通过查阅图书、网络查找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白求恩,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为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打下基础。这样一来,在预习提示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动起来,明目标、找资料、提疑问,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借助预习提示,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1)创设导入情境


  教师利用预习提示中的情境或问题创设生动的课堂导入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探究其中的奥秘。如七年级上册《猫》一课的预习提示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爱猫的家庭‘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可以把这句话直接引用过来,设计为课堂导入语,既能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又能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思考这一问题的答案。

  (2)组织讨论交流

  针对预习提示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深化理解。如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一课的预习提示第二段为:“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先与同学谈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并画出不理解的语句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3)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结合预习提示中的内容,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如七年级上册《春》一课的预习提示中有“朗读课文”字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段朗读出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之情。
 

 
  三、借助思考探究,拓展阅读深度

  初中语文教材讲读课后有“思考探究”板块,这也是阅读提示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通常围绕课文的核心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理解课文的内涵,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课后思考探究部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1.深挖思考探究,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仔细研读课后思考探究部分,理解其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和整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文本,并据此设计教学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课的课后“思考探究三”提示学生品味文中两次“好好儿活”的含义。据此,教师可以设计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语境体会这句话的不同含义,进而突破教学难点,促使学生理解母亲的爱子之心。

  2.多元思考探究,拓展深化思维

  课后思考探究往往涉及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思考、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或对写作手法的探讨等。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注重思维的拓展与深化,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挖掘出更多的内涵和价值。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思考探究中要求学生探究百草园之“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童年鲁迅、成年鲁迅、读者三个角度去探究,从而帮助学生不仅理解百草园景之乐、玩之乐,还使学生能明白作者写作意图,进而在多元探究中拓展深化学生思维。

  3.关联思考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应将课后思考探究部分与课堂内容相联系、与生活相联系、与其他文章相联系,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果。如针对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课后探究“为什么只有孩子敢说真话”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关联学生小学学过的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孩子纯真诚实”是许多文学作品让孩子揭示真相的原因,为学生今后阅读这类作品奠定基础。

  四、借助课文旁批,引导学生自读

  旁批是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拐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旁批的类型,引导学生进行读、写、思等各项活动,从而完成自读课的学习,巩固讲读课文中的方法,并将其内化和沉淀为自己的阅读能力。

  1.明确旁批的价值与功能

  旁批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理解难点,并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设计自读课内容、环节、活动等方面,要紧扣课文旁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旁批在解读自读课文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自读课的学习要依据旁批展开。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旁批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旁批。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以先浏览旁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可以结合旁批的提示进行深度思考。如学习《荷叶·母亲》一课时,学生结合全文思考旁批问题:“‘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进而理解散文诗的主旨,理解母爱的伟大,也扣住单元主题感人至深的亲情。在复习巩固时,可以回顾旁批,检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是否准确。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在旁批中记录自己的疑问、感悟和想法,以便后续讨论和交流。

  3.设计旁批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任务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于旁批的自主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根据旁批的提示自行查阅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结合旁批的观点,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利用旁批进行课文复述或概要写作等。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利用旁批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自读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有一个旁批是“写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活动”,这个旁批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会运用不同描写方法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为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教师可以设置学习任务:画出文中通过行为、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如此一来,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寻找文章相关句子,并进行分析,从而牢固掌握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

  参考文献

  [1]李传贵,冯铁山.学材观视域下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提示”设计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32):53-56.

  [2]杨进杰.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提示”使用策略[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22.

  [3]何莹.阅读提示在自读课文中的作用—以《再塑生命的人》教学为例[J].语文天地,2022(6):48-4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