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日常生活中,民众经常会用到洗手液,尤其是具有抑菌功效的洗手液产品,为保障民众的洗手效果,确保洗手液能够真正发挥抑菌功效,文章对从居民家中收集32份正在使用的洗手液产品进行监测,并参照我国现行标准GB 15979-2002溶出性抗(抑)菌产品抑菌性能试验方法,评估不同洗手液产品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在8份冲水洗手液中,有6份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99.99%,判定其具有较强抑菌作用;在24份免洗洗手液中,有23份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90%,判定为具有较强抑菌作用,而剩余1份样品的抑菌率为81.8%,被判定为具有抑菌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居民日常使用的抑菌洗手液大多都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达到预期抑菌效果。
关键词:洗手液;大肠杆菌;抑菌
具有抑菌效果的洗手液产品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尤其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频繁暴发,使人们更加注重日常的除菌护理了。抑菌率测试是诸多企业评价日化产品抑菌性能的重要方法[1]。我国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2-4]均对具有抑菌效果的洗手液的抑菌率给予了明确说明,并规定了相关检测方法。受经济下行趋势影响,许多家庭养成了囤积抑菌洗手液的习惯,甚至出现了洗手液甚至已经过期,而消费者并不知情继续使用的情况。洗手液中常见的有效成分包括乙醇、水杨酸和苯扎氯铵等[5-6]。为探究家庭日常使用的洗手液的抑菌效果,本文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对32份洗手液开展大肠杆菌的抑菌率测试,其中24份样品为免洗洗手液,8份为冲水洗手液。测试结果显示,有29份样品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90%,具有较强抑菌作用,而另外3份样品中,有一份样品的抑菌率为81.8%,剩余2份样品无抑菌效果,总体合格率为90.6%。
1实验材料与设备
1.1样品
测试样品为市民家庭日用洗手液和购买于大型超市的宣称具有抑菌功效的洗手液产品。所测试洗手液配方差异较大,共计32款,分别按照顺序编号为1~32。
1.2试剂耗材
50 mL无菌离心管,玻璃试管,无菌吸头,9 cm无菌培养板等;PBS磷酸缓冲液为Solarbio 1×PBS(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营养琼脂培养基(购自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称取33 g营养琼脂培养基定容至1 L,分装到蓝盖试剂瓶中,在121℃条件下灭菌20 min。
试验菌株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实验室保存菌株。
1.3仪器设备
高压蒸汽灭菌锅;控温摇床;电子天平;不同量程Eppendorf移液器;超净工作台。
2实验方法
2.1前期准备
将玻璃试管、不同规格的移液器吸头等器材清洗后晾干水分,置于容器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配制营养琼脂培养基,灭菌后倒入9 cm2平皿中,凝固后待用。
2.2抑菌测试
2.2.1冲水洗手液抑菌测试
抑菌测试方法参照GB 15979-2002《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C4“溶出性抗(抑)菌产品抑菌性能试验方法”。由于大多数洗手液标注的使用方法均较为简单,所以本测试中的作用时间统一设置为2 min。其中,常规洗手液的作用浓度为1∶1稀释,泡沫洗手液和免洗洗手液的作用浓度为原液,符合实际消耗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1)菌悬液制备:将试验菌经斜面培养24 h后,用PBS洗下制成菌悬液,使菌悬液的质量浓度为1×104 CFU/mL。其中,CFU表示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
(2)取5 mL洗手液至50 mL无菌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无菌水将洗手液样品按1∶1(V/V)的比例进行稀释,在滚动摇床上滚动混匀(60 r/min),持续10 min。混匀后,用移液器将其分装于灭菌玻璃试管中,每管5 mL,并将试管放置于25℃的控温摇床中30 min,使样品溶液的温度达到测试温度。
(3)待测样品达到预设温度后,取上述(1)中制备的菌悬液100μL,分别加入(2)中装有待测样品的玻璃试管中,混合均匀并计时,作用2 min。
(4)作用结束后,采用梯度稀释法,取0.5 mL样品溶液至含有4.5 mL PBS的试管内,充分混匀,然后取其中的2~3个稀释度,分别吸取200μL涂布于含有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平板(2个)上,置于37℃的培养箱中培养48 h,进行菌落计数。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
