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里的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人们在选择居住区时除了会考虑地段、配套、户型,也越来越重视居住区的景观品质。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景观设计定义、弥补现阶段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关键。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性不足


  设计师始终倡导“以人为本、功能第一”的设计理念,在这种理念影响下设计师需要逐渐地摒弃以往形式化的设计手法,设计出能满足人们“足不出院”的生活场景。而在居住区设计阶段不难发现,现阶段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功能性不足的问题,如在空间设计及场所营造方面设计师仍停留于“有功能区即满足功能”的基础认知;认为布置了儿童活动区、老人健身区、休闲娱乐区等空间就是考虑了人的需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全龄化”景观功能需求的含义。

  (二)互动性不足

  居住区景观作为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满足功能性和观赏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景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如今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大部分元素如配套建筑、道路广场以及植物小品都具备一定的形式美,但很少有设计者真的关注人的参与需求,致使人在景观中的交流互动性不足。

  (三)特色性不足

  前些年房地产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大房企为了追求项目利润和开盘速度,衍生出追求“高周转”的企业管理模式,很少考虑项目地域性特点及景观在地性,使得房地产设计管理者在进行产品规划设计时形成了直接复制成功案例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设计师逐渐养成了“直接复制成功做法”的设计惰性,进而出现大范围“复制现象”;而“复制粘贴”的流水线式设计模式也让居住区景观失去了其本来特有的叙事性与体验感,造成景观特色不足。

  (四)整体性不足

  赖特曾说过,“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建筑的消失”。这里的消失并不是物体真正消失,而是把建筑作为景观元素的一部分融入景观空间中。实际上,在居住区景观开发设计阶段,地产设计管理人员还是存在“以建筑设计为先、景观设计为辅”的管理意识的,认为景观设计只是简单地对建筑外部空间进行装饰,而忽略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原本就是相互依存、互为整体的,从而造成景观整体性不足。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功能第一


  “以人为本,功能第一”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最基础的设计原则。而要真的做到以人为本,就要突破对景观设计的传统界定,在设计时真的结合人的行为及心理需求进行现代居住景观设计。这种需求是既能满足业主的观赏性精神需求也可以满足人们可参与的物质性需求,例如在设计实践中营造一步一景的视觉空间、可让人参与的功能空间等。同时在满足功能第一的前提下,更应该遵循全时化、全龄化的设计理念,避免出现刻板无用、毫无创新的景观空间。

  (二)人融环境,趣味互动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除了要满足基础功能、视觉审美,还要满足景观与人的互动。因此为了弥补居住区景观设计互动性不足的问题,设计师应当摒弃传统观赏式游览的景观设计理念、革新设计,适当引入“互动式景观”设计思想。区别于以往“传统观赏式景观”,“互动式景观”可以更好地使人融于环境,增加景观的沉浸、参与及代入感;通过声音、触碰、感应等方式实现与用户的互动,营造环境效果。
 

 
  (三)因地制宜,避免复制

  在城市快速建设背景及经济利益驱动下,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呈现出流水线式生产模式,“复制粘贴”式景观设计似乎已经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也使得我们不自觉地出现视觉审美疲劳。然而景观与其他设计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地性”,要想营造出与场地相契合的特色景观空间,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前期就坚持“因地制宜,避免复制”的设计理念。这需要设计师充分结合本地的地域特性进行景观塑造,避免居住区景观的同质化和城市化。

  (四)风格统一,相互融合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各个设计元素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而是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的状态。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既要满足景观要素之间的均衡,如各类景观小品风格、不同植物要素的营造;又要满足景观分区的协调,如功能空间的设置与视觉美观的统一;也要考虑景观整体风格的适配,如充分考虑景观风格与配套建筑的呼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景观空间特点,使居住区景观的整体性得到满足。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提升策略

  (一)满足景观功能多样性


  为改变在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及场所营造过程中大多数设计师仍停留在“有功能区即满足功能”的基础认知,设计师应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落实到实际之中,满足居住区景观功能多样性。

  1.社区入口

  避免景观功能性不足、切实提高社区大门的实用性,设计师应充分考虑业主对大门的实际需求,可以把“社区入口”作为归家场景专题,将业主需求与设计相结合,打造酒店式落客设计;而环岛形成酒店式落客区可以实现业主无雨归家抵达,进而达到归家功能升级,做到以人为本。

