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小说群文阅读教学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新形式,实施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在丰富阅读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权,借助对比、分析、总结、交流等方式走进小说深处,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实现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文章开展初中语文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阐述设置议题的策略、组建群文的策略、集体建构的策略、达成共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群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有目的地研读、探讨一组有关联的文本,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阅读活动[1]。这种教学方式秉持“化单为整”的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阅读素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师生可以议题为中心,有目的地解析文本内容,透过文本表层走进文本深处,建构独特的认知,并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碰撞出思维火花,最终达成共识,拓展阅读深度和广度,提高阅读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要求,群文阅读与这些要求相契合,是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助力。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仍以单篇文本为基础,以教师的“教”为主,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未能习得切实可行的小说阅读方法、很难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建构独特的认知等。要想改变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尝试实施小说群文阅读教学。

  一、站在不同角度,设置议题

  议题是一组文本共同具备的具有开放性、议论性的话题。一般情况下,议题既可以统领整个群文阅读教学,增强群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驱动学生独立思考,走进文本深处。所以,教师要将设置议题作为实施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多角度地设置议题。

  (一)基于教学目标设置议题

  教学目标贯穿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全过程,是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导向[2]。探讨议题的过程正是实现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准地设置议题,明晰教学方向。

  如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是站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阅读这些作品,学生需要分析、认识鲁迅笔下的儿童视角下的人物形象,感受借助儿童视角描写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感知鲁迅先生对儿童情感表达的关注。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置“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视角”这一议题,引导学生探寻鲁迅先生不同作品中的儿童视角下的场景、人物形象,感受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二)依据教材提示设置议题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设置了一些提示内容,如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等,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教师依据教材提示实施教学,可以更好地落实编者的意图,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种种提示作为设置议题的依据,增强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为“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提示指明了本单元的教学方向:走进民俗风情画卷,感受生活方式、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把握这一方向,设置“赏民俗风情画卷,品民俗文化之美”的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讨群文内容,掌握单元学习要点。

  (三)参考学情设置议题

  学情是教师实施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一大依据。在小说群文阅读教学脱离学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在设置议题时要参考学情。

  如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认识了一些“小人物”,如挑山工、环卫工人、路边摊小商贩、学校门卫等,有些学生在与一些“小人物”密切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大量以“小人物”为主的课文,如《台阶》《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已有生活认知是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品味“小人物”身上美好品质的支撑。对此,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生活经历的基础上,设置“认识生活中‘小人物’”这一议题,驱动学生了解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现状,感受他们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由此对生活形成新的感悟。

  二、运用多种形式,组建文本

  一组有关联的文本是实施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师生探究议题的支撑。在设置议题后,教师要采用不同的形式组建文本,保证群文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一)采用以课内文本为主的组合方式

  以课内文本为主的组合方式是指以课内资源为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分析、筛选、总结不同的课内素材之间的关联,以此为基础,将不同的课内素材组建为群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价值[3]。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的形式建构单元,为教师采用以课内文本为主的组合方式提供了便利。

  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设置了三篇课文,其中,《秋天的怀念》记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自己双腿残疾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散步》通过描述一家人的散步场景,展现了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世说新语>二则》通过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肯定了魏晋士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对亲情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单元人文主题的指引下,直接将本单元的课文作为群文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开展对比阅读。
 

 
  (二)采用以课外文本为主的组合方式

  以课外文本为主的组合方式是指围绕议题,从丰富的课外文本中选取一组有关联的文本[4]。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课外阅读文本浩如烟海,是语文教材的有力补充,可以让学生遨游在书海中,丰富阅读储备,发展阅读能力。

  如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感知人物的命运,借助人物的“变”与“不变”,感受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变’中的‘不变’”这一议题。在此议题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作为群文,引导学生探究孙悟空、武松、刘备、贾宝玉等人的变化,深入探寻其“不变”之处。