每个样品均进行3次测试,最终对3次结果的平均值进行评判,参照GB 15979-2002《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标准》的具体评价标准,即抑菌率≥50%90%,产品有抑菌作用;抑菌率≥90%,产品有较强抑菌作用。测试过程中设置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其中,阳性对照组用PBS代替样品溶液(洗手液),阴性对照组用PBS代替菌悬液,并以无菌水代替样品溶液。最后按照GB 15979-2002中提出的公式计算抑菌率。
X=(A-B)/A×100%
式中:X为抑菌率;A为对照样品平均菌落数;B为被试样品平均菌落数。结果判定为:抑菌率≥50%~90%,产品有抑菌作用;抑菌率≥90%,产品有较强抑菌作用。
2.2.2免冲水洗手液抑菌测试
免洗洗手液的抑菌测试方法参照WS/T 650-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中4.2.1抑菌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膏体或半固体凝胶类、黏稠状抑菌产品选择载体浸泡定量抑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1)菌悬液制备:将试验菌经斜面培养24 h后,用PBS洗下制成菌悬液,使菌悬液的质量浓度约为5×106~5×107 CFU/mL。
(2)用微量移液器滴染10μL菌悬液于灭菌载体上,室温条件下晾干备用。
(3)用无菌镊子取出染菌载体,使载体完全浸没于样品中,计时2 min。
(4)作用结束后,取染菌载体置于5 mL PBS试管中,混匀,将试验菌洗下并进行10倍稀释,涂布后置于37℃的培养箱中培养,进行活菌培养计数。最后按照GB 15979-2002中提出的公式计算抑菌率。
X=(A0-A 1)/A0×100%
式中:X为抑菌率;A0为对照样品的平均菌落数,单位为CFU/片;A 1为被试样品平均菌落数,单位为CFU/片。结果判定为:抑菌率≥50%~90%,判定具有抑菌作用;抑菌率≥90%,判定具有较强抑菌作用。
3结果与分析
对32份洗手液样品分别进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测试,其中8份样品为冲水洗手液,24份样品为免洗洗手液。测试过程中,8份冲水洗手液的测定参照国家标准GB 15979-2002《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C4“溶出性抗(抑)菌产品抑菌性能试验方法”中的操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有菌落生长,阴性对照组无菌落生长,8份测试样品中有6份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99.99%,判定具有较强抑菌作用。但是,另外2份样品(编号14和15)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通过查看样品信息发现,这2份样品为同一品牌不同批次的产品,且均已过期。具体菌落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
参照WS/T 650-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载体浸泡定量抑菌试验”中的操作对24份免洗洗手液进行抑菌测试。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有菌落生长,而阴性对照组无菌落生长,24份测试样品中有23份样品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90%,判定该样品具有较强抑菌作用,而剩余1份样品(编号17)的抑菌率为81.8%,判定为有抑菌作用。通过查看样品信息发现,这24份样品中,有19份样品已过期。具体菌落情况如图3所示。
32份样品的抑菌测试结果汇总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表中数据充分表明,在采集的32份抑菌洗手液样品中,主要有效成分以乙醇居多,占比59.4%;其次是水杨酸,占比15.6%;而以其他物质为主要抑菌成分的洗手液占比25.0%。由此可见,乙醇是应用广泛的杀菌物质,乙醇、水杨酸和苯扎氯氨均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o-伞花烃-5-醇的抑菌效果几乎为零。
参考文献
[1]魏秋华,狄梅,祈燕伟,等.中国抗菌抑菌个人清洁护理产品现状和展望[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5):475-477.
[2]全国表面活性剂洗涤用品标准化中心.特种洗手液GB:19877.1-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日化产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QB/T 2738-2012[S].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200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雷敏,于文.市售洗手液用抑菌剂的介绍及其发展[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21(8):26-31.
[6]洪郑,洪玉倩.常用洗手液介绍[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20(10):82-88.
[7]杨丽华,张永,赵锐,等.公共场所中洗手液使用现状及其卫生质量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19):2859-2860,286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