  2.归家园路

  好的居住区景观不仅可以营造出“家的陪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压力,成为业主健康生活的天然屏障。因此景观以人为本不是停留于口头上,而是切身实际地丰富居住区景观功能、打造多样式归家路径。例如设置低打扰远程观景式归家路、可穿梭式高效率捷径归家路、可探索多社交的互动归家路等,让业主的各种归家需求和生活场景得到满足。

  3.全龄配套

  全龄化景观配套是社区生活圈熟络邻里的关键所在。为满足不同业主对景观功能的核心需求,不能简单地将景观功能空间分为“儿童”“年轻人”和“老人”三大类,而是应当多主题、多维度、全龄化打造,满足每个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例如婴幼儿和大小童心理需求、少年心理需求、青年心理需求、中年心理需求以及老年心理需求;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游玩天地;让年轻人找到趣味一致的好友;让老人可以品茗闲聊;让父母与孩子、与爱人相陪相伴等。

  (二)提高景观趣味互动性

  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景,更不是局限于各色花草满足大众游览观赏,更多的是融入科技元素形成具有艺术性的居住区景观。为了景观更好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让生态科技成为居住环境的主旋律,就需要设计师突破设计手法,将“互动式景观”融入景观空间之中。

  1.理念革新

  理念革新是打造“互动式景观”的前提,也是营造“互动式景观”的基础。只有在理念上摒弃固有的设计思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融入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才能使人更好地参与到景观设计之中,从而形成人与景观的交流互动。当景观不再是纯粹的景观,而是融入更多新科技,景观只会越来越有趣味性。

  2.元素创新

  互动式景观不仅能起到点缀造景的作用,还能与当地地域特色相结合,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因此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景观元素的创新及使用场景,引入智能交互装置。如社区采摘种植乐园、感应式互动墙、光能跷跷板、水幕音乐秋千等,这些设计元素不仅可以让景观不再单纯地附属于场地,又能增强空间趣味,提高场地参与性。
 

 
  (三)挖掘景观地域特色性

  时下“复制粘贴”式的设计已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可以构建出特色居住区景观、充分体现各地设计特色,设计师应当多维度、多角度地挖掘场地文化,发挥景观在地性。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设计时应最大可能地对现状植物进行保留,充分利用当地景观材料,对有历史价值的树种做重点保护;坚持以乡土树种栽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居住区景观。例如郑州万科美景世玠项目对园区内的两排70年树龄的法桐就地进行了充分保护,形成了梧桐大道归家园路。

  2.突出文化,展现地方特色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充分结合各地特点,与当地文化专家进行交流,将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纳入设计中。这既可以使景观设计更贴近当地的实际情况,也能增强居民对设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营造出有地域特色的居住区景观。例如郑州万科美景世玠“水盘设计”充分尊重历史,延续精神传承。

  (四)实现景观整体统一性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需考虑整个小区的协调统一性,把握好设计要点,将景观内容、环境功能、造型色彩等因素纳入居住区整体环境中,实现整体风格的融合,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设计形态上协调统一

  在景观设计项目中居住区景观在设计中往往与建筑紧密联系,而协调的建筑与景观可以强化空间氛围。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景观与建筑的设计风格、文化理念以及色彩材料统一都有利于提升居住区的整体性。

  2.风格与意境上协调统一

  除了设计形态上的协调统一,风格与意境的一致也可以突出景观风格的协调。设计师在营造景观空间设计时通过元素的提炼与形态转化可以实现风格上的统一,突出景观整体性。

  3.色彩、材质等要素上协调统一

  优秀的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除了在形态、风格上与周边环境形成协调与统一,同时在材质、颜色上也需要形成呼应。如凌空SOHO在材质上运用浅灰色的混凝土,呼应了建筑的色彩与质感;木质的曲线座椅也呼应了空间中优雅的氛围及素雅的色彩。

  四、结语

  居住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设计师要满足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的不同需要,以提升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美观舒适、生态自然为目标,全方位考虑景观的实际功能,做到居住区景观为人所赏、为人所用,并通过营造多样的景观互动空间,挖掘历史文化,提升居住区景观的品质和特色。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