  (三)采用“课内+课外”的文本组合方式

  “课内+课外”的文本组合方式是在议题的指引下,以课文为基础、以课外文本为补充的组合方式。采用这种形式组合文本,既可以丰富文本内容,助力学生拓宽阅读视野,还可以使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自主阅读课外文本,实现学以致用,提高阅读水平。

  如围绕“一句见情境之精妙”这一议题,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咏雪》《狼》这两篇课文,从课外选取《大蝎》《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这两篇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内的两篇课文,探究议题。在学生建构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迁移阅读认知,自读课外的两篇文章。

  三、提出多维问题,集体建构

  集体建构是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在多维问题的驱动下进行互动的活动。在设置议题、组建文本后,教师要以小说阅读课堂为依托,根据教学需要,提出多维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比较、总结,建构一定的阅读认知,为达成共识奠定基础。

  (一)提出比较性问题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读书不光要识记字词、背诵语句、学习文法修辞,更要对比、揣摩字词句、文法修辞等[5]。比较亦是学生阅读群文的直接方式。教师要依据议题和文本内容,提出比较性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集体建构。

  如在“生活在假象中”这一议题的指引下,教师可以针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皇帝的新装》这两篇课文提出比较性问题:“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和《皇帝的新装》,确定其中的主人公,比较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在假象中的原因,用表格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在以上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可以目的明确地进行阅读,从文本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认真分析、比较,建构一定的认知。由此,学生可以在解决比较性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水平。

  (二)提出迁移性问题

  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迁移应用,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地阅读文本。在长期阅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习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储备了一些阅读经验,具备自主阅读文本的能力。教师要在注重学生的阅读收获的基础上,以议题和群文为基础,提出迁移性问题,让学生获得迁移应用阅读成果的机会,借此建构一定的阅读认知,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实施以“封建社会中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为重点,以孔乙己、范进的形象特点为着眼点,提出多样化的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封建社会中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特点及成因。在学生自主、合作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宜的方式对其进行点拨,促使学生建构完善的认知,同时掌握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白光》这部短篇小说,并提出迁移性问题:“《白光》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他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形象特点?”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迁移已有认知,运用适宜的阅读策略、方式等分析《白光》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感受封建社会中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特点,强化已有认知。同时,学生在自读课外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巩固阅读策略、方法,深化阅读认知,提高小说阅读效率。
 

 
  四、师生多元互动,达成共识

  达成共识是指在集体建构后,师生之间进行多元互动,共享阅读智慧,逐步建构文本意义,形成共识。达成共识并不是指师生获得一个共同的答案,而是正确认知其中蕴含的道理[6]。因此,教师要在尊重学生集体建构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地与其互动,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其达成共识,进一步深化阅读成果,同时积累生活经验,做到学以致用。

  如在“认识生活中的‘小人物’”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台阶》《老王》《阿长与<山海经>》,探寻不同“小人物”的美好品质,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些‘小人物’身上的哪些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具备类似品质的‘小人物’?”“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小人物’,你将如何与他相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组内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会在问题的驱动下从课文走向生活,主动找寻具备美好品质的“小人物”,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动人故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产生独特的生活感悟,如“‘小人物’虽小,但他们的力量很大,理应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总而言之,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在突破单篇阅读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驱动学生自主、合作阅读多篇文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基于此,教师要把握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将群文阅读作为实施小说阅读教学的工具,运用适宜的策略设置议题、组建文本、集体建构、达成共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小说阅读过程,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并由此在不同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锦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路径[J].天津教育,2024(5).

  [2]邢敏.以群文阅读助力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J].家长,2023(23).

  [3]张瑞雪.群文阅读议题设计理念与实践范式在初中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3.

  [4]杨荣.群文阅读视域下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研究—以鲁迅作品为例[J].语文天地,2023(1).

  [5]**忠.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思考[J].学苑教育,2022(24).

  [6]王亚男.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